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18号 04点 阅读 7113 评论0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2025年4月16日下午,松江区老兵讲故事宣讲团的张学兵老师在石湖荡镇宣讲红色故事“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张老师的宣讲以老兵视角串联起个人经历与革命史诗,用质朴语言让历史照进现实。作为刘邓大军途经地的后人,他深入挖掘家乡红色记忆,将三大战役的壮阔篇章化作大家能触摸的故事,既彰显了老兵本色,也展现了党员担当,为赓续红色血脉注入不竭动力。
张老师的宣讲以老兵视角串联起个人经历与革命史诗,用质朴语言让历史照进现实。作为卫生兵出身的他,既亲历过部队的淬炼,又经受过商海沉浮的考验,最终在志愿服务中找回初心。这种"戎装-创业-奉献"的人生轨迹,使他能将军旅情怀、社会洞察与党性修养熔铸一体。作为刘邓大军途经地的后人,他十余年坚持利用探亲契机深入田间地头,将散落的红色记忆缀连成篇。在《三大战役》宣讲中,他巧妙运用药剂师的严谨梳理史料,以商人的敏锐捕捉动人细节,把宏观战局转化为"一袋军粮""一双布鞋"的微观叙事。这种兼具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的表达,既彰显了老兵"退役不褪色"的本真品格,更践行了党员"把红色基因种进群众心田"的使命担当,为新时代红色教育树立了鲜活样板。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初,国共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
同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并将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
主要指挥官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
兵力部署: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对锦州、长春、沈阳等孤立地区的国民党军实施了分割包围,采取了“关门打狗”的战略。
锦州战役:1948年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激烈战斗,于10月15日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守军十万余人。塔山阻击战:为保障锦州战役的胜利,解放军在塔山进行了顽强的阻击,成功挡住了国民党军的增援。
长春起义:1948年10月17日,长春国民党守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
辽西会战:解放军在辽西地区对廖耀湘兵团进行了围歼,国民党军损失惨重。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胜利,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信纸作者:司一良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