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参观宋庆龄纪念馆
摘要: 作者回忆童年时对宋庆龄故居的好奇,后参观纪念馆深受触动。通过展品和影像,展现了宋庆龄在抗战中的贡献与女性力量,表达了对这位伟大女性的敬仰之情。
肖严
我小时候居住在淮海中路1857弄,弄外沿街有栋很神秘的花园洋房,大人们都把它称作“宋庆龄部队”,因为门口有威严的解放军站岗。长大些了才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即任国家副主席、后来任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在上海的居所。有住在楼上的邻居说,他曾看见过宋庆龄在草坪上喂鸽子。我很好奇,叫他以后看到这场景也叫我一声,可惜他后来并没有叫过我。宋庆龄去世后,上海把那里辟为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初夏,我和儿时的同伴也相约去参观了一次。
踏进大门,晨光洒满了绿茵茵的草地,清晨的空气里残存着隔日的燥热。我随着稀疏的人影步入纪念馆,感觉时光在此处悄然凝滞下来。馆前那株据说宋庆龄很喜欢的白玉兰树分外精神,苍翠的叶子在日光里闪着油亮的光,微风过处,让我想起当年邻居从楼上窥见宋庆龄喂白鸽的和谐画面。我很想对当年的主人说一声,五十年代隔壁弄堂少不更事的孩子,如今成了古稀老人,特地来您故居看望您了。
馆内清寂,足音轻响于空旷之中。走到玻璃展柜前,一件素朴的蓝布旗袍悄然悬在那里,颜色已泛出岁月的微白,那朴素的蓝,沉淀着一个时代的重量;当年宋庆龄穿着它,呼吁全民抗战。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抵抗日军侵略时,是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多次到前线慰问浴血奋战的将士,频繁出入医院慰问伤兵,盛赞十九路军“以血肉为中国争一线之生机,使世界知中国尚有不可侮之军队与民气” ,大大鼓舞了士气民心。另一侧,一架老式打字机静静伏卧,键盘排列如星斗,似乎尚存她指尖的温度;宋庆龄当年一定用它向外国记者传递过中国抗战的声音;1932年12月,也是她联络中外进步人士与知识界、文化界代表,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对推动抗日救亡、争取人民民主权利的斗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在无声影像前驻足窥视:炮火弥天之际,她抱起哭泣的婴孩,那臂弯仿佛便是狂澜中唯一温暖的孤岛;她抚慰孩子头发的手如此轻柔,目光却坚定如磐石,穿透硝烟直望向渺远的黎明。这姿态分明是战争狂澜里一种惊心动魄的温柔,她以女性之柔韧,撑住了危局中不该倾塌的一角天空。
不知不觉间,来到复原的书房。书案上摊开的书籍,让我不禁遐想那灯下的身影——她放下笔时可曾揉着酸涩的眼睛?可曾在某个深宵独对窗外黑暗,用心中那盏不灭的灯,与铁窗外漫漫长夜无声地对峙?
后院的小径洁净无尘。几株玉兰环立,叶影重重筛下细碎的阳光。我站在树荫里,感叹自己儿时虽然无缘亲见她喂鸽子,恍然间却仿佛看见她当年于此驻足的身影。幽静庭院里绽放的白玉兰,花瓣素洁,仿佛深藏着她当年对于儿童清澈未来的万千柔情与期许。
我轻轻走出馆门,玉兰枝叶轻摇,宛如无声的送别。我再次回首,敬仰这位伟大的女性,以沉静之力扎根于她深爱的国土之上,以温婉之姿抵御着各种风暴,以坚持之韧终身守护着和平的信念。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