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07号 05点 阅读 10142 评论0 点赞5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在莘庄淀浦河畔,原横塘与北横沥交汇处的南张天主堂附近,设有一处展示莘庄地方文史的展览区。图文展板上,明代“四铁御史”冯恩的事迹赫然在列,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容错过的历史印记。清晨锻炼时,我总会在此驻足片刻,既是对家乡这位历史名人的瞻仰,也似与穿越数百年的“四铁高风”默默对话。
明嘉靖年间,清晨的京城上空划过一道诡异的彗星尾迹。放在封建王朝的星象解读,这当是上天示警的凶兆;而在朝中御史冯恩慧眼中,这却是弹劾奸佞的良机。 冯恩,出身华亭县莘庄的寒门士子。年幼丧父的他,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育下,刻苦学习。除夕夜无米下锅,雨侵草屋,冯恩仍在床上读书,神情自若。嘉靖五年考取进士,踏上仕途。奉命慰劳两广总督王守仁时,他被这位心学大师的风骨深深折服,执礼拜师。这段经历如同淬火,将“知行合一”的理念锻造成他品格里最坚硬的钢。担任御史后,面对朝堂暗流涌动,他始终以清澈的目光审视着每位重臣的功过,如同手执手术刀的医者,精准剖析着吏治的沉疴。
彗星出现的那个夜晚,冯恩在灯下反复斟酌奏稿。当他在朝堂逐一评点百官后,突然将锋芒转向权力核心——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与右都御史汪鋐。“三彗不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这句石破天惊的话,如惊雷般炸响在嘉靖帝耳边。皇帝闻毕盛怒,将其打入诏狱待审。 朝审当日,主审官恰恰是被弹劾的汪鋐。面对汪鋐,冯恩昂首而立,不肯屈膝半分。狱卒强按其头,冯恩厉声叱责:“汪鋐,你身为右都御史,本当整肃朝纲,如今却亲自主审弹劾你的御史,难道不惧苍天有眼吗?”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场者无不凛然。当他被押解出府时,围观百姓堵住了街道,人群中有人赞叹:“这个御史,不仅嘴硬如铁,膝盖、胆量、骨气都是铁打的!”“四铁御史”的名号,就这样随着百姓的口碑传遍京城。
这份铁打的舌、身、胆、骨背后,是深植血脉的家国情怀。冯恩入狱后,年仅十三岁的儿子冯行可以刀刺臂,血书奏疏,并自缚于宫门前请求代父受死。字里行间,既有少年舍生取义的决绝,更有冯家世代相传的刚烈。嘉靖帝见此情景,既惊于其胆识,又感于其孝悌,传旨免了冯恩死罪。六年后,冯恩遇赦返乡时,行囊里只装着两箱青砖——那是他为官多年的全部“家当”,清廉得让世人汗颜。 冯恩以直言敢谏、不畏权贵著称,是明代言官群体中“死谏”精神的代表,被后世视为忠臣典范,其事迹被写入《明史・忠义传》。在莘庄镇的淀浦河畔,曾有一处名为“冯家旗杆”的地方。高矗旗杆上,飘扬着“四铁高风”的猎猎龙旗;冯家祠堂内,供奉的嘉靖皇帝的亲笔御牌。无一不在诉说着朝廷对这份风骨的认可。光绪十八年,这座见证了百年风骨的祠堂毁于火灾,但“四铁御史”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脉之中。
站在当代回望冯恩的事迹,作为新一代莘庄人更能感受到那份穿透时空的力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当“利益”成为某些人追逐的目标,当“圆滑”蜕作少数人牟利的手段。冯恩的刚正不阿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盲区。他嫉恶如仇的勇气,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不能沉默;他清廉自守的品格,警示着手握权力者当存敬畏之心。 从“四铁御史”的典故到当代的反腐倡廉,从少年冯行可的血书到如今的法治进步,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人类对正义与良知的永恒追求。所谓风骨,不是匹夫之勇的鲁莽,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所谓刚正,不是不近人情的固执,而是历经世事后依然坚守的初心。这正是冯恩用生命践行的准则。当我们在人生路口面临抉择时,不妨想想当年那个昂首不屈的身影——他让我们懂得,真正的“铁”,从来不是天生的坚硬,而是在一次次坚守中淬炼出的气节。
|
信纸作者:杨克元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