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从诗经里的打夯歌谈古人盖房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3月25号 01点 阅读 10696 评论3 点赞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古代先民建房打地基夯土的场面塑像  (浦江客读史230)

 


【浦江客读史】从诗经里的打夯歌谈古人盖房
——“衣食住行古今谈”之三:版筑地基

 


       《诗经·大雅·绵》里有一段“打夯歌”,是这么唱的: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
       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馨鼓弗胜。

       这是先周时期周王族十三世祖古公亶父自邻迁岐,定居渭河平原,建立都邑的施工场景。周人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之情,在“堇荼如饴”的平原上努力劳动。他们刻龟占卜,商议谋划,一面安家定宅,封疆划界,开渠垦荒,一面“筑室于兹”。施工场面是如此欢快、热烈。他们拉紧绳子吊直线,绑上木板打下木桩。盛起土来满满装,填起土来“轰轰”响,“登登登”是捣土,“凭凭凭”是削墙。当时打夯的人还唱着歌干活,施工的声响震耳欲聋,就是擂大鼓也听不见响。总之,工地上兴高采烈,“百堵皆兴”,一座大建筑没几天就完工了。周人在打夯歌中夸耀自己的建筑技术,表现了周人自强自立的自豪。

       《诗经》中还有一些记述打夯地基的文献,如《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椓之橐橐。”亦写筑墙之声,言筑墙之时各种声响汇合,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其他有关版筑的文字记载亦频繁出现于各种文献中,如《周礼·考工记·匠人》:“凡任索约,大汲其版,谓之无任。”意即版筑时,以绳索绑束模板,而若绳索束板太紧,致使夹板桡曲变形,束土无力,筑土不实,筑墙不齐,则跟没用一般了。以上记载可知,西周尤其至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筑墙技术中的模板使用、绳索束板、削减技术等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已经产生最初的工程规范。

 

 

仰韶文化期的穴式民居示意图

 

 

       中国人盖房子,俗称“大兴土木”,这个说法是有历史来由的。所谓土,指夯土也就是版筑;所谓木,指木构梁架。上古时代,黄河中上游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房屋必须先将地基夯实,自仰韶文化时期就发明了“版筑”。所谓版筑施工,系先立两边挡土的长板,即所谓版。堵在两端的木柱则名桢,为了防止挡土板移动,在板外立桩,名榦。绕过两边的桩用绳子将板缚紧,此绳名缩。夯完以后,砍断缩绳,拆去墙板,这道工序叫斩板。日后,压在夯层间的缩绳朽失了,就留下绳眼。如用插竿,就留下插竿洞。夯筑就地取材,相对说来是最省工料的建筑方式,而且其坚固程度超出想象。

       据著名的文史专家孙机先生介绍,版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中之独特的长项。但当时的房子多为半穴居形式,地上部分以木骨泥墙居多。所以在原始社会的居住址中较少看到版筑的墙,而城墙却有这样的实例。(见插图) 夸张点说,版筑即打夯土是了解中国上古建筑的一把钥匙。

 

 

(上图)古代夯土包砖城墙遗址(下图)古代版筑地基打造图

 


       中国古建筑的三段式结构——台基、墙面、屋顶,都和版筑有不解之缘。台基是从夯地基发展起来的,夯得愈厚愈高,就愈防潮,于是产生了高台基。墙面不必说,屋顶也和夯土有关连。上古的屋顶为什么要伸展出这么长的屋檐呢?主要是为了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淋。因为夯土在干燥的时候很结实,可是就怕淋雨。夯土墙主要流行在雨量不甚丰沛的北方黄土地带;南方亚热带多雨,而且红壤的直立性差,所以古代这一地区多为干阑式建筑,夯土的使用范围要小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北大荒务农时,曾经参加过地基打夯劳动。一是修水利挖沟渠,要将沟渠的泥土找平夯实。好几个人手拉粗绳,牵引着笨重的铁夯,高高抬起,又重重砸下。大家喊着号子,齐心合力地劳作,工地上煞是热闹。二是盖房子打地基,要将挖好的房基地面夯实,然后用长木板立在两边挡土,再用水泥铺砖砌墙。这种打夯,一般两个人即可,场面没有修水利场面热闹,但施工较为精细,而且为自己盖房,大家积极性要高得多了。

 

 

(上图)现代农村建房地基打夯老照片(下图)今日农村妇女打夯图

 

 

       中国初民最早的居所,是居穴与居巢两大类型。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营构。土,起自原始穴居;木,起自原始巢居。据考古发现,所谓居穴,是起始于自然山洞的一种最原始的居住样式。初民原先以自然山洞为栖身之所,经过漫长历史的陶冶,初民用最粗糙、简陋的工具挖掘人工洞穴,渐渐由全穴居走向半穴居,最终完成了发明地面房屋的工程。而在多树的南方水网地区,将茂密的树冠进行人工修缮,以作遮风蔽雨之用,进而从这种人工之“巢”,进化为干阑式建筑。显然,先周时期以夯土打地基的建房方式,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了。

       中国古代的版筑技术,是伴随人类逐渐摆脱阴暗潮湿的穴居环境,转而在地面建房搭屋即人们不断追求居住环境的改善和进步的建筑活动而催生出来的。这一传统建筑手段的起源,就目前考古资料而言,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晚期。在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前期,广泛传播至今燕山南北的长城地带、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成为中国古代筑造房屋等土木建筑的基础工程的主要手段,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中华文明留下一笔灿烂的物质和文化的遗产。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136517303702024-03-25 10:10:06

    万丈高楼平地起,先民打夯筑地基。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30)《从诗经里的打夯歌谈古人盖房》,将数千年前我华夏先民的聪明勤劳的群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由穴居进化到半穴居再演变为地面建筑,由此开辟了人类“居者有其屋”的新纪元。曹老师的衣食住行板块中,住是相当重要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各个建筑工地上悬挂的宣传横幅,就是承传了“打夯歌”中的精髓。但愿先民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打夯精神不折不扣地得到继承和发扬。时代在发展,但是再先进的施工机械,再恢宏的高楼大夏,都离不开建设者的努力付出,更离不开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为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30)《从诗经里的打夯歌谈古人盖房》点赞!向曹老师学习致敬!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开凯老师的精彩评论!正能量,政治高度看问题;有文采,文字斐然情动人。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张载养2024-03-25 08:45:22

    佩服与惊叹 佩服诗经中已有古人盖房的“录像”(打夯歌),惊叹古人盖房时的欢畅(唱着歌干活),欣赏曹老师的用心,能在尘封的角落里挖宝,让我们穿越时空,寻见美妙。 也许记载的都是好事、盛况,一定会有与之相反的模样;但从中已能反映出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向相伴的文明发展;好在后辈总能清醒判断,去伪存真,不迷方向。 版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技艺和璀璨精华,现代广泛采用的地下连续墙技术(地铁车站、大厦地库等均在采用),说不定正是由它萌发;台基、墙面、屋顶“三件套”结构,也颇具智慧,至今流传;三五千年的历史,在好多地方、不少国家,绝对是天文数字,星空浩瀚,而在华夏大地则早已留下一道道创造的足迹,一笔笔文明的灿烂。 为曹老师的读史佳作《从诗经里的打夯歌谈古人盖房》点赞!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张区长的精彩评论!行家点评,就是不一样;联系古今,说理有学问。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4-03-25 08:01:51

    赞曹老师佳作 诗经里的打夯歌/ 欢快热烈场面火/ 迅雷不及其声响/ 擂鼓且难振耳膜/ 山顶洞穴曾栖身/ 茂密树冠亦垒窝/ 大兴土木创版筑/ 阴暗潮湿即解脱/ 北大荒时干此活/ 五千年如瞬间过/ 高高举起重重砸/ 震得天广地更阔/ 光阴似箭任穿梭/ 一把钥匙一把锁/ 千古奇葩今犹在/ 中华文明存硕果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王部长的精彩评论!清晨即起,七步作诗;纵观千古,匠心独运!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