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12月19号 07点 阅读 10331 评论16 点赞3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当校长那个年头(二) ——深耕课堂,共筑教育新生态 赵妙娟
在《当校长那个年头(一)——我与新基础教育的不解之缘》一文发表后,引发了众多同仁的强烈共鸣,这促使我决定继续撰写(二),分享我在担任校长期间对教育改革,尤其是课堂实践的深入探索与体悟。 一、课堂:教育改革的核心阵地 在担任校长的岁月里,我始终将课堂视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阵地。我深信,唯有深入课堂,才能真实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发现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因此,我坚持每学年听课不少于170节,力求覆盖全校所有教师的课程。在新基础教育实验启动的那一年,我更是加大了听课的力度,一学年听课总数达到了206节,涵盖了所有学科和所有教师。即便在我右脚骨折的艰难时期,我也未曾中断这一习惯,拄着拐杖坚持听随堂课,与教师们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之道。尽管学校规模庞大,工作繁重,但我始终不改听课的习惯,致力于与教师们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真谛。
二、听课与评课:教育创新的源泉 我的听课并非走马观花,而是深入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每次听完课后,我都会与教师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策略。通过听课与评课,我不仅发现了教师们在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更从中获得了突破性的理性思考与课堂教学创新的灵感。我深知,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需要经历一段艰难而创造性的探索过程。因此,我加大了听课、评课、研究的力度,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星期至少听四堂课。我们都是先听课,然后个人说课,集体评课,我再与大家一起围绕课题,重点研究一、二个问题。我们研究最多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究竟如何“还”,教学的着力点究竟如何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激发创新,激发活力……我常常运用叶澜教授提出的价值观中的生命性,学生观中的潜在性,活动观中的动态生存性、综合渗透性,引导教师结合课例进行研究。针对教师的各种担心,怕课时来不及、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于是我一面结合课例引导我们教师怎么用好课堂四十分钟,让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更有效,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一面提出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在四个激活上下功夫,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语言,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四个激活的前提必须首先激活自己。 除了日常的随堂听课、说课、评课之外,同时又加大研究课的力度,每学期总要开展十多堂全校性的研究课活动,听课、说课、大家评课,大大浓厚了学校教研氛围。我们还定期组织课堂教育教学专题评析,一学期中我面向全员总要作三次课堂教育教学专题的评析,第一次为开学后的第二周的周一,那是在我和领导班子成员第一周集中听课后进行汇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评析。第二次的评析是在中期集中时间,评析分组讨论。第三次是在学期末临近复习阶段,而每次的评析都以大量的课例,运用新基础教育思想针对性地进行剖析,然后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帮助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审视教育理念,提炼教育智慧,激发教育创造力。
三、教研组:教育研究的沃土 除了深入课堂,我还非常注重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我深入教研组,加强对实验年级的了解与指导,营造出了浓厚的集体研究氛围。每周一、四(除特殊原因外),我都会雷打不动地参加实验年级的教研活动,其余时间不固定地深入其他教研组,与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我们中层以上的领导都各自深入一个教研组,围绕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每月进行一次综合研讨,共同探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方法。 四、评价标准:教育改革的导向 为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我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重新审视并修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标准不仅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主体性,还强调了传递信息的层次性、作业布置的选择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这一举措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导向和支持,进一步激发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加大了三个有利于的力度,即有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此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新基础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 五、教育精神:推动前行的力量 在担任校长的那些年里,我常常被我们教师的那种精神所感动。他们敢于创新、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忘我奉献的精神,让我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做任何事,人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更需要一种敢为人先、锲而不舍、甘于吃苦、守正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力量源泉,更是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在担任校长的岁月里,我深感教育改革的责任重大而使命光荣。通过深耕课堂、加强教研组建设、完善评价标准等措施,我和我的老师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教育新生态。 |
信纸作者:太良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