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家长如何与教师携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公开课(七)

字体调整: | |

家长如何与教师携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公开课(七)

赵妙娟

 


   

 

 

    2025年8月22日17:00由教育部关工委、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策划推出的家庭教育公开课(七)准时开讲。本期主题是“家长如何与教师携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由北京市第四中学原校长刘长铭和中关村第三小学副校长万霞主讲。

 

    闵行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及时通过多渠道转发,组织“五老”家庭教育工作室、学校关工委等落实,引发家长和教师广泛关注并学习。我利用双休日两天时间,整理摘录了闵行区92位中小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学习感言(名单附后),现与大家分享,愿能提供启示。

 

 

 

 

 

 

专家精彩观点

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三观”形成、成长及一生发展影响深远,是孩子思想的引领者、行为的示范者、忠实的倾听者、行为习惯的教练员 ,影响贯穿孩子一生。开展家庭教育时,家长要重意识而非“绝招”,教育内容需具体化与生活化,还要帮助孩子树立崇高目标,助力其健康成长。

 

 

 

 

 

 

 

家长和老师真正携手合作的方式

    家校合作核心是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理想的配合状态是家长维护老师权威,不凸显自身“高明”,言行传递对老师的尊重与钦佩,家校形成“协作共同体”,彼此支持。最终达成孩子信任并接纳老师、家校沟通聚焦解决问题的良好教育局面,让教育力量形成“叠加效应”。

 

 

 

 

 

 

 

家长和老师成为“一致行动人”的方法

需要在理念、要求、言行三方面达成一致。家长要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主动了解学校、深度参与学校活动;老师要从“独唱者”变成“协作者”,与学生、家长共同制定并遵守班级公约。

 

 

 

 

 

 

 

家校之间有效、充分沟通的策略

    沟通核心原则是常态化、双向性,聚焦孩子成长。家长和老师沟通要具体,带着“记录”交流而非泛泛而谈;老师和家长沟通可先讲“故事”,再谈方法;家校沟通从“了解”逐步延伸到“合力规划”,不仅交换信息,更要凝聚教育共识,为孩子未来发展共同做好规划。

 

 

 

 

 

 

 

家长学习感言

家长们深刻认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校携手。

重视双向沟通与信任配合

    家长普遍认为,家校沟通需主动且具体,而非被动等待或泛泛而谈。如主动向老师分享孩子在家的习惯、情绪波动,认真对待老师反馈的在校表现,避免用“孩子在学校怎么样”这类模糊问题,而是带着具体观察记录交流,比如“孩子最近在家写作业拖延,想了解他在校是否有类似情况。

 

    同时,家长需充分信任老师的专业性,不随意挑剔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反而通过“有难题可以找老师,老师更懂怎么帮你”这类话语,维护老师在孩子心中的权威,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

 

 

 

 

 

 

 

 

聚焦孩子全面成长,摒弃单一成绩导向

    多位家长反思过往过度关注成绩的误区,意识到教育需兼顾孩子的品德、心理与习惯。例如,在家中让孩子承担整理房间、洗碗等家务,传递责任感;面对孩子学业压力或同学间攀比时,不单纯说教,而是通过分享自身经历、带孩子观察不同职业生活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品格比成绩重要”的价值观。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需求,当孩子抱怨学习或生活时,先耐心倾听不打断,再用“十步沟通法”一起分析问题,让孩子自主思考解决方案,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主动融入家校“协作共同体”,拒绝“旁观者”角色

家长明确自身需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不仅要定期与老师沟通,更要深度参与学校活动,如家长课堂、班级公约制定等。有家长提到,通过参与学校活动,更能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和学校是一体的”,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此外,家长需与学校保持“教育一致性”,比如学校强调“规律作息”,家长在家就不纵容孩子熬夜;老师要求“自主整理学习用品”,家长就不代劳,避免因家校要求矛盾让孩子迷茫。

 

 

 

 

 

 

 

认可家庭氛围与家长示范的核心作用

    家长深刻体会到,家庭是孩子品格塑造的起点,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最直观的“教科书”。如父母间和谐相处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过斑马线礼让行人、耐心对待服务人员等细节,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与担当。

 

 

 

 

 

 

 

 

    同时,家长需避免“包办式”教育,不代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通过陪伴孩子制定学习时间表、一起参与劳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与责任感。有家长感慨,家庭教育不是‘管教’,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修行,家长先做好榜样,孩子才会跟着变好。

 

 

 

 

 

 

 

 

    此次公开课明确了家校携手育人的科学路径,也让我们看到:家校协同的本质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共识,是彼此信任的合作,是理念与行动的一致。闵行区家长与教师的感言,既是对课程的消化,也是对实践的承诺。期待未来,家长主动参与、教师积极协作,家校同向发力,为孩子搭建“学校有引导、家庭有支撑”的成长平台,助力他们成长为有品德、有能力、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少年!

 

 

 

 

 

 

 

 

    附上感言者名单:姜慧虹、王冉宁、金子涵、夏钱睿、王昭程、王浩禹、杜永锟、齐雨晴、王子灏、邱熙妍、曾语涵、江悦然、康昊宇、李孟洋、张静雯、陈盛元、龚铣、 沈奕铭、刘可芯、王子瑄、毕子琪、龙嘉怡、徐硕、朱筱敏、张宸瑜、刘泓乐、王佳宜、穆和、池欣然、王茜、刘景妤 、肖思辰、庄思李、王博悦、侯珏、莘茗月、王钊航、王梓魏、石宇轩、吴嘉桐、丁艺晨、陈礼语、朱煊辰、张宸添、李韵涵、时苒轶、邱宇宸、金玥彤、罗千煜、罗璟辰、杜一笑、王楚柠、谢易辰、欣怡、胡如是、李静鑫、孟诗雨、汪乔、王静悦、万珍妮、党雪依、夏钱睿、吴依诺、李孟洋、江悦然、金子涵、康昊宇、杜永锟、王昭程、王子灏、杭念西、王浩禹、杨语辰、齐雨晴、王冉宁、曾语涵、彭子墨、姜皓琳、涂传煦、曹语薇、梅靖禾、刘付若榆、周亦洋、何子涵、郭思彤、张歆芸、潘乐乘、计聪、戚珂源、杨冉、赵思丁、胡竣博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杨克元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1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1人点赞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郑寓2025-08-28 08:54:56

    尊师、参与、沟通...合作方式易懂易行[强][玫瑰]

    举报

  • 雪玲2025-08-27 11:40:48

    家校联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点赞!

    举报

  • 涛声依旧2025-08-27 09:06:57

    家长与教师携手,学校与专家联动,赞!

    举报

  • 家在闵行2025-08-27 08:31:30

    专家见解、家长感悟都有道理,给人很好启示。但在现实中家校互动共育,也是有问题的,你譬如说,前几天新闻里说,家长不让老师上门家访,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真是有点看不懂。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拿出新的方法,适应新时代家校互动共育青少年。谢谢赵老师分享精彩解读。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