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燕东园:镌刻时光的精神诗笺

字体调整: | |

摘要: 《燕东园左邻右舍》通过燕东园的建筑与人物,展现了一代学者的治学精神、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书中描绘了学者们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奉献的爱国精神,以及邻里间尊重互助的温暖关系。作品不仅记录历史,更映照出值得珍视的精神价值,引发读者对学术态度与人生信念的思考。

        仲夏时节,书香盈袖。为积极响应上海市"乐龄乐读、乐学乐为"老年阅读行动号召,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组织的“共读燕东·乐龄悦享”读书会,自8月18日启动至9月18日结束,近一个月来,81位银发阅读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读《燕东园左邻右舍》,成为老小孩线上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读《燕东园左邻右舍》,本以为只是对燕东园这一特定区域的琐碎记述,然而深入阅读后才惊觉,这是一部在一砖一瓦间徐徐铺陈开来的精神史诗,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与历史厚重感的世界。
        书中,燕东园的每一栋建筑都不只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鲜活历史的见证者。从燕京时期到北大时期,那些风格各异的小楼错落其间,灰砖红窗,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目睹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进进出出,见证了他们的学术探索、生活日常,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起起落落。就像书中描述的燕东园某栋小楼,可能外观并不起眼,可当了解到这里曾居住过著名的学者,他们在这里挑灯夜战、著书立说,那些原本平凡的建筑瞬间就被赋予了灵魂,仿佛能听到往昔的琅琅书声与激烈的学术讨论。

 


        这些建筑所承载的,是学者们治学以真的精神。无论研究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他们都全身心投入,对学术真理有着执着的追求。燕东园31号主人美学家蔡仪,外表文弱平和,在学术问题上却“寸土必争”,即便好友之间亦不例外,他与同样居住在燕东园的朱光潜在美学观点上争得不可开交,却在生活交往中互相尊重。这种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纯粹热爱,在当下这个快节奏、功利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学问需要沉下心来,不被外界干扰,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
        更动人的,是园中住户们“爱国以诚”的赤子情怀。多位响应祖国号召、突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他们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国家。这种家国之情,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贯穿于他们的生活与学术研究中。他们在燕东园里,不仅延续着学术的传承,更将爱国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影响着身边的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应时刻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在燕东园的邻里关系中,还看到了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这里的人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背景,但彼此之间却充满了尊重与友爱。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在学术上相互启发,在生活中相互扶持。比如,当一家有困难时,邻里们会主动伸出援手;孩子们在园子里一起玩耍,建立起纯真的友谊。这种和谐的邻里关系,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温馨的生活气息,让大家向往那种人与人之间纯粹而真挚的情感交流。        

        《燕东园左邻右舍》所馈赠于我们的,远不止于一段历史、一群背影,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重温那种为追求真理而孜孜不倦、面对困境仍坚守信念的人格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人与事,愿在我们的生活中播种温暖、营造关怀。

        这本书犹如一面清澈的时光之镜,既映照出往昔时代的光辉与沧桑,也照见今天我们理应珍存和追寻的精神价值。未来路上,若遇困顿挫败,或可回想燕东园中那些坚韧、睿智而温暖的身影,从中汲取前行的勇气,步履不停。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4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4人点赞

大海

潇洒人生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