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显微摄影唤真真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王开照相馆 (浦江客读史290)
【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显微摄影唤真真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五十四:照相业
照相,今天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摄影硬件持续升级,洋洋大观,从相机到手机,几乎达到了人手一机。然而,在一百七十多年前,照相机却是稀罕物,曾经在老上海轰动一时。晚清贡生房楚桐(字琴甫,笔名洛如花馆主人)曾写有一首竹枝词:
鬼工拍照妙如神,玉貌传来竟逼真。
技巧不须凭彩笔,霎时现出镜中人。
竹枝词以“鬼工”形容刚刚传入的西方摄影技术的神秘,用“镜中人”比喻照片的逼真效果,将化学显影原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意象。“不须彩笔”的对比,突出照相术对传统肖像画的超越性,反映了19世纪中叶上海市民对新技术的惊叹。
当年,还有两首竹枝词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照相和洗印的过程和效果。如佚名的《春申浦竹枝词》中写道:“日成照相绝无伦,电气传神信有神。何必画师画彩笔,依然纸上唤真真。”原诗有注:“日成,照相楼也。必待日中照之,其法以电水抹玻璃上,置器中,向人照之,转眼而成。以水洗净,再用药水以纸印之,神形毕肖。”辰桥的《申江百咏》写道:“本无仙术可分身,安得孤身作两人。偶坐小窗才顷刻,镜中忽已写吾真。”原注:“照相馆不一处,俱粤人开设。其法木箱中嵌圆镜一面,人离丈许对镜坐,约二分钟时,影已入箱内玻片矣,形神毕肖,较传神家尤妙。”
照相技术突破带来了传统肖像画的革新。竹枝词中 "何必画师画彩笔,依然纸上唤真真”等表述,赞颂了照相术对丹青技艺的超越。当时的《图画日报》更以" 画小照 "与" 拍小照 "的对比,揭示照相术在写实性和效率上的优势,如还有竹枝词赞美的“千看万相画小照,一笔不可偶潦草”与“霎时现出镜中人”的对照,凸显了技术替代传统的趋势。
(左上图)清末老城厢地区老宝华照相馆(右上图)清末的美泰照相馆
(左下图)清末福州路上的照相馆(右下图)清末劳合路(今六合路)上丽华照相公司
照相机的进入带动了上海照相业的飞速发展。近代上海照相业起源于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而发展,在清末时期已颇具规模。大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旅行者携带照相机进入上海,照相技术随之传入。1852年,外商赫尔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经营银版摄影和肖像着色。稍后,法国人李阁朗在外滩开设照相馆,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馆。上海早期的照相馆发展迅速,1864年5月20日开张的“宜昌”照相馆,是上海最早有确切创办日期的照相馆。至1876年,广东路至南京路一带有近十家国人开设的照相馆。
显微摄影唤真真,较胜丹青妙入神。
客为探春争购取,要凭图画访佳人。(葛元煦《沪游杂记》)
这首竹枝词指出了照相的“显微”“真真”“入神”三大优点,还描述了当时照相馆能批量印制照片,客人为“探春”争相购取“佳人”照片的情景,反映了照相业市场销路很好,深受追求时尚之人的喜爱。
19世纪末,上海照相业迎来繁荣,出现了“耀华”“宝记”“保锠”“致真”等著名照相馆,号称“四大天王”。当时有“藜床卧读生”的《上海杂记》记载:“其店之最大者曰耀华、曰宝记、曰致真等,不下十余家,金碧辉煌,楼台如画。客之登楼照相者,春夏秋冬,四景皆宜。间之个中人曰,照相之法,外人视之无甚分别,实则各有其道,非可同年语也。”这些照相馆装修华丽,如《上海杂记》中记载其“金碧辉煌,楼台如画”。此时照相技术也有所进步,随着照相干片的使用和电灯照明的普及,拍照不再受天气影响,被摄者造型表情更生动自然。1900年,“耀华”送展的照片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奖,成为清末中国唯一在世博会上获奖的照相馆。
民国初,国外胶片大量进口,拍照价格降低,上海照相馆数量大增。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开照相馆等知名照相馆,王开照相馆通过拍摄孙中山先生葬礼以及远东运动会等重要活动,声名大振,成为上海摄影业的代表,其品牌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清末上海各家照相馆拍摄的多品种照片
照相申江几十家,门前罗列尽娇娃。
美人一去留真相,付于多情满路夸。(朱文炳《海上竹枝词》)
这首竹枝词描绘了上海有几十家照相馆,门前都陈列着美女照片来吸引顾客,反映出当时上海照相业店铺之多,以及商家通过展示美女照片招揽生意的竞争手段。19世纪末,上海照相业发展迅速,照相馆数量众多,竞争激烈。沪上竹枝词虽无直接描写竞争,但从一些反映照相业受欢迎程度的竹枝词中,也可侧面看出其竞争激烈。一些竹枝词体现了照相相较于绘画的优势,顾客争相购买照片,说明照相业市场需求大,进而可推断出行业竞争必然较为激烈。
随着照相业的专业化,照相馆除了展现其建筑的奢华气派,还催生了多样化的经营策略。这些照相馆不仅提供肖像服务,还承担新闻摄影职能,反映出场景化拍摄的创新服务。竹枝词提到“着色、化装、剪影、软焦点、二我图”等技术创新,如 “间之个中人曰,照相之法,外人视之无甚分别,实则各有其道”,暗示照相馆在技术细节上的竞争。耀华照相馆甚至推出“倌人半价”的促销活动,竹枝词虽未直接记载,但行业的商业化运作可见一斑。
当时的行业竞争真可谓五花八门。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照相馆广告是“森泰”刊登的,1863年3月7日的《上海新报》上刊出了这样一则启事:“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行在头壩礼查行隔壁便是,如有贵商却印小照者,请至本馆可也。”晚清上海最有名的老照相馆是“宝记”,其老板是康有为的学生,性喜交游,一般文人雅士多喜欢去他那里拍照,并常常爱在照片上题词写诗。这种喜好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一种时尚,照相馆老板也因此被称为“最有书卷气的影楼老板”。四马路上的同生照相馆老板谭京堂在官场中拥有极为广泛的人脉关系。宣统初年,同生被聘进京拍摄光绪帝和西太后的葬礼照片,在北京扎下了根,并得到很大发展。其当时广告称:“屡蒙公府及各部署招往摄制,故历任总统、总长、次长及名人各像无不网络尽致。”名人肖像也因此成为“同生”的鲜明特色。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量清末和北洋时期的名人肖像,很多都出自“同生”。
(左上图)老上海照相馆拍照情景绘画(左中图)福州路时报照相馆
(左下图)耀华照相馆1900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所获的奖凭(右图)老上海的影楼绘画
晚清时期,良家妇女和闺阁小姐碍于传统礼教,很少出门拍照留影,她们尤其顾虑自己的照片被挪作他用,败坏名声。针对女性群体的这一普遍心态,当时很多照相馆都作出了“庄严承诺”,位于大马路的耀华照相馆更是体贴入微地表示:“倘有闺秀妇女不便出外拍照者,尽可相邀到府,玻璃底送还。”老板干脆让其长女在跑马厅旁另设“耀华”西号,“专拍女照,以便闺阁”,父女二人在沪上竞献技艺,一时传为佳话,而其女儿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专业女摄影师。
上海竹枝词通过技术隐喻、场景白描和文化转译,构建了近代照相业的历史叙事。从 "鬼工拍照" 的技术惊叹,到“金碧辉煌”的行业兴盛,再到“不夜城”的社会变迁,竹枝词不仅记录了照相业的发展轨迹,更揭示了技术变革背后的文化心理与社会转型。这种“以诗补史”的书写方式,为理解近代上海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文学视角。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 等27人点赞

精选留言
张载养
2025-09-15 08:27:41
竹枝词巧说舶来品 竹枝词说照相机,相隔有点远,似乎远涉重洋;浦江思源话摄影,彼此又挺近,如同一家亲;好多摄影高手,一见标题就眉开眼笑,好想探个究竟。 170多年前,照相机已来到上海,那还是晚清;轰动一时,竹枝词也赶来参与;“妙如神,竟逼真,霎时现出镜中人”;还详细介绍照相与冲印,诉说对传统肖像画的革新;老城厢、福州路已有照相馆,相片着色悄流行;显微、逼真、入神,王开等名家大吸引;竞争激烈无须说,也带来技艺改进;上海早有先见舶来品,“以诗补史”俏留印。 为曹老师的读史佳作《竹枝词说:显微摄影唤真真》点赞!
浦江思源 感谢张区长如此细致地品读和精心评论!您的点评精准捕捉到其中“远与近”的奇妙关联 —— 照相机从海外漂洋而来,是地理上的“远”;可竹枝词与摄影都扎根于上海的烟火气,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又成了文化上的“近邻”,这种呼应确实很有意思。尤其作为摄影高手的鼓励,让这种跨越时空的老物件、老诗句在今天依然能焕发生机,您的视角让这段文字的意义更丰富了。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13651730370
2025-09-15 08:15:49
形神毕肖留倩照,显微摄影展奇效。不需彩笔费心描,霎时立现汝玉貌。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90)《竹枝词说:显微摄影唤真真》,展现了诞生于一百七十多年前的照相机,以及摄影技术,在沪上渐次传播,不断发展,广受国人热捧和欢迎的史实。这是竹枝词以生动形象的实录,记载下来的上海人追求新颖,崇尚科学的海派文化,勇立潮头的一个缩影。作品资料详尽,引经典句,语言生动。为曹老师的佳作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浦江思源 感谢开凯如此用心的分享和感悟!您的点评帮助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到摄影技术在沪上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先辈们追求新颖、崇尚科学的态度。您的点评不仅精准概括出显微摄影的妙处,还点出了作品中蕴含的海派文化精神,难能可贵。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书虫
2025-09-15 07:23:04
转发浦江思源缪教授的点评:曹老师的文章,以史说话,以竹枝词为媒介,介绍西方照相术传入上海的那段史话。视角独特,史料详实。 竹枝词作为记录社会风貌的民间诗体,生动反映了西方照相业传入上海的过程及其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早期竹枝词把照相称为"摄魂术",带有神秘色彩;后期则出现"真容留影"等表述,显示技术祛魅过程。 通过竹枝词的历时性记载可见,照相业传入不仅是技术移植,更触发了上海城市空间、商业形态和审美观念的多重变革。 这样的好文章,必须大大点赞???????????![玫瑰][强][强]
浦江思源 感谢缪教授对文章的细致解读!您的点评精准捕捉到了竹枝词作为民间诗体的独特价值,它确实像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早期市民对“摄魂术”的好奇与敬畏,也记录了从神秘到日常的观念转变。您提到的技术传入引发的城市空间、商业形态与审美观念变革的深层思考,让人深受启发。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书虫
2025-09-15 07:09:31
赞曹老师佳作 竹枝词是文学一枝/ 绽出神秘的照相史/ 再不需画师的描摹/ 美女镜中百态千姿/ 显微真真入神之魅/ 犹如电闪雷鸣之势/ 四大天王金碧辉煌/ 巴黎获奖成为标志/ 王开品牌影响至今/ 是岁月积淀的峰值/ 书卷气息氤氲影楼/ 一丝一缕精湛极致/ 隐喻白描娓娓叙事/ 赞不夜城如幻如炽/ 光阴以独特的视角/ 摄外滩的一轮红日
浦江思源 感谢王部长如此用心的点评和鼓励!您的诗评精准地捕捉到了竹枝词与照相史交融的意趣,也道出了那些老影像里藏着的时代印记 —— 从画师描摹到镜中百态,从胶片里的光影魅力到品牌沉淀的岁月价值,让大家感受到了文字间氤氲的书卷气与老上海的如烟往事。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