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4月13号 05点 阅读 11532 评论7 点赞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西域刀羊”扛疫记(之九)
缪新亚
解读新冠,思考病毒
新冠三年,让人类深受冲击:身体、心理、生活、经济……对一些人而言,闪烁在眼前的灯火,戛然熄了,喧腾在耳畔的喧闹,一下子归于沉寂——命归黄泉;也让许多人的精神经受荒漠孤寒,倒吸凉气!更有人在思考,哲学层面的、逻辑方面的。我等凡夫俗子,只能做些简单的解读与思考。
专家说:新冠只攻击人的上呼吸道。但事实并不如此,新冠才没有那么老实,它从来没有底线,也不讲什么规则,阳性患者的症状五花八门,便是明证!
其实,新冠熟读兵书战策,深谙《孙子兵法》“避实就虚”之术,而且运用纯熟。谁身上哪个器官有旧伤老病,它一定首先攻击,有人“盾牌”坚固,抗住了,新冠便绕道而去;有人免疫力低下,扛不住,它便乘虚而入,或让你生不如死,或让你“罪”加一等,或直接要了你的命。
新冠不但会让原有疾病升级加码。还会让隐形疾病显形化。老伴久阳不康,反反复复,便是示例:本来有高血压,现在迭代了,本来的心脏病,只是潜在的将来式,现在木板上敲钉,完全坐实。她的出院小结明明白白写着呢。
新冠病毒,也并非一无是处 ,无意之中,为每个人做了一次免费的、却代价巨大的体检。
对于病毒,西医和中医看待终究是不一样的:西医,从病毒视角看待疾病,通过一定手段,检测出某人身上感染了病毒,用西药抗病毒、杀病毒,重在一个“抗”字。
中医,从人的角度看待病毒,讲究顺势而为,重视人的自身作用,注意提高人自身的免疫力,讲究固本祛邪,凭着自身的抵抗力“扛”住病毒,赶走疾病。讲究一个“扛”字。
看来,“抗病”“扛病”都有道理,西医中医,各有千秋。不管什么病 ,保命最重要;治病各不同!中西医结合,才确保有效!
皇帝不急,太监急了
出院后,老伴的性格变了:由“快羊羊”变成了“慢羊羊” 。对病情,态度一下子变得淡定起来了。
我说:你,高血压三级,很高危!她嘲我:皇帝不急,太监急了。三级高血压,虽是高血压的最高级,但不是“天花板”,除了很高危,还有极高危呢!
我劝她继续看病,她却扭着:病越看越多!
我说:医生让你进一步检查。
她却坚定无比:医生的话不能全信!
我好言相劝: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她却和我抬杠:⼩病拖,⼤病扛,病危等着见阎王!
我怼她:等病危,恐怕就来不及了!
她呛我:你连话都不会听!只要医生不说“想吃点啥,就吃吧”,就不是病危!
我义正辞严:出院小结明明白白写着:建议尽快去上级医院作冠脉造影,这总不会假吧?
她由嘲变讥:结果一定是给心脏“架桥铺路(搭桥装支架)”!明摆着给医院送钱,你傻啊!
——这些话,觉得有点熟悉——想起来了,那是在病房。
人扶不走,鬼牵飞跑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周后,病房大流转,门口的张医生换成了青浦白鹤的阿婆,邻床搬进了来自崇明堡镇的老太,靠窗住的是江苏泰兴的老伯。
俗话说:病者相怜,有病自然亲,虽然,病情各不相同,口音各异,但都是“杨”(阳)果(过)而来,很快就熟了,攀谈了,彼此之间,不但,把各自病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清清楚楚;各家的状况,彼此毫无遮盖,一吐为快。
青浦阿婆,“羊”得有点突然,起先症状不厉害,只是喉痛咳嗽,老人并不在意,接着气急了,老人也不吭气,后来胸闷胸痛,老人还是扛着,儿女们,忙着大棚草莓的采摘销售,根本顾不上老娘。痛得厉害了,阿婆会让人到镇卫生院捎上些药来,吃了;一天,胸痛厉害,搭乘合作社送草莓的车子,到人民医院挂了急诊,发现已有心梗,还好送医及时,没有严重后果。但医院建议尽快去市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手术。
儿女们觉得:老娘的性命比草莓要紧,决心放下草莓,陪老娘看病;但老人认为草莓比自己更紧急,草莓正在成熟期,一天不摘就会烂掉一大片,相信自己能扛,不会马上就死,一番争执,儿女得胜。决定儿子开车,女儿陪伴,女婿媳妇带着临工收摘草莓。老人这才同意看病。
看病并不顺利:儿女要让老娘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船漏偏遇顶风,吃素碰见月大。一路堵车,等赶到市区,哪还挂到专家号啊!于是改变策略:在网上预约专家号,交通采取自驾+地铁+网约车的模式,专家看过,但住院要排队。住进了二甲医院等候。
阿婆在病房里唉声叹气:不应该为了一个老太婆,毁了一季的草莓啊!更害怕:一场大病,一夜回到旧社会!
崇明老太,一双儿女,都在上海工作,乡下留着老夫妻俩相依为命。老太患有多种疾病,一次阳过,旧病全部升级,糖尿病肾病需要透析,心脏需要搭桥装支架。
为做不做手术,天天与儿子争执,与女儿吵架,她有一句口头禅:小病拖,大病扛,病危等着见阎王!一句话,她要放弃治疗!她说:活够了,不要害儿女,苦了老头——她是怕拖累儿女,心疼老伴。每当此时崇明阿爹在一旁偷偷抹泪。
泰兴老伯,一个有点自恋且自负的老人,话语有点夸张,神情充满自得。虽生在农村,人生却很顺,当过兵,做过村干部,后到上海发展,成为包工头。学霸女儿女婿,都是上海名校毕业,皆为外企高管,成功人士,地道新上海人,家中有房有车,一双孙辈,有男有女。样样称心圆满。
只是老伯的身体不敢恭维,12年装了八个支架二个球(球囊),外加一座“桥”。
这次,住进二甲医院,进行阳后体检,之后要住三甲医院,由著名专家主持复查。
以上一切,都是他“炫”的资本——连同那些支架球囊和“桥”。只有说起手术过程,多次复查的情况,脸色有些黯然,却还是浓浓泰兴口音的官话,略带着夸张语气——充满张力!
病房里病员的变动,让我明白,近来老伴精神抗拒的缘由了——真所谓:医院小病房,人间万花筒,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能量磁场。从整体上说,医院是负能量大于正能量的地方。老伴本身就神经敏感,一场新冠,让她心中有祟,就更容易就受负能量的影响。老伴的风向,一半是别人带的,一半是自己心中的鬼牵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土),与之俱黑。”此言得之!
我想到,要把老伴的风向拨正,有点难度,想到只有求助张医生——救命人的话她最听!
张医生给我电话,他说的话,有的我懂,有的我不太懂,他是这样说的:病由心生,人生病是身体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生病,有时就是生命走错了岔道。生病,只有生命能量场出问题,肉身才会得病。
人有元炁(qi)能量场,炁,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生命光波,包着肉身,不受外邪侵扰。人是阴阳体,阳有三魂,阴有七魄…除疾祛病,当以医人治心为要!
张医生给老伴来电话了:“病由心生,有病就要医,有病就得治!
有病扛着,胜了,成不了英雄;败了,算不得烈士!”他的话不多,却很有效,老伴居然听了。
于是,我很快为老伴预挂了专家号,老伴住进了市内治疗冠心病之一的顶级医院。
过程曲折,结果很赞
老伴本来只有高血压和高血脂,阳过之后,被戴上了冠心病的帽子。
在顶级医院的心内科,我开了眼界:以前只知道患冠心病的人很多,没想到,这里竟然这么多!偌大的一个楼面,几十间病房,大部分人都因冠心病而来。宣传栏里的数字,更让我触目惊心:我国的冠心病患病人数,前几年就达到1100万人,全球日增确诊超27.6万例,全世界每年大概有7百万人死于冠心病,在我国,每10万人,就有110位死于冠心病…死亡率令人咋舌,叫人恐怖!
冠心病还是各种奇葩的猝死“导火线”:
一到世界杯,总有人熬夜看球猝死。
啪啪啪过程中,竟把自己“啪”死了!
年会中大奖,有人却在回家路上猝死!
也有人开玩笑把邻居笑死!
更有人吵架把同事气死了…
最后确定是否真患有冠心病,确定是否要做介入治疗,都要靠做冠脉造影来决定,因为冠心病的金标准就是做冠状动脉造影。
轮到老伴做冠脉造影了,老伴心怀忐忑,走进手术室,我在手术室外,同样忐忑地、在四份文书上签了字。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我像等了半个世纪,手术室门开了,医生把我叫进了谈话室,看着医生凝滞的表情,也看不出什么端倪,医生告诉我,老伴三根血管确实有一根堵得有点厉害,至少需要装一个支架,我心稍安。手术室的门,又关上了,大约又过了20分钟,我又一次被叫进谈话室,医生平静告诉我,经过进一步察看,仔细测算,老伴的血流畅通度尚可,FFR(血流储备分数测定)达85%,支架可以暂时不装,我深输一口大气,老伴走出手术室的第一句话就是:结果很赞额!
后来,才知道:那天,像这样的冠脉造影手术,由科主任带队把关,9个医生一共做了50台——简直批量手术,流水作业,这么多的冠心病人是否与疫情有关,没人告诉我,但我相信,一定有关!那天,医院的排兵布阵,严阵以待,上海医疗实力和水平可见一斑,如此规模,新冠之烈,不容小觑!
二天之后,老伴拿着一大叠报告,一大捧药,如释重负走出医院,前后二个多月的折腾,二十天的住院一切都过去了,阿弥陀佛!
但愿一天天好起来。
(本文未完,待等后续)
信纸作者:杨克元
拜读《“西域刀羊”扛疫记》(之九),文中缪教授谦虚自嘲凡夫俗子,依我看却是地地道道的专家啊!中西医并重,防治抗结合,把个些许专家都头大不已的深奥病理,弄得清清楚楚,让人看得明明白白!最令人称道的是教授夫人那“久病成良医”的淡定!最令人感动的是缪教授坚持己见的执拗!包括病房里其他病友的几个小故事与花絮侧面,让人秒读并理解了“患难见真情”的真谛…缪教授的这个纪实系列朴实而华丽,沉重却不迷茫,折射出睿智的光芒。为缪教授的佳作点赞!向缪教授致敬!
缪老师的《“西域刀羊”扛疫记》已发至第九篇。凭着老伴的病状,更凭着陪同老伴的一段住院经历,可谓“见多识广”,他将阳后病人的百态写得活灵活现,丝丝入扣。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凭着他教授的博学多才,拿出《孙子兵法》,将新冠描摹成兵家谋士,专攻人的身体弱项。老小孩多少有点基础病,多少有过这样的体验,还真说到大家的心里去了。至于根据中西医治病的不同特点,将西医治疗称为“抗疫”,将中医治疗誉为“扛疫”,也是让人笑纳共鸣的。更为妙趣横生的是他描写的小病房、大社会的万花筒,不仅让人看到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更让老小孩们看到了自己:那位白鹤阿婆,虽然病情重得有点扛不住,心里却牵挂着儿女们的家业,把他们的生意经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崇明老太,一次阳过,老病全部升级,她怕连累儿女,辛苦老伴,拿出了“小病拖,大病扛,病危等着见阎王”的笑傲江湖的姿态,还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难怪缪老师的老伴也被传染,让她上医院治疗都难。倒是缪老师有办法,关键时刻,搬出她的救命恩人,让张医生与她对话,果然一句话点中穴位。缪老师的作品就是这样诙谐幽默,不仅接地气,更是抵人心![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