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6月27号 09点 阅读 10144 评论7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北京红卫兵造上海小便池的反
好友赵老师最近撰文,说他当年是北京红卫兵来上海,见街头都有小便池。当时的小便池很简陋,两边只有一米多高的砖墙围着,男人小便时很多人从身后走过,既不雅观,又不卫生。于是就把写有“堂堂的大上海竟如此下流——严禁使用”的大字报贴在一些便池的墙上。这就是当年轰动上海的北京红卫兵造上海小便池的反的故事。当年听了一笑了之,四十多年了,快要忘记了,不料赵老师写的《大串联》为我揭开了谜底,原来当年的新闻是赵老师一伙人创造的。可惜赵老师他们没有到上海居民家中看一看,如看了上海居民的家,他们就不会造小便池的反了。
当时上海居民居住困难啊!你看:一座不大的二层楼房。下面的客堂的后方搭有人站不起来的二层阁;在灶间的上面搭有亭子间,在亭子间的上面是晒台,晒台还要留出一部分地方搭个小屋。在一幢楼房最佳的前后楼的上面还搭有三层阁,开个老虎天窗透气和照明。当时邻里之间大多不直呼其名,而是连带居住部位来称呼,如前楼嫂嫂,后楼姆妈,亭子间阿姨,二层阁外婆,三层阁爷叔等。你看一幢楼要住多少人?
那时又没卫生设置,家家用一个马桶放在角落里,内急了只能对着满屋的人大小便。为了解决男人小便之急,在弄堂口建一小便池,因弄堂本身也小,不能建设施较好的小便池,于是这种简陋的小便池就应承而生,这还是起源于解放前的旧上海的事了。
赵老师可曾想到,你们封了小便池,男人们内急怎么办?所以当时的上海人对此很反感:怎么造走资派的反竟然反到小便池上来了?现在想想真是笑话一桩。
自从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市政建设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简陋的小便池已不复存在,即使在少数旧式弄堂还有,但都经过改造。所以赵老师如有空闲,请到上海再走一走看一看,旧地重逢必有收获
本文来自我的新浪博客
信纸作者:薇拉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