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晚霞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五朵金花”的荣光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8月06号 07点 阅读 10117 评论7 点赞4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五朵金花的荣光

顾震


   

    在黄浦江第一湾的臂弯里,五座巨型工业装置如钢铁巨人般矗立。吴泾热电厂红白相间的冷却塔蒸腾着氤氲水雾,上海焦化厂焦炉上升腾的橘色火焰昼夜不熄,这片曾经荒芜的滩涂,在1958年后的几十年间,以工业史诗的笔触改写着中国化工版图。位于吴泾地区的吴泾热电厂、上海电化厂(后为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吴泾化工厂、上海焦化厂、上海碳素厂,人称“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的绽放,不仅是上海工业文明的图腾,更是一代建设者用热血浇筑的共和国工业脊梁。

 

 

 

 

 

 

 

 

 

 

 

 

五朵金花的历史荣光

 

    1958年1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氮肥厂在吴泾地区兴建,8月1日定名为“上海吴泾化工厂”。随之,从龙华至吴泾修筑了龙吴公路,10月开通公交汽车线。

    1963年9月26日,国家验收委员会通过了对吴泾化工厂一期工程的验收。《解放日报》刊文指出,“吴泾化工厂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安装、自己开工的大型氮肥厂。第一期工程的建成投产,是我国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建设方针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是贯彻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实现多快好省的一个典型”。随后,吴泾化工厂创造了新中国化学工程史上的四个里程碑:自行设计、自行安装和试车国内第一套年产2.5万吨合成氨装置;建成国内第一套轻油转化年产8万吨甲醇装置;自行设计、制造国内第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24万吨尿素装置;建成国内第一套年产10万吨的醋酸装置。

 

 

 

 

    196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轻车简从,步履轻捷地前来视察吴泾化工厂。在变换炉的自动控制台前,他听说这是国内第一套化工生产自动控制设备,就要求介绍得更详细些。厂领导提出,我们想加快自动化步伐,但是技术人才和经费都不足。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自力更生,也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不要闭门造车,外面的世界大得很。”他明确表态:“经费问题上海解决不了,还有中央么。”于是,一系列自动化项目很快地启动了。

    1964年4月13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前来视察吴泾化工厂。他不顾78岁的高龄,沿着长长的铁梯登上了高高的化工装置。在考察生产现场和操作室,听取工厂领导、工程师的讲解后,挥笔留下题词“化分化合,依自然律。巧夺天工,品由气出。农业急需,滋养公物”,充分肯定吴泾化工厂为国家所做的特殊贡献。

 

 

 

 

    上海碳素厂于1958年6月1日建厂,由公私合营三家工厂合并改组而成,1960年建成投产。

    1958年9月28日,上海焦化厂在吴泾建厂。从此为上海钢铁产业提供了几千万吨的焦炭、化工原料和上千亿立方米的城市煤气。

    1958年,吴泾热电厂和上海电化厂在吴泾建设第一期工程。

    1958年起,吴泾化工厂、上海电化厂等企业持续兴建职工家属宿舍,有“吴泾一村”“吴泾二村”“吴泾三村”等。

 

 

钢铁森林里的工业史诗

 

    1959年深秋,三千建设者在吴泾芦苇荡中搭起竹棚。时任上海电化厂总工程师陈明德在日记里写道:"脚手架上结着冰棱,工人们用体温焐热扳手"。当我国首套万吨级聚氯乙烯装置吐出第一粒树脂时,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的图纸,被中国技术人员用算盘和计算尺重新复现。

 

 

 

 

    吴泾化工厂合成氨车间里,老工人王根发至今记得1972年突破年产30万吨时的场景:"控制室里压力表指针疯狂跳动,我们硬是顶着60℃高温守了三天三夜"。

    碳素厂的石墨电极点亮了宝钢的第一炉钢水,焦化厂的煤气管道蜿蜒如血脉贯通半个上海。高峰时期,五家企业年产值占据上海工业总产值的7.2%,为全国输送了120万吨化肥、50亿度电力、280万吨焦炭。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十万产业工人用蓝布工装擦亮的勋章。

 

 

 

 

 

“三联供煤气化工程”让沪上万家灯火明

 

    在改革过程中,“三联供煤气化工程”是上海焦化乃至上海这座城市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90年代初,上海焦化厂已经拥有4座焦化炉,放眼全国也能算得上是一家大型的煤化工企业。但是焦炉由于开放式的生产工艺,加上技术比较落后,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焦化的工艺,碳的转化率只有50%-60%,又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改革煤化工的生产工艺,对建在上海大都市的焦化公司已是迫在眉睫。

 

 

 

 

    当时,美国的煤化工已经有了比焦化更加先进的气化工艺,既环保又节能,是煤化工的发展方向。发展煤的气化工艺,为上海城市煤气化做贡献提上日程,最终形成的便是“三联供工程”。所谓“三联供”,指的是供化工、供煤气、供热电,上海焦化采用了美国德士古气化技术,清洁环保,产气量又大,碳的转化率达到了90%以上,而且还能利用一氧化碳作为原料替代石油生产大量的化工产品。

 

 

 

 

    “三联供煤气化工程”1992年3月2日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工程的目标是日产城市煤气320万立方米,实现上海城市煤气化超85%,甩掉80万只煤球炉,同时还生产20万吨甲醇。当时《人民日报》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报道“三联供工程”:《不把煤球炉带进二十一世纪》。1995年底,“三联供工程”建成投产,使得上海焦化的城市管道煤气产量占到全市的一半,上海焦化也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煤气生产企业。

    上海焦化的“三联供”让千家万户燃起蔚蓝色的煤气火焰,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上海的城市环境。可以说,“三联供”是上海市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来视察上海焦化时,特意为“三联供工程”题词“造福人民”。

 

 

时代命题下的艰难转身

 

    2015年环保督察组的数据触目惊心:五家企业年排放二氧化硫2.3万吨,占上海总排放量的18%。焦化厂脱硫塔旁的老槐树,树皮被酸雨蚀刻出道道沟壑。碳素厂老车间主任李建国看着关停的煅烧炉说:"这些设备比我儿子年纪都大,但环保标准比孙子长得还快"。

 

 

 

 

    转型阵痛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电化厂旧址上,全球首条全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线正在调试,用玉米淀粉制成的塑料袋能在海水中90天分解。热电厂创新"热电联供+碳捕捉"模式,将二氧化碳注入废弃气田驱油,每年封存30万吨碳当量。在焦化厂转型的上海华谊智慧产业园,无人机巡航系统实时监测着每根管道的泄漏情况,数字化中控屏跳动的绿色曲线,正书写着新的生产伦理。

 

 

 

 

 

涅槃重生的生态启示

 

    吴泾化工厂原址的土壤修复工程创造了中国污染场地治理的奇迹:28万立方米污染土经过热脱附处理,种上了香樟和广玉兰。老工人周师傅现在的工作是操作无人植保机,他说:"以前造化肥催庄稼,现在用科技养土地"。在电厂冷却塔改建的科技馆里,孩子们透过AR眼镜,看见1958年的竹棚与2049年的零碳城市在时空中重叠。

 

 

 

 

    这片曾经被工业文明重塑的土地,正在演绎着更具深度的文明进化。五朵金花的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更替,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空间形态、价值伦理的系统革命。当碳素厂石墨车间的隆隆声被科创实验室的键盘声取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文明自觉。

    晨曦中的吴泾,黄浦江面倒映着冷却塔与风力发电机交织的天际线。五朵金花的故事从未落幕,它们从工业文明的襁褓中走来,在生态文明的洗礼中蜕变,如同凤凰涅槃般在长江入海口书写着新的传奇。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蝶变都在证明:真正的荣光,不在于永远保持巅峰姿态,而在于始终拥有超越自我的勇气。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江上人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41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4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郑寓2025-08-06 16:57:55

    在浦东农村,隔江羡慕了几十年的吴泾化工区,今天加深了了解。谢顾校[强][玫瑰]

    举报

  • 春华秋实2025-08-06 11:36:14

    记得1999年初夏一天,王洪泉区长到吴泾街道调研,他当时跟我说,吴泾要发展,关键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环境污染;二是交通便利。现在这两大问题都已解决,真的很了不起!

    举报

  • 家在闵行2025-08-06 09:42:38

    “五朵金花”在闵行吴泾盛开,许多“第一”和“首创”就在这里诞生。但由于污染大气等原因,它不得不关停并转或异地重建,着实可惜。不过,我们不能忘记它曾经作出贡献,也要点赞阵痛之后华丽转身。

    举报

  • 顾仲源2025-08-06 09:28:17

    铭记“五朵金花”功绩!

    举报

  • 杨克元2025-08-06 08:53:48

    吴泾 “五朵金花” 从辉煌的工业成就一路走来,历经环保挑战,转型创新的奋斗历程,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到生态产业的辉煌蝶变。

    举报

  • 嘉敏2025-08-06 07:59:40

    五朵金花荣耀,华丽转身蝶变。

    举报

  • 赵妙娟2025-08-06 07:46:33

    吴泾地区的“五朵金花”——吴泾热电厂、上海电化厂(后为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吴泾化工厂、上海焦化厂、上海碳素厂,是上海工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承载着一代人的奋斗记忆,更镌刻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铿锵足迹。 它们曾是区域经济的“引擎”,在特定历史时期,以强大的生产能力支撑着上海乃至全国的能源供应、化工原料生产等关键需求,为工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注入了硬核动力。厂区里轰鸣的机器、工人忙碌的身影,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更凝聚起“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工业精神,成为无数建设者青春与理的力量,也为吴泾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们的历史功绩值得被铭记与赞赏。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