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3月18号 14点 阅读 10495 评论9 点赞4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炊烟散尽的山村--我的故乡
卅一、宁波的水磨年糕
吃过阿嬷的蒸芦稷后,阿拉有时会在厨房的火(灰)坑内煨年糕、煨山芋,煨山芋味道与烘山芋一样的,不谈。煨年糕的口感与炒年糕、汤年糕完全不同。
煨出的年糕,表面焦黄、内里软糯,打记耳光也不肯放的那种感觉。不过小辰光也没有煨过几次,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啊。迁居上海后,想着那个煨年糕,姆妈允许阿拉兄妹在煤球炉上烘。把铁夹子放在炉口,年糕放置在夹子上,年糕慢慢烘软了,不过年糕表面容易烧成黑色的炭。这是烘,不是煨,口感自然不能与故乡的煨年糕相比,但总算能解解馋。
煨是将年糕埋在火热忒忒滚的炉灰内,烘是放在炉子火口烤,完全不一样烹饪方式。
六十多年没有品尝过故乡的煨年糕喽。我的煨年糕!
那时候,家住浦东,记得杨家渡与其昌栈各有一家年糕加工工场的,是前店后工场的那种。姆妈想吃了,阿拉会去买点的,上海生产的年糕糯性不足,有点硬,是米的比例不对。1963年阿拉到邮电学校读书后,我在南翔买回来的年糕,姆妈讲很糯,就是样子太差,不像年糕倒像鞋底。去南翔镇白相时,发现有得这种年糕供应,阿拉总是买点带回家。
最近发现宁波慈城年糕,口感还不错,我会网购一点尝尝。但与记忆中的宁波水磨年糕差别还有不少。
约是1953的春节前,上屋道地阿庆、阿䊨、阿袍三兄弟全部在家,他们三家人家商量着做年糕,阿嬷知晓后委托他们带着做一点。经同意,阿嬷将淘好的米送到阿袍公公家中。
翻阅了不少做(打)年糕的资料,文章都说,米先要磨成粉,然后蒸煮,米粉熟后再做。与我记忆中的完全不符。
那天,阿袍公公将米倒进蒸桶内放在大灶上蒸煮,米蒸熟后倒在石臼内捣成粉状。我虽小,捣米的力气也有点,干得很欢,其实对小孩而已这也是一种玩耍。
捣熟的米粉不能先做年糕的,根据乡下的习俗先要做成年糕团,挨家挨户送上一团,以求平安,和谐。年糕团有大人拳头大小,放在箩筐内,我和小伙伴高叫着“年糕团来喽”送进乡亲们的家。这也是乡下孩子们的玩耍。
上海的年糕团也有,扁塌塌、小悠悠的,这哪是“团”。只比饼的一面凸出一点,我从来没有出过手。
年糕是放在道地上做的,长条桌子,放着各种花式的木质印版,熟米粉掿一掿,搓成长条,再扚成一团一团。印版称一副,上下两块,花样大多是山水、草木、花鸟、仕女。米粉团放进印版内,用力一揿,年糕即成。年糕两头是圆形的,这就是宁波水磨年糕的真容。现在的年糕两头侪是方形的,没有花纹,大不同。原因当然现在是机做的,产量提高,特色消失。
白色的年糕,暗红色的芦稷糕、黄色的小黍糕,三种颜色。把它们一起浸在水缸内保存。过年时端上来应该蛮好看的,馋得流口水。
2023年7月份在秀山,聊起宁波年糕的印版。大侄女话她家还保存着两副木质印版,侬要就送你一副。传家宝之类的东西,怎么好意思开口要呢!
网上查到的年糕龙凤两头方形印版。老式的花纹两头圆形实在找不到。
2024-12-16 2025-1-2(1109)
信纸作者:大海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