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9月21号 00点 阅读 10352 评论3 点赞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卫文化研究”交流连载之一:
一、传播“卫文化”知识,开辟“卫文化专栏”
说 明
各位老小孩朋友:“卫文化研究”交流从今天起正式开始连载。其内容原载于上海市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主办的期刊《康城春秋》(电子版)2017年以来每季一期或相应的汇编中的“卫文化研究”专栏中。本人作为二届理事会《康城春秋》(电子版)的主编,在此交流的均为本人撰写或选编并校核、修改的文稿。在这次发表时再次校核并修改 。敬请各位不吝赐教、指正。
一、传播“卫文化”知识 开辟“卫文化专栏”
(一)开辟“卫文化专栏”的指导思想:(摘自第十四期编者按)
根据众多会员和相关人士建议,《康城春秋》从这一期起开辟本专栏,将陆续刊登涉及卫文化的由相关书籍或著名人士提供的知识性资料,供大家阅读并予以讨论、评议,以期共同研究、传承卫文化,追寻金山卫乡愁。
(二)已刊登的“卫文化”常识
1、“康城”这一名称的来历(第十四期,俞仁良等供稿)
在金山地区,人们对“康城”这一名称,并不陌生,以“康城”命名的单位也不少,诸如“康城开发区”“山鑫康城”“康城文史研究会”等等。至于“康城”这一名称的来历,知之者就不多了。原来世传在三千多年前,周康王姬钊东游,到如今的金山卫地区,觉得这是一块形胜之地:北靠大江之口,东、南、西濒海,三座山(即大、小金山,浮山,当时还没有这一叫法)如三位壮士,护卫于南旁;近海还有不少岛屿,隐约可见,便于海陆来往。富有战略眼力的周康王当机立断,决定在山北筑一大城,以镇海疆。据说每到春季,山上黄花盛开,所以当地人们称之为黄花山,但康王不以为然,后来称这大小两山为金山,也叫大金山、小金山。有人推测,所以取名为金山,也有深意:因为康王筑城,旨在镇海,海处东方,依据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东方为木(五行所居方位: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金可克木(五行相克概念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所以称这两座山为金山,意在凭金山克住东方之木,达到筑城以镇海的目的。因为康王所筑之城在金山北麓,所以将此城命名为金山城。金山城给黎民百姓带来平安,大家不忘康王的恩德。康王去世以后,其儿顺应民意为了纪念父王,所以又将此金山城称之为康城。随着历史的推移,康城又被不少人遗忘。现在人们重视历史,怀念古迹,所以又将康城这一称呼从历史古迹中搜寻出来,并且广泛流传。
2、“金山卫”的来历(第十四期)(俞仁良等供稿)
“金山卫”知名度很大,不但国人知道,而且闻名于海外。但金山卫的来历,知道的人就不怎么多了,尤其是青少年。
原来金山卫地理位置重要,它是长江的咽喉之地,具有不寻常的战略意义,大凡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注重这方土地。我们已经知道,世传周康王东游、度地筑城,以镇海疆。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也曾经在这里筑城。元末明初,我国沿海地区常有倭寇(倭寇,主要指元末明初在我国和朝鲜沿海地区侵扰抢掠的日本海盗。十四世纪末,日本南北朝战争中,失败的南朝武士,多流为海盗,进行走私、抢劫。当时称之为倭寇)骚扰。为了抗击日益猖狂的倭寇,明皇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建立军事卫所制。京师和各地于要害处设卫所。一郡设所,连郡设卫。大抵五千六百人称卫,一千一百二十人称千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军士皆世袭。各卫所分属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并在当年华亭县筱馆镇筑卫城。因为这卫所的南边正对着金山,因此将这卫称之为金山卫。“金山卫”本来是一个军事卫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卫的含义逐渐淡薄,逐渐演变为地域的名称。金山卫镇因为地处金山卫城卫治之地,所以用“金山卫”三字命名。1993年,时任上海市市长后来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的吴邦国为我镇亲笔题词:古城新镇。现将此四字镌刻在镇政府大门西旁的石墩上,且镀了金。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