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2年11月21号 16点 阅读 10899 评论12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醉人的乡土气息 徐凤平|文
与家人一起到崇明“农家乐”,熟悉的乡土气息让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当了几年农民的我又进城读书,期间第一次实习就在崇明的草棚镇。当时的崇明乡下,看上去比我位于浦西的乡下更落后,甚至有点“原始”的味道,农民的住房大多是简陋的平房,还有住草棚的,是名副其实的“草棚镇”。平房改楼房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事,上海乡下的发展之快是当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如今太稀松平常啦。 来到崇明,我就想起当年农家场地上鸡鸭成群的画面,今天想来是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现如今沪郊偏远点的农村即使允许养几只鸡鸭,也必须圈养,村庄里最常见的就是“老人与狗”,没有了鸡鸭,菜园也不必建篱笆墙了。
今天一到崇明,就到村里转转。只见农民的住房都是一幢幢宽敞漂亮的楼房,与有钱人家的别墅无异,但很少能见到年轻人,连孩童也很少遇到。与当地老人聊天得知,如今年轻人都进城了,有本事的去当老板,开创自己的事业;多数出去打工,譬如在上海城市里开出租车的崇明人占了很大比例。留在家里的老年人生活也有保障,每个月有养老金,吃穿不愁,身体好的种点蔬菜水果,卖给来旅游的城里人,弄点零花钱用用。 眼前的崇明农村与几十年前比真的有天壤之别。
在村里,看到一位爷叔在收割形似甜露粟的果实,询问后得知是高粱。我觉得奇怪,高粱不是北方才有的吗,崇明怎么也种植高粱。几位爷叔、阿姨见我好奇,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崇明种植高粱有悠久的历史,现在种得少了,因为刚成熟鸟儿就来吃,现在的鸟多,一点高粱很快就让鸟儿吃得稀里哗啦。阿姨说,高粱碾成粉做的汤圆香糯可口,城里来的人特别喜欢吃,所以就在屋前宅后种一点,让来这里玩的城里人尝尝鲜。
说来惭愧,田里的一些菜竟然不认识,只得虚心询问那里的爷叔、阿姨。我的老家是粮棉地区,虽然自留地也种些蔬菜,但大多数是常规的品种,现在的蔬菜品种比之过去多得多,有许多是不曾见过的,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那位崇明阿姨很健谈,跟我说了许多崇明的事情。我问阿姨,白扁豆是崇明特产之一,怎么没见到?阿姨说,白扁豆已经落令。今年遇到台风,扁豆棚子吹倒了许多,现在白扁豆已经不多了。喏!那边就有!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过去一看,果然还有些白扁豆。 阿姨告诉我,白扁豆也叫洋扁豆,因为白皮白肉故称之。白扁豆是崇明农家普遍种植之菜蔬,富有营养,味美爽口,可惜我来的太晚,不一定能吃到。
住的“农家乐”旁边,有农家养了几只山羊,在房间里就能听到“咩咩”声。这种山羊叫崇明白山羊,个头不大,但肉质鲜美,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良羊种,也是崇明的传统特产。
屋角的柿子树
在小路上散步的白鹭
农家场地上的山芋、豆棋柴
橄榄菜
蔬菜大棚
自认为自己是正宗的乡下人,但离开已有半个世纪,对农村的了解很肤浅。尽管如此,来到乡下,就有种回家的亲切感。匆匆一瞥已是感慨万千,填诗、词各一首:
天净沙·崇明农家 柿红不见昏鸦。竹林庭院农家。菜嫩蜂飞恋花。燕巢檐下。白羊扁豆金瓜。
七绝·崇明农家 柿子通红灯笼曳,农家菜地鹭翩飞。 池塘翠竹鸟鸣处,宅角高粱扁豆稀。
我觉得,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人间乐园,就是古代文人墨客孜孜以求的桃花源。 (写于2022年11月19日,崇明)
|
信纸作者:太良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