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艋萌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头文字农,吴江震泽的两个展博馆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10月18号 09点 阅读 3906 评论0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头文字农,吴江震泽的两个展博馆

           朱怀兴

八月初,正当溽暑高温,我参加嘉定区文联的采风活动,履足吴江市震泽古镇。进入古镇,有收费道口,本人因为有退役军人优待证,又已入“高龄”,验票员轻轻一扬手,放我通行。左转弯,一条临水石阶路,名曰驳岸路。刚走几十米,街路收窄,看到左侧巷道木门上有两块牌子:江苏省农机具博物馆、中国太湖农家菜文化展览馆。

我家乡的风土人情与太湖流域一脉相承,且曾供职政府的农业农村部门,就对这两个农字头展馆很有兴趣,与同行的顾建清君一起,观看得比较细致。早在七千多年前,太湖一带就有先民生活、劳作,有丰富的实物、文物保存了这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本世纪初,当地政府把震泽镇粮管所勤俭仓库原址改建成展博馆,2011年底前两馆相继建成布展。两馆大体平行布局,我们先走进农机具博物馆。

农机具博物馆分为原始馆、古代馆、纺织馆、现代馆,汇集了太湖流域关于耕种及丝纺织业用具的大量实物、图片、文字等。我看到七千多年前先民使用过的石犁、石铲、木耒、骨耜等。这些农耕用具,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革演变,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1936年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表明四千多年前这里就开始跨入新石器时代,农具的材料从最初的石木质发展为骨蚌质为主。

勤劳的先民,开发、耕作了这片荒野,荒野变农田,承载、养活了黔首子民。人们不满足于衣蔽体食果腹,要让生活不断变得更好,改造农具、发现新的材质、制造效率更高的各类用具。于是,劳动条件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大脑更加聪颖发达。改革农具的步伐越来越快,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到现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更加绿色、高效,机械、电力、AI+,互相拥抱。农业生产,不仅养活了我们,而且为更多的产业、为国民提高生活质量、为增强总体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太湖流域的百姓早就懂得用麻、葛纤维纺织。纺织业与粮食产业互相交织、互相促进。太湖流域,特别是震泽、盛泽的纺织业发展迅速,名声远播。纺织馆内,摆放着不同年代的各式纺织机,如纺坠、纺车、锭子、踏板织布机、机械织布机、数控自动织布机等。纺织工艺技术不断进步,中国在世界上“东方丝国”的美誉,太湖流域子民的智慧与辛劳功不可没。整个博物馆以农业发展的时光轴,把太湖流域农业沿革布列成原始馆、古代馆、现代馆,因为纺织业在农业发展中特定分量,以及蚕丝对人们生活生产、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特意单列一个“纺织馆”,擘画之妙,画龙点睛。

从农机馆出来,我和小顾又进入另一个展馆。走进大门,照壁一个约3米直径的青花瓷盆,瓷盆周边绘着象征吉祥的古典藤蔓,行书馆名:“中国太湖农家菜文化展览馆”。馆名的地域范围、涵盖人群指向清晰。越是民间的,越有中国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展馆分六个展区:江南名镇、情系太湖;丰富食材、人勤天赐;乡风民俗、淳厚不衰;农家菜点、回味隽永;名家名人、乡土恋情;绿色环境、生态美食。展览旨在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倡导“绿色、健康、营养”的饮食概念,传承和创新太湖农家菜。

我国各地的菜肴,因为地域不同,食材来源、气候风土、历史文化、烹饪风格的差异,形成多风格的菜系。太湖,不仅以秀美的湖光山色惊艳四方,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和独特的农家菜肴。太湖流域的农家菜以其食材的新鲜和多样而著称。展览馆展示了太湖流域丰富的水产、地产。这些食材不仅味道鲜美,更是太湖农家菜独具风格的物质基础。在这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上,江南农家菜是食物,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展现。它承载着江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传递着一种温馨、和谐与美好的生活态度。

走遍两馆,看到展示的农机具、民间菜肴,都非常亲切。我的家乡,也属太湖流域,民俗民风相同,农事风俗相近,我们的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改造、护卫着这里的山青水绿。感谢当地布局了两座头文字农的展馆,敬畏古今头文字农的人们,辛勤耕耘、精心保护这里的每一片水土,让我们的生活无限美好。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2人点赞

本文作者

阿艋萌

岁月的脚步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