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我的“地坛”——史铁生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10月01号 17点 阅读 10893 评论4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怀念作家史铁生。他在60岁生日的前四天去世,迄今已有13年了。 他的去世,我不意外: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又得了肾炎并转化为尿毒症,依靠着越来越频繁的透析维持着生命,所以上天什么时候都有可能召见他的。可是又觉得突然,因为他跟病魔周旋了那么久,让我觉得他简直是“金刚不败之身”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个“知青作家”冒出地面:梁晓声、张抗抗、陆星儿、叶辛、阿成……,史铁生以一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吸引了我。他跟别人不一样,没有那么愤懑,也没有那么离奇,平平淡淡之中,那个遥远又清丽、平和的清平湾就镌刻到了我的心中。

         史铁生作品最大的特色,我认为是触及到了人的灵魂最深的层面。他受身体限制没法“行万里路”,在他作品里你是看不到现实生活的滚滚波涛的。他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一大半人生是在轮椅和病榻上度过的。他说自己在做透析的时候,躺在那里,看见自己的血从一边淌出去又从一边流进来,就会很自然地想起生和死。他对生和死的思考和感悟几乎是超过所有的中国作家的。

         13年来,我看得最多、听得最多的作品就是他那 篇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1972年他瘫痪回到北京,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就把地坛当做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连几个小时呆坐在古树下。母亲怕他出事,偷偷“盯梢”;往往是母亲没有发现他,他早发现却假装没发现。在这里他见到过一对夫妻从中年步入老年,见过一位总在练唱《货郎与小姐》的年轻人,还有为了改变命运而练长跑的右派分子、美丽却弱智的小女孩、匆匆穿行的女工程师……他和这些人从不交谈,但他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终于感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们常常提及“精神家园”,以为那是一个让自己精神快乐的地方。这样理解还不够。史铁生告诉我们,“精神家园”应该是一个能安放灵魂、一个能使灵魂不论在什么逆境都能镇静、平和的地方。这个家园不回避灾难和死亡,而是能让你坦然面对——虽然很困难。人在旅途,人在战场,“精神家园”就是我们的大后方,有了它,我们会被打败,但是绝不会被击垮!

      在“物欲至上”的时代,史铁生是个另类;一般人也无需像他那样死死叩问自己的灵魂,活得那么“清醒”,但是他那种超越功利、超越生死的从容、淡定的人生观却是难得而宝贵的。每次阅读或聆听《我与地坛》都觉得脑筋清爽了许多,心情也开朗了许多。他就是我的“地坛”。

      史铁生去世后,人们说:“在他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幸好他的那些作品还在那里。这是我取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史铁生有自己的“地坛”,他却是我的“地坛”。

     我的“地坛”——史铁生。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1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zhuzi2023-10-12 13:22:05

    人们说:“在他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确实如此!

    举报

  • 郑鼎文2023-10-02 19:27:06

    人们常常提及“精神家园”,以为那是一个让自己精神快乐的地方。这样理解还不够。史铁生告诉我们,“精神家园”应该是一个能安放灵魂、一个能使灵魂不论在什么逆境都能镇静、平和的地方。 —— 说得真透彻!

    举报

  • 徐建国2023-10-02 19:23:10

    史铁生,生命的高峰!

    举报

  • 黄新2023-10-02 11:56:55

    谢谢分享!老师节日快乐!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