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7月28号 08点 阅读 10591 评论26 点赞5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稻花香里的领跑者
(一)辞职回乡当农民
1979年出生的李春风,是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勤劳善良,憨厚朴实,从小没出过远门。但在最近这几年,居然连续上北京:参加全国家庭农场培训、参加全国乡村好青年颁奖,2015年春节前,他又上北京捧回了首届“全国十佳农民”的奖状。2019年在祖国70周年的庆典盛会上,他作为上海唯一的农民代表,登上了”希望田野”方阵的彩车,参加国庆群众游行。
做一个“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家庭农场主,李春风过去想也不敢想。1979年他职高机电专业毕业后,李春风也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去浦北的工厂当操作工人。在一个合资企业——上海一阳五金制造有限公司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连娶本地媳妇想法也不敢有。当时每户农家只有三、五亩地,一年忙下来也不过2000元左右收人,种田不少是兼业,“农二代”大多想跳出农门。2005年8月,上海市农委曾经做过一个千户农民问卷调查,有一题是“你是否愿意子女从事农业?”结果,100%选了“不愿意”项。
为改变土地分散经营、抛荒粗放种植,解决农业因兼业而边缘化的问题,2007年,松江区泖港镇作为全区试点之一,开始探索经营家庭农场。泖港镇地处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种植水稻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李春风的父亲李爱云曾是大队农机手,作为松江区第一批家庭农场主承包了117亩土地种粮食。
2008年,李春风务工已经10年,那年春节回家过年,李春风看到父亲还在地里干活,想想父亲年事已高,种田力不从心,又看到区里出台的发展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民以食为天,李春风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一定要回来帮老爸干农活。”尽管当时农村中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回村种田,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厂里的工作辞了,接过了父亲的班。
为了早日进入新型农民的角色,他边干边学,从春播、夏管到秋收,每一个环节都深入田间地头。还积极参加区农委组织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掌握农作物种植知识技能,不久他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生产能手。2009年,他带头推广区农委推广的“三三制”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按照二麦、绿肥、深翻各1/3的茬口布局种植秋熟作物。2011年,他又带头应用新农技、新农机,购置了1台拖拉机和1台收割机,并与邻近的农场主建立了农机互助关系。
2012年,他父亲到龄退休,李春风“子承父业”正式当上了家庭农场主。他带头在承包的农田种植水稻采用机直播方式,减少人工支出的同时,提高了种植效率,亩产达到625公斤,大大高于全区亩产570公斤的水平。从年收入2.5万元的务工者,到家庭年收人近50万元的“家庭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李春光可谓实现了留在农村的“美丽梦想”,也为困扰农村生产多年的“谁来种地”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2002年,李春风经人介绍,娶了广西姑娘李万群。第一次去丈人家坐的是火车慢车,路上要一天一夜,再转长途汽车去河池市罗城县。老丈人对这个上海女婿还有点瞧不起,因为那时李春风在厂里打工,年收入只有2.5万,只能买慢车硬卧票。
2012年李春风接了父亲的班,正式成为家庭农场主。几年做下来家底厚实了许多。那年春节,李春风的儿子跟爸妈一起去广西外婆家探亲,来回都坐飞机。看到李春风上北京的新闻,老丈人也觉得脸上特别有光。已经初步尝到种田甜头的李春风,他在想什么呢?请看下回分解。
信纸作者:大海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