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11号 05点 阅读 5181 评论4 点赞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笔墨”杂谈
(一)
墨水是以前工业生产供人书写的有色液体,它也可借指一个人的文化学识能力,如“这人肚子里还有点墨水”,说明他受过一点文化教育;若说一个人“胸无点墨”,那他可就是一个白丁了。
与动词“喝”搭配在一起,可表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高低等,如:喝了几年墨水?没喝过什么墨水。你这人墨水虽喝了不多,说话却蛮有道理的。你这人是不是墨水喝了太多了?说话文邹邹的!就喝了几年洋墨水(按:“喝洋墨水”不是指进口墨水,而是指“留学经历”)等等,保留在这些词汇里“喝墨水”,反映了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肚中喝了墨水的多寡,就形成了文化学识高低的俗称了。
墨水是现代书写工具钢笔书写液体,笔墨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就像针线穿在一起不离分一样。过去也可观看一个人外表,中山装上口袋插的钢笔多寡,来反映一个人受文化程度;一般是一个人学历高越高,口袋上插的钢笔也就越多。
过去姚慕双、周柏春(《学英语》中?)有则爆笑桥段——
姚慕双(扮演"老法师"): “侬晓得伐?看人学问深浅,只要数数伊胸口插几支钢笔!”
周柏春(装懵懂):“哦?哪能讲法?”
姚:小学生么:一支钢笔别胸口,写功课用的!(正经)
中学生:两支钢笔!一支蓝墨水,一支红墨水——批改作业要派用场!(得意)
“大学生”:(突然压低声音)三支钢笔!
周:大学生三支笔?啥讲究?
姚:(突然掏牙刷)第三支么是……牙刷!早上起来刷牙齿,冒充钢笔插袋里!
(全场哄堂大笑)
……
姚、周两位滑稽大师通过钢笔数量的变化,来讽刺那些虚荣的学历观。
钢笔过去是件奢侈品,一支普通的钢笔是一般做学生的标配;特别像从美进口的14K、18K等派克金笔,插在口袋上更是高级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犹如当今一些爱慕虚荣女士,要挎LV(Louis Vuitton)名牌包一样——当然笔插了太多,别人会误以为你是修钢笔的匠人了。
(续)
二〇二五年七月十一日清晨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