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2月21号 15点 阅读 2483 评论0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看电影
好久好久不看电影了,前一次看,还是在三年前。所以看《爱情神话》,是因为它全程使用上海话对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此片展现了浓厚的上海风情和生活气息----那熟悉的吴语,听来好亲切,让魔都人产生一些自豪感,阿拉上海闲话登上电影了。
几乎不看电影已有几十年了。是因为票价贵,还是因为电视、电脑的冲击,以及娱乐活动的多样化?大概是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吧。缺了观众,有些电影院只能关闭,比如我小时候经常去的国际、群众、永安、江湾,这些承载着我儿时满满记忆的电影院,只能在记忆中不时浮现。
小时候看电影,跟过节似的开心,但凡是学校组织的,从付钱那天起可以兴奋到看电影的那一天。如果乡下亲戚带来蚕豆,还会炒点盐炒豆,电影院不便吃就在路上吃。那年代,几个老电影反复放,我就反复看,我缠着母亲要那一两毛钱买电影票时,母亲总会皱着眉头说,不是看过了吗,多看有啥看头?可我还是能把钱要到手;有时候,我把卖废纸的钱积攒着,用来看电影。那会儿,只要新电影上映,大家都会去看,售票窗口外常见排队现象。印象最深的是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上映时,宽银幕版本可是一票难求。我第一次看,是窄银幕黑白片。相信看过此片的人一定记得,看这电影要带好手帕,也许一块还不够。《卖花姑娘》我居然看了七遍,宽窄银幕都看过,自然是流了好多泪。还有一个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也是让大家趋之若鹜,特别吸引那些少男们。我哥那帮同学,看完电影后聚在我家一起议论那几个镜头的兴奋劲儿,至今记忆犹新。
那会儿的电影院,很大,记得国际电影院有五十几排,一排大概有三十多个座位----都是翻盖式的,翻下来,坐;离座后,自动翻起,空间让给了走道。现在的电影院,有的是小型的,但一个影区分成好几个小型的影院,只有十几排,座位是沙发型,可以拉开长度躺着看电影。过去的电影院,上座率高;现在的小影院,有五成观众就不错了。
从小我就不爱看动画片,不是人演的在我看来是假的,没兴趣;我不信鬼神也就不爱神话片。动画又是神话片的艺术性,于我,很难共情。
我喜欢看真人演的、有思想性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情感之冲突能碰撞出哲理、给人以醍醐灌顶般人生启迪的影视剧。
可前两天,架不住新闻舆论的狂轰乱炸,看了《哪吒Ⅱ》,炒蚕豆零食肯定是不吃了,现在吃玉米花了。现在的动画片与我们小时候看的,不一样了,科技含量高了,视觉冲击强烈了,可我还是在震耳欲聋的音响中,在沙发座上睡着了一会儿。终于走出影院后不免想,新闻中说的,那些看了三遍,甚至四遍的人,到底被什么所吸引?
被吸引,自有他们的道理,青菜萝卜各人喜爱。《哪吒Ⅱ》能走出国门,成为动画片第一,肯定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我们老俩口,就当是赶了回时髦。那123亿的票房收入中,有我们的97元,虽然只是苍茫大海中的一滴水珠,也是我们为国产动画片获得世界排行第一,尽了绵薄之力。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