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元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红墙花海间的春日印记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5月03号 05点 阅读 10222 评论0 点赞7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5月2日一早,我乘地铁一号线从莘庄来到党的一大会址旁边的太平桥公园游览2025上海国际花展。晨雾尚未完全散尽,湖面已被晨光染成柔金色。沿着环湖步道前行,远处的石库门红墙在花海中渐渐清晰,檐角的红旗随风轻扬,与岸边五颜六色的花旗相映成趣,空气中都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息。值勤警察和工作人员等志愿者早已上岗,维护着景点的秩序,履行着指点、讲解等各自的职责。整个景区惠风拂面,一派祥和。

 

 

 

 

 

 

  太平桥公园北至湖滨路,南至自忠路,西至黄陂南路,东至吉安路。绿地总面积约41000平方米,以湖光、丛林等为特点,旨在创造现代城市山水园林的景观面貌。在2025上海国际花展的加持下,愈发锦绣夺目,更加绚丽迷人。我从中共一大会址出发,绕公园太平湖逆时针进行了游览。

 

 

 

 

 

 

  步道旁的花箱里,各类花卉在智能灌溉系统的滋养下舒展身姿。细雾从隐藏的喷头中悄然喷出,在阳光下形成细碎的虹彩,轻轻落在“红船”月季的花瓣上——这抹象征初心的红色花朵开得正艳,花瓣层层叠叠,恰似历史的年轮在时光中舒展。有的花箱旁立着小小的太阳能板,为自动浇水装置提供能量;有的植株根部埋着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这些看不见的“守护”,让花朵始终以最佳姿态绽放,正如这座城市在科技的助力下,让历史与自然都得以温柔相待。

 

 

 

 

 

 

  转过湖角,便见一片充满设计感的花园区域。不同风格的园艺景观依次铺展。孩子们追着虚拟蝴蝶奔跑,笑声回荡在花丛间。我虽叫不出这些花园的具体名字,却能感受到设计者的巧思——当传统园艺遇见现代科技,每一处景观都成了可触摸、可互动的自然课堂。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非遗盆景,苍老的树干与造型别致的山石相映成趣,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海派盆景的制作技艺,传统与创新在此无声对话。

 

 

 

 

 

 

  行至一大会址前的草坪,这里聚集了不少游客。有人在“初心花境”前合影,背景是红墙与盛开的鲜花;有志愿者正在向孩子们讲述石库门里的红色故事,身后的智能花墙随着讲解内容变换灯光颜色,红色、金色、绿色交替闪烁,仿佛在用光影重现历史的年轮。花墙下方的电子屏上,“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标语格外醒目,与不远处正在建设的绿色建筑群遥相呼应——那是运用最新环保技术的未来社区模型,正如眼前的花展,科技从未远离生活,而是让美好触手可及。

 

 

 

 

 

 

  不知不觉已绕湖大半,晨光愈发明亮,洒在湖面波光粼粼。驻足在纪念馆前,抬头仰望红墙上的五角星,阳光恰好掠过檐角,在花海中投下长长的影子。身边的导览员正在讲解:“太平桥公园与一大会址同属这片红色街区,如今又因花展相连……”话音未落,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列队走过,他们的校服在花丛中格外鲜艳,就像春天里最富生命力的花朵。

 

 

 

 

 

 

  离开时,手机里存满了花海与红墙的合影。考虑到时间关系和身体状况,我只对沿湖的景观进行了参观,而大部分绿地并未细细地欣赏,但心里已经感到相当满足。我忽然想到,当智能灌溉系统滋养着象征初心的花朵,当AR技术让红色故事触手可及,当每一片花海都在诉说城市的变迁,我忽然懂得,这场花展不仅是春天的盛宴,更是一座城市对初心的回应——在党的领导下,科技与人文交织,历史与未来共振,正如眼前的繁花,永远向着阳光,欣欣向荣。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杨克元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70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7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