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3月12号 19点 阅读 10636 评论0 点赞5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个水名有7种写法,
“淞”水生地名“吴江”、“松陵”
——就地名与“水”关系同王林弟先生交流(上)
庄关通
苏州市吴江区档案馆王林弟先生,是苏州市地名专家库专家。2023年之后,他曾给我发来多篇新作,论述水乡的地名命名与“水”的关系。他研读古籍、方志,积极考察现实,因而新作中观点明确,内容切实,值得我学习。我赞同他新作里的看法。
我这篇,就地名与“水”关系问题同王林弟先生交流两点。这上篇,谈第一点:一个水名有7种写法,“淞”水生地名“吴江”、“松陵”。
一
吴淞江,是太湖东侧一条奔流几千年、流域广袤、水利影响重大的天然大江。
“吴淞江源出长桥、石塘下”,“吴江县治居太湖正东,湖水由此下吴淞达海”。种种因素使吴淞江变窄,明代进士归子顾说“宋时吴淞江阔九里”,元代任仁发记载“古者吴松江狭处尚二里余”,明代夏原吉说“江袤二百馀里,广百五十馀丈”。吴江县宋代建“长桥”、元代筑“石塘”,太湖泄水受阻,同属松陵镇的瓜泾口成了吴淞江新源头,而湖水入长江的出口,仍然跟着江名叫“吴淞口”。
我在吴江县松陵镇生活了50多年,先说地名“吴江”、“松陵”与吴淞江的关系,恰在情理之中。
(一)
吴淞江的江名可用一个汉字表述,那就是“淞”。
“淞”字,未被《说文解字》收录。北宋陈彭年等奉诏重修的《广韵》收录并注释了“淞”。以此推究,“淞”字的出现该在北宋之前。
“淞”的音、形、义,在《康熙字典》、《辞源》、《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这5部辞书中的解释是一致的:(1)读Song的第一声。(2)无异体字,无简化字,与其他字不相同、不相通(“雾凇”的“凇”与“淞”不同)。(3)“淞”专指吴淞江,没有第二个义项。
像“淞”这样一字只指一水,无其他义项,汉字中还有,如“涐”,上述5部辞书,加上《说文》、《辞海》,对它的音、形、义的表述都是一致的,只指大渡河。
“淞”字由谁创造、最早见于哪部古籍等问题,现在无可稽考,恐怕得长期静候地下能不能有所奉献。
(二)
读过唐代陆广微撰《吴地记》和宋代范成大撰《吴郡志》等古籍的会明白:表述吴淞江,在古籍中还有6种书写形式:松江,吴江,吴松(吴松江),松陵(松陵江),笠泽(笠泽江);明代之后大多写成“吴淞”、“吴淞江”。
唐宋诗人如宋之问、白居易、杜牧等在诗中多用水名“松江”,宋代官员、学者如范仲淹、苏轼、朱长文等在文牍中也多用水名“松江”。
将吴淞江写成“松江”的是谁、为什么如此写,查不到书证。网上有人说用“松”字,有松柏坚韧的象征意义;有人说去掉“淞”的“三点水”可避免水患。如此猜测、附会,不可取。
《吴地记》中说:“咸仲云:‘松,容也,容裔之貌。’” 此说甚有道理。《说文》里说:“‘松’或从‘容’”,“古文‘容’从‘公’”。古代学者认为“‘容’与‘公’古字通”。所以,用“容”、“容裔”来解释“松江”的“松”,并不牵强。它可形容江水行进的状态,表明江流浩荡,显示波浪起伏、水流湍急。如今人们想象不到先秦时吴淞江江面的景象。“松江浩无旁”,“笠泽茫茫雁影微”,“吴江渺渺疑天接”,“松陵江上极目烟波缈”,等等,都是古诗词的描述。
(三)
唐宋诗人的作品里也以“吴江”指吴淞江,如“渡吴江”、“泛吴江”、“吴江畔”等短语里的“吴江”。
将吴淞江写成“吴江”,是受地名“吴”的影响。
在商末周初,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即“泰伯”)因让王位给其弟季历,就同弟仲雍一起南奔江南,建立古吴国,自号“句吴”(即“勾吴”)。而吴淞江流域处于古吴国的核心地带,是“吴”之“淞”,称“吴江”名正言顺。
(四)
《后汉书》里有左慈为曹操变出鲈鱼的故事:“左慈字符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吴松江鲈鱼”后来多称“松江鲈鱼”)。北宋昆山人郏亶是水利专家,他儿子郏侨也是水利专家。郏侨论述水利时,同一篇里,用“吴松”,又用“吴松江”。
有了“松江”、“吴江”,为什么还要写成“吴松”、“吴松江”?
“松江”着眼于水道呈现的形态,“吴江”着眼于水道所处的地域,“吴松”、“吴松江”兼顾两者,何乐不为?
而且,“吴松江”与明代以后长期使用的“吴淞江”语音完全一致,自东汉起到如今,水名Wu song jiang已不是“长命百岁”,而是“长命千岁”倍一倍了。
(五)
《吴地记》讲“松江”时说“一名松陵”。要弄清水名“松江”可写成“松陵江”,要弄清地名“松陵”与水名“松陵”的关系,都先要研究“陵”字。
地上自然形成的土山,称“陵”称“丘”;水下自然形成的“土山”似的凸起部分,称什么?若凸起得冒出水面,周边是水,则属“洲”、“渚”之类;若凸起得冒出水面,一面是水,则属“岸”、“涯”之类。由此引申,一条江两岸大片土地上尽管无丘无陵,但如果立足于水底,那么可将这大片土地喻为此江之“陵”。因此,辞书给“陵”添了一个义项:指“水下隆起的地方”。
人在山陵高处安居,可称 “陵居”。如果江河水并不浅,但存在“水下隆起的地方”,大船搁浅其上了,那么这也可称“陵居”。《越绝书》中“大船陵居”一语给“陵”的这个义项提供了书证。
大湖东侧,吴淞江老、新源头处,大片土地地势比吴淞江中下游高。复旦王建革教授学术专著《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世纪)》里有一张“太湖地区地势图”,标明吴淞江上游,如今苏州市吴江区和吴中区的江南运河两侧属“高地”。
结论是:(1)“松江”源头这大片土地可称为“松江”江水之“陵”—— “松陵”。(2)从“松陵”奔流而来的江河,自然可称“松陵江”。
(六)
“笠泽”、“震泽”都是指太湖。《吴地记》说“松江”,“又名笠泽”。“泽”,就“水”的意义看,就是汇聚大片水的巨池巨沼。《尚书》《史记》都记录大禹功绩之一是治理包括“震泽”、“彭蠡”(鄱阳湖)在内的中国“九泽”,可见“泽”属大湖。
既是“湖”,怎能作“江”的别名?这同《吴地记》所引“越伐吴,御之笠泽”有关。《左传》记载了“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有学者曾注这里的“笠泽”为“即今之太湖”,不妥。若隔一个太湖,越军“鼓噪”无用,且无法偷渡。《国语》是用“江”,(吴“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不用“笠泽”。
显然,这里的“笠泽”不是指太湖,而是指吴淞江上游接近源头那一段,可称“笠泽江”。《吴郡志》中“则‘江’‘湖’通为笠泽矣” 这句圆通了这一点。
(七)
《康熙字典》解释“淞”时说:“江名。今作松。”既然“淞”“今作松”,为什么如今书写“吴淞江”还用“淞”呢?
这个“今”,并非指定清代,称“古”称“今”相对而言。上面提到《后汉书》里有曹操说的“所少吴松江鲈鱼耳”,那是史书作者在南朝时的书写。宋之问有个诗题为《夜渡吴松江怀古》,那是唐代的书写。郏侨上奏治水问题时用的是“吴松”、“吴松江”,那是北宋时的书写。前两个可能“淞”字尚未问世,郏侨论述治水问题时,“淞”字已见于《广韵》几十年了,但郏侨如此书写,沿袭从众,书写方便,且无人误解。而在《明史》的有关叙述中,则用“吴淞江”,或“吴淞”,或“淞”——一律加上“三点水”。这自然而必要,元代已改华亭府为松江府了,此时用“淞”的好处在于:与水名“淞”一致,人们见“三点水”就明白是水名,不会同地名“吴江”、“松江”混淆。
二
有前面这些说明打底子,就容易明白镇名“松陵”、县名“吴江”都是因“淞”水(吴淞江)而生的,简单说,就是:
“淞”水源头这片土地可看作是“淞”水之“陵”,于是“松陵”这个概念油然而生。
王林弟先生很重视书证,他在《何以松陵》这篇文章里说,“松陵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初年赵晔的《吴越春秋》,其中有‘越攻吴,兵入于江阳松陵’的记载。”这书证没错,说明形成地名“松陵”的概念,比命名地名“吴江”早得多。
有了水名“吴江”,想给扩大了的“淞”水源头这片土地立个地名,当然可以用“吴江”了。这正像“震泽”一样:太湖最早称“震泽”,后来一般不用水名“震泽”指太湖了,地名“震泽镇”、“震泽县”就产生了。元代之后能设置“松江府”亦如此。
至于“松陵镇”、“吴江县”是什么时候设置的?那是查历史资料的事了。
吴江有位生于明末清初的诗人徐崧(曾与钱谦益、归庄、金圣叹等交游、唱和),他爱游览访问,好实地考察,精典籍研究。他认真撰写了《百城烟水》,未付梓却去世了。之后,由友人、长洲的张大纯继续编辑、完善,于康熙二十九年付印。这《百城烟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苏州地方文献专集。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它之前,认真作过必要的校勘。我比较相信该书的一些表述。
在叙述“吴县”时,该书首先说:“周太伯国。秦置县,为会稽郡治……”
在叙述“平望”时,首先说:“平望,去县南五十里。汉为松陵镇,地属吴县。唐始设平望驿,以宿信使。旧无陆道……”
在叙述“吴江县”时,首先说:“吴江,即古之松江。汉为松陵镇,属吴县。后梁开平三年,钱镠请割吴县松陵镇、并割嘉兴置吴江县……”
从以上3条,可以明白:作为镇名的“松陵”,在汉代就设置了。而作为县名的“吴江”是唐后、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设置的。
我在网上见到有位先生相信吴江明代两部方志的说法——“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置松陵镇,属吴县。”他认为1994年版《吴江县志》“大事记”所记载“唐”“置松陵镇”是错误的。
我想,说“唐”“置松陵镇”是个漏洞,但说“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置松陵镇”,也有问题。
公元前206年,刘邦成为汉王。当时各“国”是各自纪元的,所谓高祖元年,是因为刘邦攻占咸阳,灭了秦,又成了汉王,才能作为“汉”的元年。
直到高祖五年,刘邦打败了项羽,才做了汉王朝的皇帝。这“元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刘邦和项羽争斗得非常厉害,谁也没有心思、也没有资格去命令设置“松陵镇”。
(2025年3月11日夜 )
【图片说明】下面这图片是截图。文字是王林弟先生论述中的一小段。垂虹桥,就是吴江“长桥”。1967年前,这“长桥”是我国历史上最长、桥洞最多的石拱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