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客家围屋初探 · 广西贺州行之四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1年01月23号 08点 阅读 10307 评论31 点赞5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各地方风土人情映入眼帘,引发无数的遐想。广西贺州的客家围屋还是第一次到来,可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乡村别致的画面。

   客家围屋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黄土屋,一幢幢相连,外面用一道围墙把自己围起来。见过北京的四合院,觉得贺州的客家围屋是放大的四合院。这些围屋的特点,外形都是方形围墙、青砖青瓦一层建筑,两边对称建造。我穿梭在围屋的小巷,庭院,时光在这里流走了,可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高高的围墙下,我檫着那狭长的小巷走近庭院,大门是终日不闭的,我侧着身子走进去,不是豁然开朗,而是进入一个暗暗的天地,微弱的光线从漏窗中透进来,对内中的情景无法一目了然,只能从中窥视......存放着一些古老的东西,大多是生活用品,农用工具等。尽管是旧时代的房屋,但建造还是考究的,砖木结构,房或厅堂的窗,门均有木雕雕花,雕工精美。装饰有十二生肖,花鸟,仙鹤等吉祥图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客家围屋逗留的时间不长,其古老独特的客家建筑、精雕细刻的图案,历经百年沧桑的农家作坊,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历史。

 

 

见到这高高的围墙,客家人是谁?何以在这?探究一下历史,才明白。原来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由此而来。

 

 

 

进了大院,是个“晒谷场”,客家人今年种植的粮食,到了收获的季节。

 

 

客家人精心料理收获的粮食。

 

 

在一大排的客家围屋中,见门楼上挂有“江氏祖屋”的横匾,便走了进去。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江家迁居此后。江家后代江海清在镇南关大捷中战功显赫,被晋升为三品朝官,出任云南省盐检道台,受赏白银100万两。回家后移走老屋,又在原址上重建新屋。

 

走进屋子,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布局合理,形成一体,迂回折转,错落有致,前后相通,是典型的客家建筑。

 

 

 

屋檐、门框,屏风,雕龙画凤,古朴典雅。

 

 

厅堂用于家族的公共活动,如红白喜事、祭祀等。

 

 

 

江氏围屋吸收了南方天井院围合式的建筑风格。院中,见斑驳的墙面,长满苍苔,诉说着风雨沧桑。

 

 

 

江氏围屋未修饰过,还保留着当时的生活情景。可这一树红杏出墙来,显得优雅的格调。

 

 

门框两边贴着对联:“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对生活的祈求与向往。

 

 

大院围墙两端各开一门,此建有一座门楼,上书“淮阳第”,说明江姓客家人自淮阳迁来。

 

 

贺州客家围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200余年的历史。客家围屋结合了汉民族的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它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极具特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的初探只涉及些皮毛而无深入考证。面对古朴的画卷,奇异而神秘的建筑,客家围屋将留下无限的遐思。

/摄影 国强

2021年1月22日

(待续)

 

相思风雨中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国强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国强

广交朋友,快乐生活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