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之人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鸡粥摊与“绍兴”师傅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03月17号 07点 阅读 6869 评论6 点赞1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山海关路153弄处于懋益里和栢福里之间,通向懋益里总弄,而今筑有“三德小区”的门围。三四十年前,这里是一个饮食摊,学名是山海合作饮食店,前身是爿私人鸡粥摊,合作化后逐步变成集体了。不过,附近的人们却还是习惯于叫它“鸡粥摊”。

       鸡粥摊的位置得天独厚。门前东西横亘着山海关路,菜场早市这里门庭若市。南北向从对面长福里走出,穿越鸡粥摊进入懋益里总弄,也是一条上班族的习惯通道。鸡粥摊恰好处于这个十字交叉点上,至少每天早上生意兴隆也是情理之中的。据过去住在附近网友的回忆,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提到这个鸡粥摊,尤其是东方博友“仁济里老邻居”和新浪博友现定居京城的画家周昭坎对它的描述尤其细腻而精彩。

       鸡粥摊属懋益里、栢福里结合部弄口的搭建物,呈南北向布局。靠北有顶棚,南侧是一个过街楼,作办公和仓储之用。除了做生意外,中间还要留出一条供人行走的通道。记忆中,它的布局大体是这样的:从山海关路进入至栢福里后弄堂,左边卖包子、小笼等,右边卖大饼、油条、豆浆等;从栢福里后弄堂至懋益里后弄堂,左边是售筹处和几张洗得发白的八仙桌及长条凳,右边是一排下面条馄饨的灶头。靠南有一个高高的灶头,里面是一口大缸,这是熬鸡粥用的,经常有个白发老头在此捣腾,据说他就是原先鸡粥摊的老板,平时不太多言,估计应该算是小业主成分吧!从懋益里后弄堂到总弄,左边是上过街楼的扶梯,还堆有杂物,有时还经常有磨盘压着豆浆包,右边是一排洗碗筷、洗菜的水斗,尽头还有一只置放碗筷的玻璃橱。而鸡粥摊之外懋益里弄匾下还有一排披屋,主要用于堆煤和柴禾。

 

       现在,除了过街楼还在,其他的都荡然无存了。过街楼有过一次失火,据说是在楼上熬猪油所致,虽见滚滚青烟,但未见明火。此火直接威胁栢福里2号和懋益里3号,有人立即冲进懋益里21号借私人电话打09报警电话。不久消防车从山海关路进来,一阵暴风骤雨般的喷水让我们围观者落荒而逃,很快就扑灭了火。第二天早上,鸡粥摊居然照常营业,像没发生过事一样。至于21号的私人电话当时是懋益里硕果仅存的,而且也有没公用电话。由于那时已经“文革”,不久这部私人电话被拆除了,不知是私人电话属资产阶级的东西必须拆除还是因为电话的主人已用不起它了不得不拆除。

       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我与鸡粥摊打交道基本上是买油条和豆浆,而且只是淡浆。偶尔买过一两次小笼,连带给我一碗“酱油汤”,我甚至不知道这到底是蘸小笼的还是让喝的。那时的油条4分钱一根,个头比现在小得多。“文革”初期,一佩造反队袖章的仁兄煎炸油条,表面还白沓沓时就拣起来滴油了。一些排队的顾客提出异议,此仁兄却振振有词地说道:“现在是文化大革命,我们为无产阶级服务,油条只要熟就可以了。要脆,想啊勿要想”。此番“宏论”,让大家面面相觑。

       鸡粥摊还有一处营业点在成都北路、山海关路口的东北角子上。每天早上,两处都营业。到下午就只开路口一处了,主要售卖包子,印象中其肉包6分钱一只,热腾腾中流溢充足的汤汁,十分惹人眼馋。

      后来,路口的摊位随仁济地块的改造而消失。而懋益里的鸡粥摊也逐渐落寂,至于它何时歇业、何时拆除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鸡粥摊的职工老的应该是合作化时留下来的,1970年代后分配和顶替进来了一些年轻人,虽成分有所更新,但敬业度弱化。不过,在鸡粥摊职工当中,我印象较深的是一位外号叫“绍兴”的师傅。

     “绍兴”师傅,从他的口音和举止看,应该是嘀嘀呱呱的绍兴人,我很小时他就有四五十岁了,平时不大响的,似乎脚有点翘。

      “绍兴”好像主要负责下面条馄饨,偶尔也见他在制作包子。但他到晚上却更忙,而我也是经常在晚饭后看到他工作的。

       那时,鸡粥摊有夜市,主要是外卖的炒面和炒年糕等,而没有买汤面和馄饨的。“绍兴”手执炒锅和菜铲,放油下面条年糕后,时而铲炒时而翻腾,时而放入青菜肉丝“画龙”时而用盐味精鲜辣粉“点睛”,不一会就香气四溢地出锅了。

      “绍兴”制作粢饭糕技能也很独到。他把大铁锅里煮熟的米饭,铲到一个很大的木匣子里,然后双手沾满食油,将热腾腾的米饭逐渐压实并细细抹平即成粢饭,看上去油光铮亮,十分可人。最后他再用刀将粢饭划成条状,并盖上纱布,算是大功告成了。第二天一早只要把条状的粢饭切成块状,下油锅就成粢饭糕了。每每此时,围观者甚多,其中不乏“绍兴”的熟人,有的还以“卫生与否”加以调侃,而“绍兴”则往往一声不吭,埋头做自己的事。

    “绍兴”长得精瘦,但手劲却很足。当年的年糕是糙米做的,很硬,但“绍兴”切年糕时却是四五根年糕叠着切,而且速度还快,令人惊叹。

       “绍兴”也很“抬硬”。有一次他半边脸肿得厉害,据说是“大嘴巴”(腮腺炎),但他还是兢兢业业做着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得过腮腺炎的人都知道,像“绍兴”这样是需要很强毅力的。

       对“绍兴”师傅其人,我的了解很肤浅。对他的身世,更是无从知晓。他似乎就睡在过街楼上,并权充值班,可能在上海并无其他住处。后来,“绍兴”不见了,不知道是退休了还是其他原因,一切都悄无声息。

       还是这句话,这也许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结局——无言的结局。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一切。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3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3人点赞

本文作者

无为之人

无为之人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