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5月20号 22点 阅读 10628 评论14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按:2020年5月17 日,我在老小孩网上发了博文《“方方60篇” 怼人的广度及议论的正确度》,文传委志愿者编辑很有胆气,将这篇推荐了。我要感谢七千多网友前来阅读,感谢24名网友点赞和13名网友给予评论。我阅读这“60篇”,是由于我觉得怎样认识它,涉及到如何看待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问题,涉及到如何看待“五位一体”建设的成就与弱项问题,也关系到“四个自信”和价值观。因而,认识“60篇”也是我的一种学习所需。
今天我再发一篇,举一例来具体认识。
63字真与假的大争论
庄关通
“而更让我心碎的,是我的医生朋友传来一张图片。这让前些天的悲怆感,再度狠狠袭来。照片上,是殡葬馆扔得满地的无主手机,而他们的主人全已化为灰烬。”
以上63个字,出自方方“60篇”的第20篇,是她2020年2月13日(农历正月二十)记下的。就是这63个字,引起了大争论。
方方她之后两次提到这种争论。第二次,她记在第56篇里(2020年3月20日)。她是这样记的:
“张教授说:‘……坦诚地说,为什么人们对她的这些写作不信任,就是由于在疫情严重的时期在日记中用描写的手法,用纪实的文字抛出的那个殡仪馆一地手机的照片,这据说是被医生朋友发给她的照片。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也是日记最引人瞩目的事情。
大家在质疑这件事,在问是否有这张照片,就一直根本不敢面对,推三推四,到处说有人想迫害她。但其实最关键是作家应该有最起码的求真之心,不能丧失做人的底线,不能用编造来欺骗天真相信她的读者,而且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这么关键的事情上面的编造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是没有良知的,是一个作家一生永远的羞耻。’
看张教授的文字,我是知道他是没有看过日记的,莫非看的是有人专门提供的摘要?而且是按他的口味提供的摘要?……
而照片的事,我已经在另外一天的记录里,说得很清楚了。可惜,张教授没有看我写了什么。其实张教授大可到武汉了解一下当时的真实情况:了解当时的每日死亡人数有多少,了解尸体由医院到火葬场的流程,了解死者的遗物去向……张教授以及各位愿意理解就理解,不愿意理解,你们随便。照片我相信有一天大家会看到,但不是我拿出来,是照片的主人拿出来。”
方方记这一篇到今天,已60天了,人们没有见到这张照片,而她“心碎”的惨叫声却早已扩散到了海外。
我5月17日说这60篇不是日记、不是报道、不是时评,就是因为这些杂记中缺乏细节真实性应该具备的要素。就这63个字来说,若要让人感到有真实感,那必须记清楚:哪位医生朋友(至少可留个姓)?照片是哪一天拍摄的?在哪家殡葬馆的哪一间地上?“扔得满地”的“满地”大概面积有多大?一眼看过去,“无主手机”的数量大约是多少?——然而,方方什么也没有记上去。
2020年5月12日,张伯礼院士以《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在抗疫斗争中彰显民族自信心》为题,通过网络直播为天津市全市大中小学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抗疫思政课。
张伯礼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是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
张伯礼院士在讲课中提及了方方和许可馨“极少数‘知识分子’疫情下扭曲的价值观”。他说:“大家了看到了,以方方日记为代表的一些人,特别有些高校的老师、教授们,还有一些个学生们,发表了一些个不当言论,暴露出了他们的扭曲的价值观,被歪曲的灵魂,看到的不是光明,看到的是黑暗。”“一个人不管知识怎么样,学术怎么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这是基础,这是做人之本。”
关于“殡葬馆扔得满地的无主手机”,张伯礼院士说:““我在武汉前线一直待着到各个医院,我们如果一个患者不幸去世了,我们都是把他身上的东西,包括纸片、手机、项链、手表、外套、衣服,放到单独的一个包里,给他记好了,说好名字。然后给这个患者做净身,给他洗一遍,洗干净擦干净了,然后用被单把他裹起来,放到太平间,都是这种处理。我们还要进行集体默哀,对死者有一份致敬,都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允许把病人的手机手表,带到火葬场去烧,这是不可能的。怎么会出现火葬场一地的手机没人要,有的手机还吱吱响?一看就是编出来的,那些手机很多都是带盖(翻盖)的手机,那样的手机现在还有吗?”
5月13日晚,方方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喊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我记录在此。等着张先生的道歉。或许近期他不会,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如果他尚有基本的常识、判断以及良知的话。我不知道张先生有什么伟业,但是这张图将会是他一生的污点,唯有道歉可以洗去这个污点。 ”
张伯礼院士需要向方方道歉吗?
最近几天,新华社、中纪委网站、半月谈等力挺张伯礼院士的信息,震动了广大网友。
中纪委网站5月16日发了题为《抗疫故事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听张伯礼院士云授课》的评论。
新华社客户端转发了《抗疫故事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听张伯礼院士云授课》。
共青团中央网站5月14日发了《这是抗疫英雄张伯礼院士的一天》。
《半月谈》在5月16日发了《向敢于亮剑、勇于奉献的民族脊梁致敬!》
看到这些,我思考着:这几家主流媒体这样发声,说明了什么?
(2020年5月20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