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11月15号 21点 阅读 10493 评论23 点赞5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老婆喜欢唠叨单位同事的轶事,一遍又一遍,重复又重复。我一直说,似乎我活在老婆同事们的生活之中一样。长此以往,我也习以为常,嗯啊,啊的,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男人就得这样,老婆的话要听得么。至于听不听就是这个样子,至于听了上不上心,落不落到实处,那才是真家伙。
今天下班下午3点倒家,老婆正在厨房,一面准备晚餐,一面于同事聊着天。同事小宋的母亲(曾经也是正广和的职工)96岁了,刚出院在家,十多天一下子瘦了20斤。这几天总是缠着大女儿小宋,说想吃女儿家附近那家回民饼店做的大饼。
这家店我曾经很多年前在博客中写到过。因为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这家饼店自开张以来每天从早到天黑都有人排队买饼,甚至隔壁几家饭店的大厨一日三餐都吃这家饼店的大饼。周围的居民更是一买就是十只二十只,甚至作为礼品送亲戚朋友。我曾经怀疑这饼里是否有“大料”,特别的“勾引”人来吃呢?当然,我也曾经排队半个多小时买来吃过。2.5元一个,买十元送一个。与传统的苏北大饼油条店炉子烘烤的大饼的区别在于,一是用电炉烘烤,二是入口更加油酥,更加软糯,而没有吃苏北大饼的口干和烘烤的烟火气。
只是,这家开了也近10年的饼店,因为其所借用的原“上海(跃进)电机厂?”厂房的拆迁而搬迁了。至于搬迁到哪里去了,都传说是搬到了霍山路上。小宋的老公今朝白天在三四公里长的霍山路上找半天,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店铺。只能买了几家饼店的各式大饼送给丈母娘,丈母娘尝了,都不是她要吃的那家的饼,无奈,要孝敬老人也没有了方向。而小宋这几天因服侍母亲洗浴而腰部损伤了,不能动弹,老公也因白血病身体不能劳累。由此,我回家时,正在向我老婆诉苦呢。
老婆朋友不多,要好的同事能讲讲话的也没有几个,所以,我也比较重视她的几个同事的家事,能帮忙的尽量给予帮忙。比如,当初有同事被领导看中,要写“上进”的申请报告啦;有同事的孩子读大学,要开卷“马列主义”的考试啦,我都连夜写好考卷,叫上出租送过去。而帮助这位小宋同事的事情就更多了。小宋曾经有一个儿子,婴儿时脐带出血最终成为脑瘫儿,夫妻两人十多年带儿子全国求医,历经千辛万苦。那个时候只要老婆回来,说起小宋的孩子没有替换的尿布、棉衣裤,我都是连夜赶快裁剪、缝纫、翻好了棉花送过去。那个时候,我家总存有几斤棉花备用的呢,从小到大,直到孩子最终去世。那个时候同事之间的互相帮助真是不讲钱财,都是无私的。记得还是90年代初,那个时候丈母娘搬到工农新村去,要安装热水器,小宋帮忙购买自来水白铁管,小宋的丈夫是做水电工的,都是他帮助安装的。那正是个大冬天,真是一个苦脏累的活儿呀。
所以,我一听到小宋与老婆的唠叨,就对老婆说了声,我到菜场的几个摊位上去问问清楚,到底这家饼店搬到哪里去了。一边说一边我就出门,骑了小黄车去了菜市场。
原来热气腾腾的菜市场被拆得弄得零零落落,原来集中的门面摊位已经所剩无几。我问了最靠近原来饼店的水产摊位上的小哥,他说那家饼店搬走时只说搬到中原去了,没有具体的方位和地址。还是一家卖炸猪排的店老板指点我说,你去周家嘴路源泉路看看吧,哪里有一家饼店的大饼与原来这家回民店的大饼是一模一样的,何必要去中原找呢。想想也是,中原这么大一片地方,找一家饼店似乎也有一点儿大海捞针了。
源泉路,似乎我曾经路过,就在附近,有印象的。周家嘴路也离得不远。乘天还没有黑,打个的过去。想想又不对,总不能坐着出租寻店家,还是小黄车寻找起来方便点。于是,骑着小黄车,朝着大概的方向骑过去。
原来,源泉路就是杨浦文化宫附近的一条南北向的小马路。我骑着车,在凹凸不平的马路上颠簸着,从周家嘴路往控江路的方向,一家一家地寻过去,还真的没有。唯一一家“疑似”的饼店,拉下了铁链们,还挂了一张招租的纸张。再走下去,就要过控江路了。想想来也来了,走过去看看吧。
过了控江路的这天小路,挂着源泉路的路牌,可沿街的商铺却标注永吉路的门牌号。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一家一家的看过去,还真发现了一家“老炝饼”的店家,门牌号是永吉路315号。远远看去,不像。老太太要吃的那个饼肯定不叫炝饼,而这家店铺还兼卖牛肉煎包,似乎不是我所要的东东。但心有不甘,我停好自行车,走上台阶,凑近了去看,真的发现他们店铺内就有考饼的电炉,并且铁皮托盘里正放着我熟悉的饼胚呢。我问老板,这个饼怎么卖?回答,买10元送一个(5个)。连价格都一样样的。只可惜,这店家似乎不是回族人。管他呢,先来10块钱吧。3个咸的,2个甜的,我是不知道老太太要吃甜的还是咸的。
这饼还是刚出炉的,挺热乎。一到手,我就拿了一个咸的吃了起来。我要先尝尝,这饼儿到底与我以前尝过的那家的饼儿有什么区别。别说,比起那家,不焦,不烟火气,更洁净,更软糯,不是老太太要吃的那家饼店的饼,但应该是老太太要吃的那个味儿。
赶紧骑车回程。正值下班,车流滚滚,人流滚滚,助动车夹着自行车滚滚,特别害怕那个快递小哥的助动车,相向的,逆向的,横向的,在逼仄的道路上恐怖地似乎就要挤撞着你。天已经暗下来,像我这样年近70的老人还真的不宜出行的呢,更何况手里提着两个马夹袋,眼睛还有点儿不好使,腿脚也不利落了------哎,我就是这么个人。上午还觉得自己混混沌沌的,好似身不由己的样子,现在倒又是兴致勃勃,精力充沛了。为什么总喜欢帮到人家呢?又是那个年代教育的某某精神出来了吧!
是呀,当时我向菜场几个摊位打听的时候,他们都说我,什么饼不好吃,一定要打听去买这个饼儿吃。我也向他们解释了,人家住院的96岁老太太,眼看着也不会有多长的日子,老太太要吃一口这个饼,做小辈的能够不孝顺,不尽力吗?几个摊主听了也就不吭声了。
饼就直接送到了小宋的家里了,他们夫妻俩是谢了又谢。我倒是觉得就是小事儿一桩。来回骑个小黄车,正好一个小时,我还出了一身的汗,也算为我自己的降血糖进行了一次锻炼。
回到家,见老婆正在接小宋的电话,当然又是一叠声的谢谢!小宋告诉老婆,她腰损了,躺在床上,一天没有吃东西了。我送饼过去,她一口气吃了一咸一甜的两只饼。她也说,比原先的那家做得好吃。明天一早,她会按我发送的地址让老公去买新鲜的,带给老妈吃。
我认为呀,人就做点善事吧。不求别的,只求自己能活得长一点,能多陪儿子几天;还有一个,就是死时死得快一点,不要痛苦就好。呵呵,我的大实话。
附:那家饼店的图片。还要特别地说一句话,如果你住在附近,不如买几只尝尝,有别于上海人吃的传统的大饼,真的很不错!当然,里面没有“大料”。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