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9月18号 14点 阅读 4824 评论4 点赞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新闻说,位于九江路的“读者旗舰店”歇业了。这是编辑部远在兰州的《读者》杂志在上海开启的窗户,现在合上了。对此我不太意外,因为近年来实体书店的打烊已经成了大势所趋,但是看到一些读者闻讯赶去依依惜别的场面,非常感动,他们争着对镜头说“我们是‘老读者’”,其中还有不少老人。
《读者》是1981年创刊的,42年,它从襁褓到成年,我由中年到老年,没有一期落下过;它不认识我,我却把它尊为老师,引为好友。它的命运不能不牵动着千万读者的心。
42年来,发行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读者》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化极小,几篇美文、几个故事,谈谈社会、说说人生;来点诗歌,加些漫画;“言论”和“幽默”是少不了的点缀,封面总是精美的美术(或摄影)作品,连插图似乎都是出于一个作者。有时我觉得它也应该创创新,有点突破,有点发展,可是再想想,这些年来深深吸引着我的不正是那份一以贯之、任风吹雨打都不变的理念吗?如果“旧”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固守和呼唤,那么“守旧”恰恰就是对“新”的期盼!
对《读者》的非难不时听到。曾经被某些人称为“洋奴”,因为她对译文情有独钟,始终如一宣扬着“真善美”。难道这不是人性里最值得褒扬的成分吗?还有一种批评是说《读者》呈现的世界太完美、太理想主义了,会误导年轻人。这话不无道理,年轻人不能只看一本《读者》,更要读“社会”这本大书。但是正如《读者》原总编辑说的,杂志是教会你看待人生的“一种视角,一种心境,一种态度”。
世界当然不像《读者》有些故事里写得那样完美,恰恰相反,有着太多的欺骗、暴力、奸诈。但是,如果我们的心灵不能“出污泥而不染”,那么就会被这些污浊的淤泥活活窒息,一天都活不下去。而这时,视角、心境、态度就有了决定意义!生活的角落里还存在着许多美好的、温暖的、和谐的东西,它们不像丑恶那样咄咄逼人,夺人眼球,可是它们却像涓涓细流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读者》把那个平凡而美好的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命运多坎坷,可还是值得活下去的。“用微笑诠释生活,以温润体味人性;它们让我们的悲喜有所依凭,让我们上进的汗水和艰辛的付出,有了坚持、坚守、坚忍的力量。”——这就是《读者》告诉我们的。
现在看杂志的人越来越少了,欣慰的是还能在地铁车厢等公共空间看到有人在翻阅这本杂志,沉浸其中。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内容在变化,可是对“真善美”的欣赏和向往一定是生生不息的。
《读者》,谢谢你。你是我的好朋友,忘年交。你激活了我的思想,你让我感知了时代的脉搏,你让我赶上了年轻人的思路历程,激发我倾诉的冲动,最重要的是,你使我心头最柔软的地方,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和岁月的流逝而干涸和僵硬。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是世界也改变不了我们。《读者》,我的“青春宝”,你不会老,我因你年轻!任风云变化莫测,《读者》和她的读者,坚守着追求真善美的初心……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