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1年04月28号 08点 阅读 13903 评论8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老西门城门
海上老城厢的乡愁(十一)
春风化雨
老西门(1)
其实,老城厢内除了老路名、老地名“俩老“以外,还有挺多的“老字号“,如:老建筑,老街区,老街巷,老弄堂,老地段,老场所,老地方,老环境,老城墙,老城门。
县城的城门
最早城门的名称,都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学气息的,如县城的十座城门:
宝带门,朝宗门,朝阳门,跨龙门,仪凤门,尚文门,拱辰门,晏海门,障川门,福佑门。
后人嫌城门的名称不易通俗上口,于是就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再加上大、小、新、老之分,将各城门别称为: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新东门。
还好,上海11路环城电车的站名都用过去城门的名称: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尚文路(小西门),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否则的话,老城厢的城墙、城门的遗迹早已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了。真要感谢当年的电车公司做了一件“留住记忆,保护乡愁”的积德的事情。
11路电车路线站名
在老城厢的几扇城门中,老西门,小南门,新北门三处与我相处最密切。不仅是因为我在老西门和小南门居过很多年,而且在工作上结下了不解的情结。並且发生了许多另人难忘的事情。尤其是老西门,我总是不断在思念它。
我在老西门的旧式里弄住了36年。在小南门至今已住了23年。新北门,主要是研究豫园和写豫园专著,以及研究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走得比较勤。
老西门
老西门原称“仪凤门”。
“仪凤”是凤凰的别称,宋代苏轼在其《延和殿奏新乐赋》中写道:“歌曲既登,将叹贯珠之美;韶音可合,庶观仪凤之来。”“仪凤”是一个既美丽又充满吉祥的词。 南京明城墙有13座城门,其中有一座也称“仪凤门”。
清 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地图中,城西之城门称为“仪凤门”,到1884年地图中标明,仪凤门(即西门)。西门前加“老“,是在上世纪初,1908年增建了尚文门,又称小西门,于是原来的仪凤门被称为老西门。
仪凤门
仪凤门 即西门
老西门
以前有句老话:“出了老西门就不是老上海了。“
1,老西门中心的范围
老西门,是由中华路、复兴东路、方斜路三条路形成的六路交叉的地区,中间有一圆形的绿岛,车辆都环绕行驶,是一个环形交叉口。
老西门传统商业中心的确切范围应该是:东起复兴东路曹家街,西至复兴东路西藏南路口,北起中华路孔家弄、金家坊,南至中华路梦花街、文庙路。但是,它的影响和波及的范围还远不于止。可到蓬莱路、方斜路一带。
“仪凤门”的旧址就在今复兴东路中华路口。
还好,紧贴原城墙有一条小弄名“仪凤弄”,能留住记忆,引起回忆。
仪凤弄
2,老西门中心的内涵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西门是一个非常繁华热闹的地区,是传统的商业文化中心,是当时上海市区16个地区中心之一,上海重要的地标。
每到节假日,老西门的街上总是像赶集市一样,人头涌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中华路上行驶的11路电车只能在人群中缓缓的慢行。那时老西门是24路电车的终点站,电车环绕中心岛回车时,在人群中艰难行驶。
当时老西门繁华繁荣的场景,记忆犹新。各种商店栉比鳞次,行业一应俱全,大店、名店、特色店、专卖店林立。
如:
中华路上的第八百货商店有十几家门面,上下两层,在老西门商圈中傲视群雄。
大富贵和乔家栅点心店遥遥相对。大富贵的前身叫安徽饭店,以徽邦菜闻名。乔家栅是本邦饭店。
还有三大祥绸布商店:信大祥、宝大祥、协大祥。在老西门“店连店”一字排开,琳琅满目的绫罗绸缎,呢绒料作,一应俱全。
徐重道国药号,天成西药房和老西门牙防所
冠生园食品商店,老同盛南货店,復兴食品商店
全泰服装店专营中老年服饰。
新华书店,新华书店省版门市部
天龙金店
菊花理发店
还有银行,邮政局,邮局报刊杂志门市部
家俱店,文具店,百货绒线店,西门子钟表店,照相馆,童装店,皮鞋店,老大房茶食店,水果店,文具用品店,瓷器商店, 锦旗礼品店,自行车行,五金电料商店,长江刻字社, 红雄纸张商店 ,万和酱园,洗衣店,西门浴室。
还有许多小店,如:麵館,小饭店,熟食店,烟纸店,梦花街是露天小菜场
荣泰羊毛衫厂,后改称第十四羊毛衫厂,生产金兔牌羊毛衫。
中华路方斜支路口还有“救火会“(现叫消防队)。方斜路方斜支路口有救护车(现称120)。
街道办事处,派出所。
老西门还有一条有名的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泰亨里,它前面通中华路,后面通方斜路。
文化娱乐设施,北有建于1914年的共和大戏院,后改名中华大戏院。中有建于1939年的西园书场,南有建于1930年的蓬莱大戏院。
第八百货商店
大富贵酒楼 创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邵运家等安徽老乡合伙,在中华路肇嘉浜(今之复兴东路)转角处的"丹凤楼茶园开岀"徽州丹凤楼”,主营普通的徽菜和点心。1956年,迁至左邻的中华路1465号继续营业,改名大富贵酒楼。荣获“上海名点、名小吃和上海名菜称号。经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发展,大富贵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
乔家栅 原是小南门乔家浜旁边的一条街名,19世纪初,安徽人李一高,外号“小光蛋”逃荒到上海,在老城厢挑副骆驼担四出叫卖圆子为生。后来在乔家栅路旁摆个摊位。20岁时稍有积蓄,就在摊位近旁租一间店面,在乔家栅42号到44号开设了一家汤团店,取名“永茂昌“。李一江对所雇店员严格要求,发现汤圆质量不好,无论亲疏,一概处罚。因此吃客满意,生意兴隆。因湯园质量好,人们就习惯地说到“乔家栅去吃点心”, 抗战胜利后,李一江将永茂昌盘给南货店老板施惠仁,店名就正式改为“乔家栅”。乔家栅买各色汤圆,馅子有鲜肉、豆沙、芝麻之分,具有清香、软糯、爽口之特点。后来乔家栅迁至到老西门,成为上海本帮菜的名店。
三大祥绸布商店:协大祥创建于1912年,信大祥创建于1924年,宝大祥创建于1924年
冠生园食品商店,左边是方斜路 赭石色建筑是牙防所
冠生园创建于1915年,以经营糖果,蜜饯,糕点,肉脯和罐头食品驰名中外。创始人是海南人洗炳成(后改名为洗冠生)。冠生园的前身是,清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在南京路(今永安公司旧址)的”陶陶居小吃店“,后来搬到南市九亩地。冠生园食品深受海内外消费者欢迎。2006年,我国重新评定为中华老字号,上海冠生园在首批公布的51家上海老字号中名列首位。
老同盛南北货总号创始于清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设于仪凤门内。后迁到方斜路中华路口。以经营南北货久负盛名,是沪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南北货经营品牌。199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2011年再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全泰服饰鞋业公司
天龙金店 左侧是邮局,中华路和大富贵酒楼 右侧是老同盛南货店和方斜路
3,老西门中心的街巷
中华路,仪凤弄,文庙路,梦花街,学宫街,学前街,学西街,静修路,蓬莱路,孔家弄,金家坊,一粟街,大吉路等等,条条街巷都有历史典故。
梦花街、文庙路、蓬莱路、尚文路、庄家街、静修路等原先都是河流。
县城主要河流分布间图
说明:图中灰色部分表示河流
编号:1,护城河(今中华路--人民路环城圆路),2,黑桥浜(今福佑路)3,方浜(今方浜中路),4,肇嘉浜(今复兴东路),5文庙路,6蓬莱路,7,尚文路,8,乔家浜(今乔家路)。
蓬菜路,原名杨家桥。清 康熙五年(1666年),有一些不满清朝的明代官吏,在杨家桥附近集资兴建了一座“蓬莱道院”。蓬莱路便由此而得名。
道院由三座楼阁成鼎足之势布局,相互间有天桥连接,建筑别致。四周环河,遍植红梅,似 “世外桃源”,故称“小蓬莱”。河上小桥亦称蓬菜桥。道院大门口,有一副对联:“紫霞蕊珠大明阁,青云敬业小蓬莱”,隐喻崇奉明朝,隐含反清复明之意。 道院还开办义塾,单日学文,双日习武。因激怒官府,几年后,道院遭焚毁殆尽。后来社会上自愿集资捐款重建,道院的规模更扩大了。之后,上海开办书院,院名都以蓬菜道院大门口对联中的词语命名,如敬业书院(现敬业中学),蕊珠书院。在原道院红梅种植处兴建的学堂,名梅溪书院(后为梅溪小学)。
上海拆除城墙时,杨家桥被填河筑路,其中一段路基是原蓬莱道院旧址,后人为纪念道院,就将杨家桥改名为蓬莱路。随之,路附近的一些学校、商店、市场和文化娱乐场所,都以“蓬莱”命名,如蓬莱中学,蓬莱市场、蓬莱大戏院等,可见其影响之得人心。
梦花街, 1912年筑,因有梦花楼而得名,楼主是清 光绪年间秀才贾云阶(字履上)。这条古老的小街向世人传递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据传梦花街在鼎盛时期,曾开设许多小客栈,举子们在考前必先到此借住一宿,以求“梦笔生花”,然后再到文庙求拜孔夫子,并在心愿树系过灵签。据说能梦想成真,如愿以偿。于是梦花街名声大振。
4,老西门的交通
那时老西门的交通很发达,有环城园路的11路电车。14路电车的终点站在中华大戏院门前,可直达南京东路福建路。14路是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因在1914年开始行驶,故称14路。23、18路电车的终点站设在西藏南路、復兴东路口。那时西藏南路到復兴东路为止,尚未辟通到江边码头。
5,老西门的发展
据历史记载,西门城外在北宋时期已出现了民居聚落,南宋时形成了市镇。
1855年初,在清军和英法军队的严密封锁下,占据县城的小刀会起义军处于弹尽粮绝的困境,难以坚持。于2月中旬在首领刘丽川与陈阿大带领下从西门进行突围,说明当时西门外一带还是比较冷落的。
老西门约在1867年前后开始发展,1910年前后开始繁荣。因为,1912年8月11日开始,在县城外有4条有轨电车线路先后運营,其中第一条线路是小东门至高昌庙,其他三条线路是:小东门--老西门,小东门--人民路--老西门(环城的东半环),小东门--中华路--老西门(环城的西半环)。可见小东门和老西门当时都是较繁华的地区了,交往密集。
当时,上海县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已经到了不得不向城外发展的程度了 。民国元年(1912年)全部拆除县城的城墙后,县城就开始向外扩展。纵观之,由于地形的限制,上海县城向城外发展朝三个方向:
1,向东,是在“宝带门”(小东门)外十六铺及以南的“城南“地区,即现半淞园地区。(在“上海老城厢的乡愁(七、八)中有详细叙述。)
2 , 向西,是在”仪凤门”(西门)外的“老西门“地区。波及到南至小南门,北到小北门地区。
3,向西北, 是豫园、老城隍庙处的“障川门”、“晏海门”外的新北门和老北门地区。
最终,县城与城外三个地区:城南,老西门,新北门联成一片,成为原南市区。
县城与租界的位置
原南市区版图
小东门与老西门是原老城厢两个最繁华的地区,但内涵有所不同。小东门地区既是城内商业繁荣的方浜中路的延伸,会馆、公所集中于此。又为十六铺码头的航运和贸易服务。形成商业贸易中心(在“上海老城厢的乡愁(一)中有详细叙述。)
由于老西门地理位置优越,是风水宝地,作为一个地区中心不仅自身十分繁荣,而且文物古迹,名人故居聚集。人文资源很丰富,是敬业、龙门、梅溪、蕊珠四大书院的诞生地。各种文化设施也相继建立,还有教会设置的一些机抅。它的影响力波及很大。附近的古迹和著名的文教、医疗、公共设施,不仅依附于老西门中心而生辉,而且也极大的丰富了老西门地区的人文历史意蕴。如:
方斜路上的红房子医院(上海妇产科医院),公共体育场(沪南体育场),裨文女中(后改为市九中学),白云观。
文庙路上的文庙,敬业中学(前身为敬业书院)。
学前街上的蓬莱市场,蓬莱大戏院。
永宁街上的民立女子中学(后改为市十中学)。
尚文路上的龙门村(是龙门书院的原址,是上海中学的前身)。
还有梅溪书院的原址(现蓬莱路幼儿园)。
......
老西门中心四周,东面有关帝庙,南面有文庙,西面有白云观,北面有大境阁,慈修庵。使这一地区充满了禅意。从民间俗语而言就是“菩萨保佑了”。
当年,由三条道路形成的六路交叉口的老西门中心,集商业、文化、旅游之大成。丰富的内涵,紧湊的组合,有机的形态,充满人文气息,人气高涨,如果今天还存在,则老西门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受到大众的喜爱会不亚于一些古镇。
上海老城厢有700多年历史,2021年是上海县城建城729周年。
(未完待续)
(本文照片均精选自网络)
“浦江思源” 陈业伟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