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一水织千年》出版(徐建国)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7月28号 10点 阅读 9979 评论13 点赞3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水织千年》出版

徐建国

2025、7、28

 

 

 

 

 

《一水织千年》书影

 

 

 

        由金山区作协、枫泾镇新元村联合采编的《一水织千年》一书正式出版。里面有我数次下村、实地采写的《细雨迷蒙“油车头”》一文,5800余字,介绍了新元村中这个名叫“油车头”的自然村的地理、建筑、人事。我入选的文章:

 

 

细雨迷蒙“油车头”

徐建国

 

     听说枫泾镇新元村被列入了“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并作为“沪派江南”项目试点单元率先启动。处于枫泾镇最西北角远离镇区的新元村,究竟有什么特色,竟被上级有关部门列入这项重大规划,并率先启动呢?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通过新元村委,我联系上了村党总支原书记谢林云,准备去他家所在的新元村“油车头”自然村一探究竟。

    初冬的一个早晨,细雨迷蒙,我兴致勃勃地在枫泾“交通枢纽站”乘上了“枫泾1路”。小公交走枫湾路,过朱枫公路,到新春园;再拐向枫泾商城,重上朱枫公路,在中洪村路口左拐往北,最后在“新元3组”站,我下了车。撑着伞,顺着水泥筑就的村道,往北走二三十米,就是“油车头”的地标:一丛绿树翠竹,两个竖着的木制水车转盘,几片随意摆放的旧磨盘石,一张石桌,几只石凳。古意盎然,让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地标中,横卧着一块一人多高的长条巨石。巨石朝向路口的一面,镌刻着一段长长的文字,介绍着这座村庄的前世今生:

 

    油车头的来历:新元村10组的老地名叫“油车头”。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有着一个充分说明当地人聪明、勤劳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因为农业设施落后,常常歉收,特别是遇到干旱年份,几乎颗粒无收。村里有个姓陆的木匠,手艺精湛、脑子聪明、善于钻研。他经过反复琢磨,发现当地惯用的水车,由于设计存在缺陷,运行不灵活,造成水量跟不上,导致了旱情加重。于是他一有空就在水车边冥思苦想,希望把水车改进得更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转眼到了春天,经他改进后的水车终于出现在田头。当年,恰遇旱灾严重,但他家用了他改进的水车,水稻获得了大丰收。由此,村民都请他帮助改进水车。从此,再遇旱灾,这里照样年年丰收。

    粮食多了,当地人开始种植一些油菜。一个钱姓人家让陆木匠造了个油车,开始为当地农家榨油。后来,陆家水车、钱家油坊的名声就慢慢传开了。久而久之,人们只记得这里有一个做水车的人和一个打菜油的作坊,就把这里称之为“油车头”。

 

    啊!“油车头”是这样来的呀!顿时,我对这个村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当我想实地踏勘的时候,身后传来了一声亲切的招呼:“你是徐老师?”我转身一看,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的精干老人,一看就是长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的,我迟疑地问:“您就是谢林云书记?”他连声说:“是的!是的!快家里坐!”

    我随着他走进了矗立在村中的他家新建的三楼二底别墅,听这位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三十六年的老书记介绍“油车头”的方方面面,介绍新元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介绍村中的闻人趣事,乃至惊心动魄的历史、政治事件。他像一位向导,将我带进了这个细雨迷蒙中的“油车头”。

 

 

 

 

作协秘书长的通知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从上海市金山区档案局监制、新元村村志编撰委员会编、2017年6月出版的《金山区村志丛书——新元村志》所附的“金山区枫泾镇镇域示意图”看,整个枫泾镇地形就像一匹往东奔跑的肥猪。这只“肥猪”有一条高高翘起的尾巴,组成这条“尾巴”的是枫泾镇区、新春村、农兴村、俞汇村、中洪村、新元村。而新元村就是这条高高翘起的“尾巴尖”。从谢林云老书记的介绍中得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元村各项工作都走在枫泾镇的前列,是确确实实的高高翘起的“尾巴尖”。

    从《村志》所附“金山区枫泾镇新元村区域图”看,“油车头”所在的新元村第10组,又在这个尾巴尖的最上方。整个“油车头”自然村,东西长约千米,房屋基本在一条线上。它的背后是南长浜市河,它的前面是我刚才下车的村道。村道的南面和北面,就是大片刚刚完成收割的黑黝黝的农田。据《村志》介绍,油车头共有农户59户,耕地262亩。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水。人类四大文明,都诞生在大河边:印度文明在恒河边,巴比伦文明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埃及文明在尼罗河畔,而我们中华文明就在七曲十八弯的黄河边。位于油车头村后的南长浜市河,就是它的母亲河。河边错落有致地散布着一个个池塘,池塘里圈养着一群群白鹅、麻鸭。池塘边的岸上,公鸡、母鸡在欢快地觅食、打斗。一副人间烟火气,一方优美好水土。

    谢林云老书记陪着我从村西头走到村东头,让我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面貌。村子的最西面是门牌号为“新元村6336号”的“美丽示范户”。这家的西面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浜斗,浜斗边的河滩上有一个“滩渡石”。这是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自小熟悉的生活设施,在没有自来水的时候,我们的一切生活,都离不开这些滩渡石。妈妈们会在这里淘米、洗菜、洗衣,爸爸们会在这里提水,倒进缸中,用明矾一沉淀,就是干净的饮用水。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坐在这样的滩渡石上擦身,稍大些就会从这里下水,在这样的浜斗里学习游泳。后来有了自来水,凡吃到肚子里的,就用自来水了。但喂鸡、养猪、浇地,还是用这浜斗里的水。

    往东,南边是新元村的一个党员活动点。党员活动点旁边有一个供村民休闲的廊棚,廊棚里高悬着《村规民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实实在在:1、要遵纪守法,不要黄赌毒邪;2、要移风易俗,不要封建迷信;3、要勤奋自强,不要好逸恶劳;4、要美丽乡村,不要乱搭乱建; 5、要邻里互助,不要斤斤计较;6、要尊老爱幼,不要目无尊长。

    党员活动点的北面,有一个大大的农家院。里面的东侧有一幢二层的楼房,楼房的西侧有一排平房。房前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果树,也有月季等观赏花草。我真羡慕这里的农民,有这么大的院子,有这么宽敞的房屋,有这么优美的环境。如果我也能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宅基,在自己的农家院里读读书,种种菜,修修果树,与农民交谈交谈,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该多好啊!当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再往东走,百年前的民居与几十年前造的楼房,及这几年建的别墅共存。家家房前有菜园,户户屋后有鸡鸭。狗们在走家串户,猫儿在追逐打闹。房前屋后的各式果树上,一派橙黄橘绿,让我不由想起宋代大文豪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七言绝句《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刘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极为欣赏刘的才华,遂结为好友。

    我们继续往东走,谢书记指着经过的两座桥说,这是“殷家浜桥”,那是“范家宅桥”,都通往青浦。当我们又回到他家别墅,穿过他家的弄堂,走到后面菜园的时候,他指着屋后那条似乎一脚就能跨过去的小河说,对面就是青浦区,他的一个妹妹就嫁在对面那个属于青浦区的村子里。

 

 

 

 

 

作协老领导的通知

 

 

 

 

二、杂然纷呈的各式建筑

 

    现在拆迁重建的农民新村,其实已经没有了传统民居的风味了。但油车头却仍然保留着农村不同年代建造的各式房屋,从传统的江南民居落戗屋,到几十年前建造的简陋的水泥楼房,到近年兴建的各色洋气的别墅,应有尽有。最有趣的是,一路上我们常常看到,在拔地而起的高大楼房旁,可能蹲着半个残破的百年老屋;崭新的别墅群中,却夹着一个门窗俱失、瑟瑟发抖的小房子。这样的小房子,往往充满着故事。

    谢林云小时候,油车头的农民住的都是江南民居“落戗屋”。这样的民居,由四个斜面组成一个大屋顶。屋面由一条主脊和四条垂脊分隔成坡度较缓的四个坡面,这种设计使得屋面排水更加流畅。屋顶上有六个戗肩,分布在正梁上方东西两端各一只,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斜梁上方各一只,加上正梁上的两只,总共有六个戗肩。戗肩内各置有二三米长的铁抡即铁板条,一端向上翘起,外面用糯米浆及纸筋石灰调和成的粘合剂固定,再粘贴各式花纹后用黛色颜料涂抹,线条分明,图案精湛。

    落戗屋一般是三开间门面,前后两埭,中间一个天井,天井的东西两边各有一排厢房。因此,最多可以住父母、兄弟共六户,即前埭东西各一家、厢房东西各一家、后埭东西各一家。大门一关,就是团团圆圆的一大家子,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

    而这样的落戗屋,在油车头一共大约有十二三个。谢林云对我扳着手指一家一家地数:钱进华家一个,沈建林家一个,陆龙法家一个。然后是空挡。接着是陆根法家一个,陆秀山家一个,陆明山家一个,木云家一个,弟民家一个。阿三和家是一个前后埭。他家南面有秀其家一个,春芳家一个,在龙家一个。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多,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车头的农户们纷纷拆掉落戗屋,开始建造砖木水泥结构的民居。儿子少的,经济条件差的造三开间平房。儿子多的,经济条件好的,造三开间两层楼房;后来甚至造起了三开间三层楼房。这样的房子,油车头一共造了三四十幢。

    最近几年,上大学后在上海市区工作的,乘着改革开放大潮经商致富的,乃至在枫泾镇企事业单位上班的,除了市区、镇上有房子外,大家纷纷在乡下自家的老宅基上,拆掉水泥楼房,建起了宽敞明亮又洋气的别墅式楼房。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双休日回家过过小时候的生活。”“退休了在农村养老,与过去的小伙伴一起聊聊天。”

    像谢林云老书记兄弟俩,他做了三十六年农村基层干部,最后以正科级退休,儿子在枫泾镇一个村担任领导;他弟弟谢林华是枫泾中学的一级教师,弟媳是枫泾小学的高级教师,一个儿子考上了公务员。他们就在油车头中间老宅基上,建起了两幢一模一样的二开间三层楼别墅,前后埭,还有小屋。小屋里是厨房,厨房后面有菜园,菜园里有鸡圈,里面养着鸡和鸭。这天中午,我和谢林云老书记、范忠良老支委,就着圈里宰的鸡、地里割的菜,在他家的小厨房里,喝掉了一坛三斤装的绍兴花雕。

    酒味醇厚,鸡肉有嚼劲,青菜甜糯,话语依依。酒至酣处,我不由吟诵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暇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在农村有块宅基地,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惜我没有!

 

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油车头虽然是个小小的自然村,却也出了不少人才。据谢林云回忆,村里陆云生家有个妹妹,解放初期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可惜的是大学还没毕业就因生白血病去世了。村里的陆玉明,在上海市重点高中松江二中任教。陆龙潭,曾任松江县教育局副局长。谢林云担任村支书时,他曾回村想在百年后叶落归根,葬在村民的公共墓地里。后来,他逝世后,不知何故,其子女没有来联系落葬事宜。

    最值得一提的是钱金杰。他曾是一名军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儿媳在松江的新桥中学教书,儿媳还是该校的校长。二儿子在上海钢铁厂工作,后来随厂外迁到了江西,与村里失去了联系。三儿子高中毕业后回村劳动,后来去哥嫂所在的新桥中学做后勤。当年,钱金杰刚回村的时候,常向同伴炫耀一把日本军刀,说是陈果夫送的,村民看到刀把上果然刻着“陈果夫”的名字。

    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钱金杰因此事被批斗,并被勒令交出这把军刀。他也知道其中的利害,早把军刀藏到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的地方。村里的民兵把他的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着。后来有个“聪明人”说,他肯定把东西藏在屋后的浜斗里,于是村里组织人马将浜斗里的水车干。果然在浜斗的滩渡石下找到了这把刻着陈果夫名字的日本军刀。随后,这把军刀被当作“地富反坏右”反攻倒算的有力证据,送到枫泾镇有关部门举办的“阶级斗争展览会”上。后来,这把军刀就不知去向了。

    陈果夫,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熟悉他了。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可是气焰熏天,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在特殊的年代,拥有这个人亲手赠送的日本军刀,其遭遇可想而知。后来,钱金杰被诬“偷窃生产队饲料”而上吊自杀,村中唯留下他的半个破屋。

    最后,我想重点介绍一下出生油车头,一辈子从未离开过新元村的老书记、老主任谢林云。他从小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只读到了小学毕业。他可以上中学,因为小学毕业后,他考取了枫泾中学。可是,因为当时农业上几乎没有收入,家里兄弟姐妹又多,为了帮衬父母,他回到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相较于其他社员,他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再加上他劳动积极,很快担任新元村团总支委员、村里一个团支部的书记。后来,他担任新元村民兵连连长,带领村里的民兵战士为上海石化总厂围垦造田,“打”出了名气。再后来,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几十年,带领村民治理水患、修筑道路、建厂致富。

    那时,新元村党总支、村委干部中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他带着支委一班人,在村民中组织织横机摇羊毛衫,让村民靠勤劳的双手在上海市区、金山县城、枫泾镇上,购买了五六百套房子,让孩子们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为了原料进村、成品出村的便利,他设法修筑了十几条通往枫泾、外区的石子路。因为当时村里没有钱,他动员运输船为村里运送石子、动员建筑老板修筑道路,运输费、工钱分几年结清。

    1991年,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新元村引进了上海国有企业——上海刃具厂。这个合营企业,一直经营到2022年才关停。三十余年间,每年产值达三千多万,上交村里的利润有130万。这极大提高了村委的收入,利用这些收入,村委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

    最惊心动魄的是1999年6月29日,由于受特大潮汛、台风、大雨的侵袭,新元村内大多数圩堤与潮水持平。一旦决口,村民的生命、财产都将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时任村党总支书记谢林云立即动员三百余人上提抗洪救灾,这三百多人中,甚至有村里的“小混混”。他们在老书记的感召下,在全村面临灭顶之灾面前,拼死与洪水搏斗。谢林云与总支一班人带领村民奋斗了七天七夜,终于确保了境内村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1997年,谢林云被上海市农村党委授予“先进村民委员会主任”称号。2005年,新元村被中共金山区委、金山区人民政府确认为工农业总产值亿元村。油车头的村民,从那两位传说中的陆木匠、钱油坊,到现实生活中的谢林云老书记及全体村民,都具有“勤劳、勇敢、智慧”的特点。现在,新元村被列入“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并作为“沪派江南”项目试点单元率先启动,一个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已经在新元人面前展开。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新元村一定会成为上海市民趋之若鹜的城市“后花园”。

 

 

 

书由区图古籍部张青云主任代领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4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4人点赞

本文作者

徐建国

勤奋读书 努力成功:上海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21年金山区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度“金山好人”,上海市委党校“2021年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学员。枫泾文史研究会会员、理事、副秘书长。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徐建国2025-07-29 10:24:20

    李雪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恭喜徐老师

    举报

  • 沙金2025-07-29 10:00:35

    从一条细小的农田灌溉河的存在对村民生活的重要性谈起,逐步引申到人类文明的诞生,几乎无一不与大河息息相关:印度的恒河孕育了南亚文明,巴比伦兴起于幼发拉底河畔,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繁荣昌盛,而中华文明则在黄河那七曲十八弯的河道间孕育生长。如此由小见大的描写,无尽拓展了文章的深意,赋予文字以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思考。

    举报

  • 颜力2025-07-28 20:28:02

    金山农村的古风铺面而来

    举报

  • 徐建国2025-07-28 16:42:52

    陆以锋:徐老师写作高手,娓娓道来,动听动情,仿佛一次游历[玫瑰][玫瑰][强][强][玫瑰][玫瑰]

    举报

  • 徐建国2025-07-28 16:25:15

    俞为民:徐老师您太客气啦[抱拳] 水车用于灌溉以及用于磨坊,这些虽然没有农田实践经验的我,还是知道一点的。只是对“油车头”村的这个传说有点不能理解,但是,蛮欣赏您的实地采访[强]

    举报

    徐建国 谢谢! 举报

  • 徐建国2025-07-28 16:23:40

    张召华:文章是看过了,总想有本书可前前后后,全部能阅读,没书就遗憾了,有的前读后忘记。

    举报

    徐建国 张大姐好!可以去作协张伟玲秘书长那里领取! 举报

  • 徐建国2025-07-28 16:09:49

    俞为民:这个水车抗旱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也蛮有意思的[微笑]

    举报

    徐建国 在没有抽水机的时代,或者不通电的地方,都是用木制水车浇灌田地的。 举报

  • 徐建国2025-07-28 14:25:26

    陈家寿:文中有一处错误:由于年龄原因,冯强早已不担任作协副主席了,需要修改一下。

    举报

    徐建国 好!谢谢提醒!已修改成“作协老领导”! 举报

  • 徐建国2025-07-28 13:54:04

    李达林:看到作协出的《一水织千年》,又勾起了“乐高邻里”一书因种种原因胎死腹中的遗憾!

    举报

  • 徐建国2025-07-28 13:52:07

    薛兴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举报

  • 徐建国2025-07-28 13:24:41

    马来仪:变化,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走上教育岗位,唯一不熟悉的是农村的一些生活小情节,对于我这亇城市土生土长的人只知密集的街巷,喧闹的车水马龙,真向往农村里人们的生活

    举报

  • 徐建国2025-07-28 13:04:37

    马来仪:看了你文章,文采奕奕,有些熟悉,如油车头的地名,穿插当时实景。农村在村干部带领下翻天复地的变化!

    举报

  • 黄新2025-07-28 12:26:30

    老师辛勤写作,历史纵然光泽!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