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补发)【中国节日荟萃】七夕节

字体调整: | |

【中国节日荟萃】

七夕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秦文明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因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姐的诞辰,故又称“乞巧节”“七姐诞”。还有“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别称。

    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农历“七月七”节令的是东汉学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成了表达女性愿望与展示女性巧艺的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又回归庭院乞巧节日。

    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先秦时期民间已流传牛郎织女相会的的爱情故事。

    相传七夕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民间一个叫“七姐”的织女。织女被民众视为纺织女神,是女孩儿们崇拜的对象,所以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技艺。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七夕节较之汉代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在南北朝民间有了一定的传播。

    隋唐五代,七夕节为统治者重视,正式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在唐代诗文中留下大量印记,在节日与文本的互动中加强了与男女情爱和现实政治的联系。此外,唐代七夕将与“巧”有关的节俗发展到了极致,乞巧成为唐代七夕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节俗。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

    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摆脱了以往以“乞巧”“祈星”为主的单一形式,跨越了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

    在民间,宋代七夕节高度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普通民众尤其都市市民成为过七夕的主力。

    这种情况,到元、明、清就很少见了。 清中期后,传统七夕节开始由盛转衰,直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不少地区很少有人过七夕节了 。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节日的普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发展的文化产物,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日常。七夕节也逐步现代化,被潜移默化地打上了“中国式情人节”的标签。

    中国七夕节虽然生成时间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轻人中,七夕节不如西方情人节受宠。

    民俗专家表示,和洋节相比,七夕等传统节日在文化和内涵上更有潜力可挖,如果将浪漫、温馨、娱乐等时尚元素植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可以更精彩。

    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长四五米、宽约半米香桥,香桥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相会。

    浙江农村,流行七夕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广东七月七的七娘会,多称“拜七姐”,闽台称为“拜七娘妈”,广东旧时过七巧节非常热闹。宋代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摆在香案上,遥祭牛郎织女。

    在广州,无论贫富之家,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点上香烛,举行七夕拜仙。东莞七夕拜七姐,七夕之夜,女子们围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向织女星许愿。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即称为拜“七娘妈”,七娘妈又称七星妈、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为织女星化身。七夕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已三百多年到历史,存续至今。

    至于七夕中国岁时风俗“乞巧”,全国各地多有。所谓“乞巧”,是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在男耕女织的年代,是必不可少的。有“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 投针验巧”“输巧”“兰夜斗巧,通过乞巧,成为一个全能女红,是每个少女的梦。

    “乞巧”是现实的,至于那就浪漫的七夕习俗,那就更多了:有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情感的“乞求姻缘”,有用七夕的水驱邪避病、使其爱情美满、生活幸福的“游七姐水”,有让种子发芽的“种生求子”,有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储不变、可以治疗烫伤、去除疮毒的“七夕储水”等习俗。

    还有七夕节“乞巧”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但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或“乞巧果子”。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

    在中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七夕这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中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七夕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浪漫色彩并流传上千年,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密不可分。相传,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在天宫给天空织彩霞。她厌烦了这样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嫁给了河西的牛郎,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被此事惹怒的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对儿女追上天宫。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二人之间划出一条天河,只允许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到七月初七这天,无数喜鹊飞来,架起一座跨越天河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

    七夕节俗蕴含了对坚贞的爱情的追求,也宣扬了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理念,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之中,流传至今的各种故事跟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是一种不被世俗所约束、不被阶级规则所桎梏,两情相悦、纯真自我的爱情。

    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之后,甘肃西和的乞巧节、广州天河的乞巧习俗、浙江温岭的石塘七夕习俗、浙江缙云的张山寨七七会、湖北郧西的七夕习俗分别入选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文化和旅游部获得“七夕节”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七夕节项目保护单位文化和旅游部评估合格。

    七夕节虽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它的流传非常广泛。因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也过七夕节,但由于各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不同,这些国家过七夕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日本的七夕节是奈良时期由中国传入的节日,最早在日本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从江户时代起,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庆祝活动。日本七夕节原本的时间与中国一致,明治维新后经过改历,大部分地区改为了阳历的7月7日举行,但东日本、北海道及仙台等地则是推迟一个月,把阳历8月7日作为七夕节,跟农历七夕节时间大致相同。现已经成为日本夏季重要的节日之一 。

    据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韩国的七夕也是源自中国,时间也和中国相同,都是农历七月初七,但现如今七夕节在韩国并没有像在日本一样受到重视。韩国七夕节的活动具有与中国传统风俗相同的部分,妇女们会进行“乞巧”祈愿,希望自己可以心灵手巧。另外,七夕节在韩国的另一个重要活动便是祭祀。与中国七夕节庆祝活动不同,在这一天,韩国人会准备一些糕点,往酱缸或井边放上新鲜取来的井水,祈求家人平安、田间丰收等。

    越南也有过七夕节的传统。在越南庆祝七夕节的大部分为华人,他们会在七夕节当天进行祭拜活动,当地华人庆祝七夕所使用的食物更偏向于中国南方城市,如准备菱角、金钱饼、棋子饼等一些食物作为贡品进行祭拜。同时,七夕节在越南还有一个别称为“牛公牛婆日”,一些年轻人也会把自己对于爱情或婚姻的期许写在纸条上祈愿,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幸福。

 

 

(编辑:月浦镇关工委 金齐璐)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8人点赞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
×
评论
点赞
分享
导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