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立夏称人轻重数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5月05号 06点 阅读 8215 评论10 点赞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幼儿园举行“立夏称人”节俗活动  (浦江客读史277)

 


【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立夏称人轻重数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四十九:立夏称人节俗

 


       今天是立夏。上海农历四月的立夏节俗丰富多样,既有饮食方面的习俗,也有一些有趣的活动。作为“诗性方志”的竹枝词,清末上海著名士绅秦荣光有一首竹枝词颇有代表性:

 

       麦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
       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这首沪上竹枝词描述了旧时上海立夏日的一些习俗。如饮食习俗:“麦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讲述了立夏时节的特色食物。麦蚕是将未成熟的青麦穗,经搓籽、弄净麦壳后,下锅煮、蒸或炒熟,再用石磨磨成的细麦条,因形如春蚕得名,据说吃了可免“疰夏”。摊粞是用苜蓿的嫩叶,即金花菜剁碎后和在米粉里摊成的饼。这些利用时令食材制作的特色美食,是人们希望通过食用这些食物来抵御夏日可能出现的不适。

       再如称人习俗:“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描绘了立夏称人的场景。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则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据说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期盼,也为立夏节增添了热闹欢乐的氛围。

       今天说起“立夏称人”的习俗,不要说现如今的年轻人不知晓,就是老一代的上海人也不见得都体验过。我还记得五十年代末,在老家曹家渡一带上海本地人在立夏有过称体重的习俗。一大早,家族里的长辈大声吆喝::立夏称人啦!”于是大人带着小孩子都去凑热闹。由两个大人用扁担穿过大秤杆,小孩子轮流坐进箩筐,大人则双手拉住秤钩两脚悬起。大家图个热闹,吵吵闹闹玩上一回,对自己的分量其实并不在意。然而,不知什么原因,这项习俗活动不久就悄然无声地消失了。竹枝词所描述的“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的场景也不再一见了。

 

 

民俗画中“立夏称人”图画选

 

       

       沪上竹枝词有关“立夏称人”的作品还有一些,如:

 

       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馄饨试宝称。
       惭愧阿依消瘦甚,今年身比往年轻。
(丁宜福《申江棹歌》)

 

       深院垂帘静昼长,家厨樱笋酒初香。
       持衡笑语论轻重,骨相凭君子细量。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

 

       这些竹枝词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通过“立夏称人”特定时节习俗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旧时上海地区立夏时节的热闹场景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具有较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综合清末民初有关史料记载,上海四月的立夏节俗十分有趣。古人说入夏服食不适,叫做注夏。《清嘉录》记载:“疰与注,当作蛀,入夏不健,如树木之为虫蛀也。”于是,立夏日用秤称人轻重,验一年肥瘦,谓可不蛀夏,此俗江浙一带俱有。”上海就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清光绪八年《嘉定县志》记载:“夏至日,称人,云不疰夏,戒坐户槛。”疰夏,似可理解为暑期综合症。《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

       钱思元《吴门补乘》记载:“杭俗立夏门悬大秤,男妇皆秤之,以试一年肥瘦。诗云:‘悬秤一一判低昂,轻重休夸蜡貌强。莫是菜人须论价,就中愁绝是猪王。’”这是嘲戏称人像菜场上卖菜称猪一样。清代蔡云《吴歈》咏称人,有“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之句,这是说错把称人当作秋千之戏了。《海虞风俗竹枝词》云:“时逢立夏出奇谈,巨秤高悬坐竹篮。老少不分齐上秤,纽绳一断最难堪。”写秤上的纽绳终因吃不住人的份量,被称的人想来是跌了个大屁股墩,所以是“最难堪”。

 

 

戏曲舞台上“立夏称人”剧照

 


       至于民间传说则更是丰富多样,诙谐有趣。据说立夏日悬秤称人体重并登记重量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江西等地。立夏称人有许多讲究:一是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二是称的斤数若是九,就必需再加上一斤,因为九是终点数,不吉利。浙江湖州给儿童称重时,必需在儿童的口袋里放一块石头,一是增加重量,二是取长寿之意。各地对称人的寓意说法不同,在上海、浙江富阳,都认为称人可以解除疰夏之患。在江苏苏州,认为称人可以保一年平安。在浙江临海,认为称人可以令人不生病。在江西吉安,则认为称人可以使体重不减。

       立夏称人相传还有两个历史上的传闻。一是诸葛亮与孟获的故事。据说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立夏要来看望蜀主。孟获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则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如此,晋武帝不敢欺侮他,阿斗日子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二是刘备将阿斗交给续弦的孙夫人抚养,并命赵子龙每年立夏看望阿斗。孙夫人怕带不好遭人争论,于是每年立夏用秤把小阿斗在赵子龙面前称一称。这些传说都与刘阿斗的故事有关,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

 

 

各地一些学校和居民区开展“立夏称人”民俗活动一览图

 


       各地民间立夏称人时,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如秤老人时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时要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而秤小孩时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对不同人群说不一样的祝语,主要是为了讨一个好兆头,祈求上苍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立夏称人”是旧时上海人津津乐道的习俗。从现代角度看,这项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机会去了解和感受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情趣,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惜,在搜索今天上海地区“立夏称人”习俗活动的消息和图片时,竟然无一结果!不知上海何地还有“立夏秤人”的习俗,让今天的人们重见“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的有趣欢乐的场景?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9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9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书虫2025-05-05 17:00:31

    转发青年理论组还立老师的点评:曹老师的佳作中那些青麦蚕与悬梁秤的细节,正是长辈们藏在皱纹里的时光密码。市井烟火中的秤花起落,比如今的大数据更懂如何称量生命的轻重。原来最酷的文化传承,恰恰是温柔打捞那些沉没在数据海沟里的旧月光。点赞曹老师佳作[强][强][强]顺问夏安[太阳][玫瑰]@浦江客

    举报

  • 刚柔2025-05-05 16:49:20

    谢谢分享《立夏称人轻重数》习俗 !

    举报

  • 占峰2025-05-05 14:52:28

    立夏咸蛋白裹金,浦江游客浪袭人。称重好似食一筐,衣裳飘来笑语纷。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占峰友生动又鲜活的精彩诗评!您的诗句把立夏节俗的趣味与申城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眼前一亮!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的支持与喜爱,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石腊红2025-05-05 14:47:41

    立夏秤人,民间习俗。读史详说,温古知新!点赞佳作!

    举报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福生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很高兴这篇文章能让您感受到立夏秤人习俗的魅力,也希望能通过对历史的解读,和大家一起在传统文化里温故知新。期待您继续关注,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小草2025-05-05 13:24:09

    曹老师佳作围绕立夏称人这一传统习俗慢慢展开,将我带入了满满的回忆和难忘的议式感之中。还记得那个立夏的早晨,妈妈用了一个蓝色饭单将弟弟包在里面夏称的情景。就是那个早上,家里可热闹了,我们姐妹七手八脚,抢着为妈妈打下手,就怕弟弟从饭单里滚出来。妈妈说立夏称重祈求平安健康。弟弟是家里最小的一个,直至今日,弟弟还是我们家最受宠的一个。为曹老师精彩佳作点赞!顺祝立夏安康!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小草老师能分享这段温暖的回忆,特别开心文章能勾起您的美好记忆,仿佛看到了你们姐妹手忙脚乱又小心翼翼帮忙的模样,画面超有爱!立夏称人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您妈妈祈求平安健康的简单话语里全是浓浓的爱意。很荣幸能以文字为纽带,和大家有这份温暖的共鸣。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5-05-05 12:50:59

    转发浦江思源缪教授的点评:曹老师的文章满满的中华文化硬核知识,从诗性方志——竹枝词,讲到立夏称人的习俗,以及这习俗的历史渊源, 还有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出处有民间传说,有地方典籍记载,还有丰富多彩的各式配图,可谓用心良苦!致敬,点赞!

    举报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缪教授如此细致的阅读和暖心的评论!能把中华文化里这些有趣的知识分享给大家,真的超开心!希望未来还能继续用文字和配图,和大家一起领略更多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期待您持续关注和支持!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136517303702025-05-05 09:28:45

    挥手辞春入立夏,风暖昼长雨多下。秤重过磅笑哈哈,天佑福至每一家!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77)《竹枝词说:立夏秤人轻重数》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已经失传了多年的民俗盛况。立夏称体重,还真有点儿像古代版的“体检”,既有祈福挡灾,又有秤体重知肥廋的意味。虽然悄然远去多年,儿时的记忆却挥之不去。为曹老师佳作点赞!问候老师立夏快乐!

    举报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开凯的用心评论!您寥寥几笔就把立夏时节的氛围勾勒得鲜活生动,您对立夏秤人寓意的解读也特别有意思,仿佛让大家一起置身于那热闹的秤人场景之中。让那些逐渐被时光掩埋的民俗重新唤起大家的记忆,正是文章写作的初心,希望能和您一起挖掘更多传统民俗里的宝藏!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水晶之夜2025-05-05 09:23:19

    青麦磨蚕,苜蓿摊粞,看了文中的解释,瞬间觉得可以注入舌尖上的中国。 悬梁秤人,笑语喧闺,称杆上的数字丈量着生命对季节的敬畏。竹枝词里的立夏,是农耕文明的诗意注脚,在麦香与秤砣的摇摆间,藏着祛暑消灾的朴素智慧。 当沪上弄堂的箩筐与扁担褪成泛黄记忆,消失的岂止是一杆秤?那些对自然的虔敬、对安康的祈愿,终被空调与电子秤解构成符号。 @浦江客 点赞曹老师佳作,祝立夏安康!

    举报

    浦江思源 感谢小黄如此细腻的解读,心里满是感动与惊喜!特别开心文中描绘的民俗能引发您的共鸣,您用诗意的语言把立夏里的农耕智慧和文化韵味又重新升华了一番,确如您所说,传统物件的消逝背后,是珍贵文化记忆的流逝,这也是文章创作时的遗憾与感慨。希望和年轻人一起继续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故事,一起守护这些温暖的记忆!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张载养2025-05-05 08:20:50

    老习俗,现代感 春风没吹够,农历已立夏;中华之节气,异域当奇葩;上海成陆晚,竹枝词中也没拉下;青麦穗下锅,金花菜摊粞;大秤挂横梁,拉钩称份量;小孩坐箩筐,嘻笑似玩耍;馄饨嫩笋闻酒香,民俗风情长流传。 华夏地域广,习俗不同样;年代延续久,侧重有变化;到时总记得,讲些吉利话;胖瘦已其次,期望别㾏夏;AI也煽情,能显立夏画;虽是老习俗,充满现代感。 为曹老师的读史佳作《立夏称人轻重数》点赞!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张区长对立夏习俗如此生动的描绘与感悟!佩服您细腻地捕捉到传统习俗里藏着的诗意与趣味,从竹枝词里的上海立夏秤人,到“青麦穗下锅,金花菜摊粞”的独特食俗,您让这些画面都鲜活了起来。欣喜您感受到的老习俗与现代感碰撞的魅力,未来让我们一起继续挖掘更多有趣的民俗故事,和您一起发现传统里的宝藏!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5-05-05 07:31:32

    赞曹老师佳作 立夏称人刚听说/ 江南习俗趣味多/ 扁担穿过大秤杆/ 孩子箩筐轮流坐/ 不在分量压秤砣/ 而在热闹醉心窝/ 据说童年曾风靡/ 此番曼妙未尝过/ 曹师读史巧探索/ 云蒸雾绕露轮廓/ 丰乳肥臀的飘逸/ 秋千荡起的影绰/ 不能亏待了阿斗/ 丞相临终的嘱托/ 岁月却竟然遗忘/ 风俗带来的快活

    举报

    浦江思源 太感谢王部长的走心评论啦!能让你对立夏称人的江南习俗产生兴趣,我超级有成就感!那些藏在扁担、秤杆和箩筐里的童年记忆,是岁月里温暖又鲜活的存在。你用诗一般的语言解读文章,比文章写得还要美妙!让我们一起探寻更多被时光珍藏的快乐!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