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0年07月28号 20点 阅读 10481 评论26 点赞5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蒋勋老师是一位集美学家、作家、诗人、画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文化学者,他的作品清丽隽永,说理明白,富有感性与理性之美,给人启迪,让人品味。
《舍得,舍不得》是他一路带着《金刚经》旅行的散文集。书中,老师以佛学智慧和他阅读《金刚经》的体会来解读他对生命、自然和文学艺术的感悟;他在旅行中读经、抄经,不管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都会让他怀历史之思,慨生命之叹,思考生命的无由因果与甚深缘分;提醒我们在洪荒自然里看见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学艺术里照见生命的不同可能,领会人生中的舍得与不舍……
老师在开篇中说: 我有两方印:一方为“舍得”,两字凸起,阳朱文,一方为“舍不得”,三字凹下,阴文。 “舍得”一词是佛家用语,禅的一种,本意是讲万丈红尘扑朔迷离,人生在世总会有得有舍。舍与得互为因果,舍得,得舍,何得?何舍?二者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
在蒋勋老师看来,人生有太多舍不得,他说:“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常常在舍得与舍不得之间游移。童年时可能舍不得一块糖,少年时舍不得一件新衣服,成人后舍不得自己爱的人,舍不得一个高薪的工作,舍不得一个城市,舍不得一座山、一条河。最近的10年,我舍不得母亲,舍不得在她临终时放手。” 但是,我们的一生正是由许许多多舍不得构成的,任何世俗凡人都难逃舍不得,而许许多多舍不得,最后,都必须舍得;舍得,是一种人生豁达,而舍不得,却是一种人之常情。
关于心安。蒋勋老师习惯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盘坐读一遍《金刚经》。有人问他:为什么是《金刚经》?他说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只是觉得读了心安就读下去了。
我们每个人都自己心安的办法。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这几个字,读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可是,回到现实生活,如果我们正经历着疾病、工作压力、孩子教育问题、经济困境、婚姻变数等等,我们还能“不惊、不怖、不畏”吗?还能坦然处之吗?这些事情随便挑一样都会让我们害怕、恐惧、惊慌。所以老师说,读懂经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做到,极其困难。
有关“家”的问题。老师说 “通常到一城市,进旅馆房间,习惯先烧一截艾草,焚香,坐下来,在砚石上滴水,磨墨,开始抄一段经。抄完经,会觉得原来陌生的房间不陌生了,原来无关的地方,空间、时间都有了缘分。像桌上那一方石砚,原来在溪涧里,却也随我去了天涯海角。” 这一段文字,让我感触极深。
生命在流浪,灵魂在哪里停留,根本与环境无关,哪里是家?自己的心知道。
我们的身体是家吗?不是,它可能随时会离开,肉身只是我们灵魂暂时的栖息之处。 房子是家么?我想更不是了,那只是自己生活的场所而已。曾经认为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可是父母相继离去后,我便知道父母只能陪我走过人生旅途中的一段而已。 我的另一半是家么?我想也不是,毕竟“无常”才是常常。 此时我想到的答案“吾心安处是吾乡”。
在书中,我看见蒋勋老师从京都的禅林寺到清迈的无梦寺再到吴哥窟的废墟,在每一个寺院里,一尊一尊的佛像前朝拜过去,双手合十时心静如水。
吴哥窟的清晨,那些残缺不全的佛像,树林的阳光,从清晨至日落,透过树隙,不同时间,照亮不同的角落,也照亮这些虽残缺仍安静笃定的佛像。 佛像,低头沉思,垂眉敛目,微笑宛然又有些忧愁悲悯,老师的脸上也呈现出佛那样宁静而悲悯的微笑。
有关西湖记忆。蒋勋老师说春日是“苏堤春晓”的西湖、“柳浪闻莺”的西湖;夏季是“曲院风荷”的西湖,“花港观鱼”的西湖;入秋是“平湖秋月”的西湖,“三潭印月”的西湖;到了冬天,大雪纷飞,还剩下远远一痕“断桥残雪”的西湖。 所以西湖十景也不是景,而是时间,是岁月晨昏的记忆。 我也去杭州多次,每次都要去那些地方走走看看,细细感受时光的记忆,生怕让自己给西湖留下粗糙和无知的印记。
蒋勋老师的文字充满着宁谧安定的气息,四两拨千斤,轻柔透彻。譬如,他引用“烛灭怜光满”讲述对生命的感伤:蜡烛熄灭的时候,空气里弥漫着一点什么,用中式的典雅把生命哀逝的淡淡伤感娓娓道来。 引用“还君明珠双泪垂”讲述生命的无奈和人之常情:一个已婚女人,写诗表达自己的深情,也感慨与情人相逢的时机不对。
在这本书里面,蒋勋老师还写了东坡的词、莫奈的画、吴哥的美、台北巴黎的记忆、印度的湿婆、希腊的神话、八大山人等精彩章节。 我实在学识浅薄,无力表述,只能够静静地一遍一遍的拜读。好在宅在家里,有的是时间。每读一遍,便会有新的收获。
谢谢晓风残月老师的信纸
信纸作者:晓风残月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