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碗里的故事
我们每天都少不了与碗有亲密接触,新的一天也往往就从这色彩各异、款式多样的碗碟开始。去年父亲没能迈过九十关口而驾鹤西去,在清理厨房间时候,发现了两只我小时候用过的饭碗,睹物思情,舍不得丢弃而把它带回家收藏起来留个纪念。
其实,这些年我心里一直有个念想,思想着为“碗”说点事,感恩它默默地陪我长大、渐渐地伴我变老,但也一直不知从何说起而提笔静待,对于碗的默默奉献和我默不作声的失礼,一直心存歉意。前几天,看到“美篇”平台关于畅谈“老物件”的话题而思绪顿开,感觉到为“碗”说点事,落笔恰逢时。
这两只陶瓷青花碗,虽说不是古董,但也已有五十多年了,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时代印记,那就是碗里凿字。时光如梭,将岁月盛入碗里,留给我们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母亲看着我们兄弟姐妹4人渐渐长大,春节前夕,母亲从镇上碗罐铺里买回来4只新碗,在那个年代人们买了新碗都要在碗里凿一个字,以此作为记号,证明物权所有人。
在碗里凿字现代年轻人感到有点好奇,其实在以前相当普遍,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那个年代都不富裕,每个家庭碗的数量一般都按家庭人口数配置,因此,一旦村庄上有人家办红白事,就得向左邻右舍临时借用八仙桌、长凳、盘子和碗筷等用具,而碗里凿字有利于辩认,便于有借有还。
那年母亲挑选好了4只青花瓷饭碗后,营业员问:“要凿字吗?”我妈说:“要凿的,”营业员又问:“凿啥字?”我妈答:“家里当家人名字当中有个“ji”字,就凿个“ji”字吧,”营业员再问:“是建设的“建”伐?”其实我妈不识字,就用“嗯嗯”作答,于是,营业员就随手在4只碗底里凿了个“建”字。其实户口本上我父亲名字中间是个纪念的“纪”字。
大半年过后,有一次我洗碗时不当心打碎了两只碗,于是,母亲又一次买回来了4只碗,而这次碗里凿了个“迠”字。这个“迠”字也是当年流行的“建”字的简写字。凿在碗里浅浅的一个“迠”字,刻下的却是一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岁月匆匆,我们长大后各持家业,而父母亲健在的时候,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这几只饭碗,我们兄弟姐妹陪护他俩的时候,也经常用来盛饭。如今,碗里凿字这种做法早已消声灭迹,而留给我们的只有强烈的时代感。
小碗里看见大变化。 记得我小时候,家境贫寒,二代人六张嘴,一日三餐以粥为生,难得吃上一顿米饭也经常是拌有其他杂粮的菜饭,鱼肉荤菜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桌上见,但也只是眼福多,口福少,因为这些荤菜要招待亲戚的。 改革开放加速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强。 如今,碗里装着山珍海味白米饭,鱼肉荤菜天天见,一日三餐像过大年。碗的款式和色彩也漂亮无比,秀色可餐。
我们每个人,真的要好好感谢碗的无私奉献,感谢它与主人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忠诚,更应赞美它那种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奉献精神。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失手碎破碗的悲惨经历,据此也应理所当然要对碗说一句:“对不起”,道一声:“碗安”!
我家这两只碗,在别人眼里不值钱,但在我心里面胜过黄金万两,它倾注着父母的爱,伴随着我慢慢长大,也使我懂得“做人不贪,方得心宽;做事有度,始能致远”的道理。据此借用一段网红“千言`碗`语,人生如碗”与大家共勉:
人生如碗,
要懂得知足,别贪,
要懂得珍惜,别摔。
小心翼翼,才能完好无缺,
摆正位置,才能创造价值。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茹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