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发“红旗”相辉映
发表于2023年05月27号 15点 阅读 10183 评论4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高中读了两所学校,两所学校的风格不同,师大附中出了三位政治局常委,格致中学出了三位复旦大学的校长:杨福家、杨玉良和金力。参加了师大附中老同学的聚会,自然想起了格致中学,同样想起了那一次纪念毕业50周年的聚会,那次也是給班主任周老师贺80大寿。
当年我所在的是团市委命名的“红旗班”,《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过;我转学进去,立刻便感受到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因为当年除了两位因病休学的,就是我一个人没有考取大学,形成了一个心结,以至几十年后退休回沪,走过广西路校区,总是低头而过。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冲洗剂,它会把万钧雷霆化为和风细雨,把泰山转为鸿毛。想想也想开了:那时的“阶级路线”、那时的“不宜录取”是一项“既定国策”,谁都顺流而下、无力抗衡;况且,人生无坦途,我高考是遭遇到了“不公平”;可是漫长的一生中,谁没有遇到过呢。许多老同学,当时响应“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考取的都是外地学校又分在外地的企业,现在退休金低了许多:这公平吗?和T同学交谈,她是我们班级年纪最小的,清华毕业分到了丹江口。学的是工程,长年累月扎根在工地,天长地久,身体就垮了:这公平吗?还有五位英年早逝的学友,他们壮志未酬,丢下了亲人,这难道又公平吗?所以别以为坏牌全发到了自己手里。能来这儿健康地重叙旧情,这就是好命加好运了呀!
红旗班的学生当然有“红旗精神”,也就是“不甘落后,不甘中游,事事争先”的精神。那时各项活动,班级都跑在前面,哪怕是“劳卫制”达标,我们也睡在学校苦练;上课,被窝筒就卷在教室后排。高考填志愿,一个个以报考外地学校为荣。北大、清大、中国科大、哈军工、中国医科……,再加上提前录取的军事院校,我可以断言,即便今天最著名的中学也难有我们班级那时的辉煌!“精神”这词这几年说得很少了,虽然它并非一定是好事,为了一个罪恶的目标,那就是罪恶;为了一个愚蠢的目标,那就是愚蠢。可是再想想,一个社会、一个人没有一点儿“精神”,都去“躺平”,那也同样可怕!目前的社会问题纠结,根本原因就在于原来的精神垮了,新的精神又树不起,价值观失落。当年的红旗班让我有点压抑,但却在我生命里栽下了“不甘落后”的基因,成了拯救我灵魂的稻草。没有随波逐流,没有自暴自弃,苦了半辈子,却没有苦了晚年,这就是“福”,怎能不对50年前的学校和班级、老师和同学,深深地鞠一躬呢?
前年老班长从北京回沪,老同学们又聚了一次,年过九旬的周老师依旧风度翩翩、侃侃而谈,让我们想起她当年讲课时候的风采,我想一定是那种“红旗精神”在支撑着、鼓舞着她;当白发和“红旗”融为一体,交相辉映,那是一种多美好的境界。父母在,我们永远是儿女;老师在,我们永远是学生。九旬老师八旬娃,一片灰白簇拥着雪白,人间师生情不就是最新最美的画……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