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01号 07点 阅读 5941 评论6 点赞3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参观中共二大会址:石库门里的初心之光 与百年征程 顾震
六月的上海,梧桐叶在细雨中泛着新绿。6月27日下午,我随着吴泾镇红色巴士主题党日活动的队伍,进入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的石库门建筑群,青灰色的砖墙在岁月冲刷下透着温润的光泽,门楣上"辅德里"的字样依稀可辨——这里不仅是当年中共一大代表李达与夫人王会悟的旧居,更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当指尖轻轻触碰到门框上斑驳的石棱,时光仿佛在此刻折叠,将昔日的星星之火与今日的灿烂阳光悄然衔接。
走进那扇厚重的黑漆木门口,一股混合着旧时光与书卷气的气息扑面而来。会址内复原的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旁摆放着12把木椅,桌上的铜制煤油灯与砚台静默陈列。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就是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客堂间里,在李达的主持下,陈独秀、张国焘、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位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当时全国195名党员。窗外是上海租界的车水马龙,屋内却是思想激荡的红色熔炉。
纲领的觉醒:反帝反封建的灯塔
展柜中陈列着一份泛黄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复刻件,字迹虽已模糊,却字字千钧。中共二大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系统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已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殖民地",而"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这一判断打破了此前党内对革命目标的模糊认知,明确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则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讲解员指着墙上的历史地图说道:"一大时我们党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二大则像突然点亮了一盏灯,让中国革命知道该往哪里走。"彼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混战,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普通民众在黑暗中摸索。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如同惊雷划破夜空,第一次将中国革命的目标具体化为"打倒列强除军阀",让普罗大众看到了清晰的奋斗方向。
章程的基石:首部党章的诞生
在党章馆入口处,天花板上的电子显示屏跳动着数字"37595"——这是从1922年7月党章诞生至今的天数。玻璃展柜中,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仿真件以竖排繁体字呈现,分为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6章29条。这部章程虽篇幅简短,却首次对党员条件、入党手续、党的组织系统、各级会议和活动规则等作出规定,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明确"本党一切会议均取决于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
"大家看这里,"讲解员指着章程中"党员入党时,须有党员一人介绍于地方执行委员会"的条款,"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对入党程序作出规范,奠定了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基础。"与一大纲领相比,二大党章更具操作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理论宣传团体向纪律严明的无产阶级政党转变。当我凝视着展柜中那份庄重的章程,仿佛能看到当年代表们字斟句酌讨论条文的场景——他们用钢笔在纸上勾勒的,不仅是党的组织架构,更是百年大党的制度基因。
联合的智慧:民主联合战线的提出
展厅转角处,一组蜡像还原了二大代表讨论统一战线的场景。彼时的中国,各阶级力量分散,单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难以成功。二大首次提出"民主联合战线"思想,指出"中国的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同时应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这一思想的提出,打破了一大时"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封闭状态。展厅墙上的图表对比了二大前后党的策略转变:从"单独干"到"联合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讲解员所说:"二大的统一战线思想,为后来国共第一次合作埋下了伏笔,也让党懂得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种联合的智慧如同穿透云层的阳光,照亮了革命力量汇聚的方向。
信仰的宣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呐喊
展厅尽头的多媒体展区,一段影像重现了二大闭幕时的场景。代表们紧握拳头,低声而坚定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文提出这一口号。展柜中,一份1922年的《向导》周报上,清晰印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字样,字体虽小,却充满力量。
"这个口号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使命的高度自信。"讲解员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在当时,敢于公开喊出党的万岁,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不仅是对党的信仰,更是对中国未来的信念。"站在多媒体屏幕前,我仿佛能听见百年前那穿透石库门的呐喊,那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人,对民族未来的庄严承诺。
青年的担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会址出口处,一群中学生正在合影留念,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胸前的共青团团徽格外鲜艳。其中一个女生指着墙上的"七个第一"展板,兴奋地对同学说:"你看,二大的时候就提出了妇女运动的要求,好超前啊!"看着他们朝气蓬勃的脸庞,我想起了二大代表们的平均年龄——29岁。百年时光流转,中国青年的担当从未改变。
初心的延续:从"站起来"到"强起来"
在多媒体展厅,一段视频重现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历史跨越。1922年,二大代表们在辅德里讨论救国方略时,恐怕很难想象百年后的中国会是何等模样。从长征路上的草鞋,到改革开放的春雷,再到新时代的航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展厅中央,一个巨大的"复兴之路"沙盘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联起百年征程。当我的手指划过沙盘上"新时代"的坐标时,屏幕上切换到脱贫攻坚的感人画面、嫦娥探月的震撼场景、抗疫斗争的壮阔画卷——这些当代中国的成就,正是对二大提出的"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目标的最好回应。
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青少年运动和妇女运动提出要求,第一次明确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这七个“第一”,为中国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使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科学的纲领和严密的组织。
百年征程的回响:从辅德里到复兴路
走出辅德里,老成都北路的梧桐依旧繁茂。远处,上海的摩天大楼勾勒出现代化都市的天际线,与石库门的古朴形成鲜明对比。但在我心中,那扇黑漆木门里的灯光从未熄灭——它是二大代表们讨论纲领时的煤油灯,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心中的信仰之灯。走出二大会址,阳光透过梧桐叶隙洒在石库门上,青砖墙被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门口的电子屏上,"风雨百年路,奋斗铸辉煌"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回望那扇黑漆木门,突然理解了为何说二大与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一大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二大则为这火种指明了方向,制定了规则,让它能够燎原。正如展厅结束语所说:"从辅德里到复兴路,百年大党始终初心如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当红色巴士驶离静安区时,我回头望去,石库门在夕阳中渐渐缩小,却仿佛变得更加高大——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见证。 |
信纸作者:大海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