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5月14号 00点 阅读 10894 评论28 点赞6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山西全景游(11):普救寺
文字、摄影/一舟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峨嵋塬头上。东连西厢村,南邻古蒲州城址,西临黄河湾,东近中条山。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因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在此发生,而成为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
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郭威召寺僧问策,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该寺历经岁月沧桑,虽然唐宋明各朝代多次修葺,但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1986年9月,山西省政府拨款,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进行修复。
修复后的普救寺,“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从塬下到塬上,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
普救寺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寺院在前,园林在后。寺院建筑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由前至后,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最后为花园;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轴线上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
舍利塔雄峙于普救寺西侧,古朴端庄,独立擎天。它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舍利塔,俗称莺莺塔,以奇特的结构、精湛的工艺、明显的回音效应而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古人称之“普救蟾声”。回廊西侧有一处击蛙台,是击石的最佳位置。不远山坡上有一座蛙鸣亭,是听类似青蛙鸣叫回音的最好去处。
普救寺是历史名剧《西厢记》的发源地,该剧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在寺内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由于分别住在一墙之隔的西轩和梨花深院,便有了一首莺莺《答张生》的“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名句佳作。
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现在沿当年张生游历过的小径重建了梨花深院、后花园、跳垣处等,并塑造了一组佛像和《西厢记》人物蜡像,依照《西厢记》剧情再现了惊艳、借厢、闹斋、请寓、赖婚、听琴、逾垣、拷红等一幕幕戏剧场面。
梨花深院,坐北朝南,原为僧院,后为崔莺莺一家人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南门上“梨花深院”匾额及两侧楹联均为著名西学专家王季思先生所题。此联摘自宋代诗人晏殊的《无题》一诗。因《西厢记》中张生有“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的戏词,故将崔莺莺住处命名为“梨花深院”。
佛门讲“无欲”,色戒为八戒之一。然而,偏偏在普救寺发生了一则缠绵婉转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面对“真善美”,佛家也不是那么不讲情义的。“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永济普救寺”的俗语就成了普救寺的亮点。为此,这座彰显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千年古刹,倍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背景音乐:《西厢记》(徐晶晶)】
信纸作者:一舟1949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