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5月31号 05点 阅读 10614 评论11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村民”随记 (一)
毕文杰
春夏之交的浙东四明山乡村,蓝天白云,微风习习,溪水潺潺,竹枫互衬;山上又常常烟雾弥漫,丹山奇峰时隐时现,俨然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此时的节气挺有意思,这边豌豆、土豆等己收获可餐,那边别的蔬果,如茄子、花生、青椒等又刚刚露出幼芽;这边可以品尝才加工好的鲜笋,那边又上山继续去寻挖竹笋了。
乡村大地上,仅仅一个“笋”字,便可占据生活的全部,挖笋的、运笋的、扒笋的(去掉外皮)、煮笋的、晒笋的、卖笋的、送笋的、吃笋的,遍及家家户户。轮式小车的轰鸣声,山上挖笋的劳作声,打理(扒皮)笋的欢笑声,品尝“山珍”(李渔语,即笋)的酒杯碰撞声,在山间小村此起彼伏,构成了这里一道流动的声乐风景线!
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感柒着我、打动着我、鼓舞着我、也躯动着我,即在此长住,当入乡随俗,何不试着体验一把,当一回村民呢!
那日,邻居夏娟从山上又拉回一小车新挖的竹笋,亲朋好友便三三二二的手提小板凳凑了过来,开始打理竹笋,见状我和老伴也立即加入,进入“劳作状态”!堆成小山状的竹笋,传来原汁原味的阵阵芳香,直入鼻腔。我抓起一根笋,先放在鼻子上使劲闻了几下,才歪过头来瞅着、学着,按着旁边村民的动作干了起来。“你俩就顺着缝儿扒就行了”,一位村民提醒我俩,老伴用普通话又说了一遍,我才明白其意。我随即发现,每根笋身上的多层包皮上都有明解的印痕,顺着这条缝隙扒下去,一层一层的就很便当了。只十几秒的功夫笋就露出了鲜嫩的黄绿相间的肉体本色,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娃娃,令人爱不释手!两位村民则各拿着一把庄稼刀具,把十几根笋放在一起,一刀下去切掉了多余部份后,再层层扒皮,效率倒比我俩快不少,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啊!
大家边劳作边说笑着,一幅守望相助的画面,看着就感觉心中温暖!老伴就像名符其实的村民一样,自如地与大家聊着笑着,而我由于当地话一句也听不懂,只能像聋子一样,一会儿低头手里扒着笋,一会儿抬头傻合合的笑着,有点尴尬但也随意。想起当初刚到上海时,也是听不懂沪语,晚上还把上海话的发音写成汉字来背诵呢,现在不想再这样了,老了,随缘吧,反正身边有个高级“翻译”,怕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间长了,笑着笑着,听着听着,也就半懂了,也就适应了,也就融入了!
一个多小时,就在这忙乎中、在欢笑中、在聊天中过去了,望着一大堆扒好的鲜笋,大家抬手擦着脸上挂着的汗水,拿起小扳凳欣慰地回家了!
我和老伴也转身,口中诵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板桥)的诗句,愉悦地走回家中。
信纸作者:大海
竹天竹地竹林竹海,山花烂漫鸟鸣蝶来!读毕老师的佳作《“村民”随记》(一),那竹笋特有的诱人香气扑面而来!毕老师好有口福也大饱眼福!“高级翻译“一同前往”,尽享竹山竹村大自然的恩赐,且游且住竹村乐当“村民”乐不思蜀。胸有成竹、竹筒倒豆、雨后春笋…一应与竹子竹笋相关的词汇纷纷涌现在脑海。而竹林深处有人家的情景图更是镌刻在心底难以抹去。浙东四明山,竹林连成片。党的富民政策,新一轮改革开放,让当年的浙东游击队基地这片红色热土更加富裕,苍松翠柏,林山林海,满山碧绿,四方客来!村民们的生活就像竹子生长般的节节高。为毕老师的佳作《“村民”随记》(一)点赞!向毕老师致敬!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