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25号 05点 阅读 6802 评论6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高柜台》形象地描述了旧上海当铺当物的情景 (浦江客读史288)
【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典当凶如一把刀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五十三:典当业
鲁迅先生在1922年12月出版的《呐喊·自序》里,曾经回忆给久病的父亲买药去当铺当物的情景:“我有4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漫画家丰子恺也画过一幅《高柜台》,对当铺当物也有描述:“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小男孩,左手扶着柜板,以求站稳,右手拿着要当的东西高高举起,然而,他那高高举起的当物,还是没有够得到高高柜台的上沿。”
生活在清末民初之际的国人,对当年去当铺当物的境遇都有一段痛苦受辱的记忆。近代上海竹枝词诗人叶仲钧在他的《上海鳞爪竹枝词》里,写下了开埠之后上海生活景观中的一幕:
典当凶如一把刀,贫民无奈受煎熬。
规模较小称为质,利率尤推押店高。
世上贫民最可怜,东西拿去换铜钿。
当商执物高声问,究竟汝须要几钿?
这两首竹枝词将旧时光里贫民的无奈和当铺伙计的凶横刻画得入木三分。“凶如一把刀”, 比喻典当盘剥之狠,精准点出“质”与“押”的猫腻,利率高低的对比戳中了底层百姓被层层盘剥的痛处。“当商执物高声问”的细节像电影镜头,一句“究竟汝须要几钿”,把典当方的强势与贫民的卑微形成强烈反差,读来让人心里发紧。
何谓“典当”?顾炳权先生在《上海风俗古迹考》一书里作了简述。一般穷汉典当,分当、质、押三种。押的规模较小,取息重。典当和质当的范围、取息相同。规定赎取期限也仿佛。典、质的区别,原于清季定制。开设典当,须到本省市政使衙门具领帖照,而开设质当,则不须领帖。常言说:“典当是穷人的后门。”穷人进典当,常要挨气,坐在典当上面的朝奉先生,板起面孔,将东西随便翻翻,大声问:“当几钿?”如回答得不合他的心意,就别转脑袋不理睬。如遇大票头的当户,有金银、珍宝、贵重皮毛等,朝奉就换另外一张面目,和颜悦色,殷勤招待。世态炎凉如此。
清末民初时期旧上海当铺林立的街景与当铺、当票实景
顾炳权先生在《上海风俗古迹考》一书里还简述了旧时上海典当业的情况。旧时上海经济拮据,而质押物品,上海俗语叫“当头”。旧时上海当价以金子、银元最高。其次为衣服、珠子、钻石等。衣服当价最高六折,往往四五折。女色衣服,因时色改变过快,当不起。奇形怪状的摩登女衣,因时色已过,有时竟被拒收。当时有两首竹枝词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现象。
二分起息认照牌,质库如云处处皆。
休笑朊囊羞涩甚,玉钗典尽到金钗。(佚名《竹枝词》)
黄金照市折平衡,衣饰惟居五六成。
近日服装常变易,当商因此不欢迎。(叶仲钧《上海鳞爪竹栈词》)
从当时竹枝词可知,当铺利率二分起,如繁星般遍布各处,人们即便囊中羞涩,也只能无奈典卖首饰。当价依物而异,金子、银元最值钱,衣服则至多六折,且女式服装因时兴款式更迭迅速,典当价值更低,奇装异服甚至会被拒收。这些竹枝词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生活的窘迫与无奈,也为我们了解旧时上海经济、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视角 。
从清末民初的上海竹枝词里,可以窥见旧时典当业的社会影响之大。
一是经济流通与民生调剂的双重角色。有竹枝词写道:“世上贫民最可怜,东西拿去换铜钱”,生动描绘了底层民众典当物品换取生活费的无奈场景。典当业具有应急金融功能,为普通百姓提供了短期融资渠道,成为应对突发经济困境的“救命稻草”。对于小商贩和手工业者,典当业通过抵押货物或工具提供周转资金,维持了城市经济的微循环。典当业还具有商品再流通的枢纽功能,促进了二手物品的市场化。有竹枝词写道:“几家当满旧衣裳,积存如山发售忙”,形象反映了典当期满未赎的衣物被集中处理、流入衣庄销售的景象。这种模式既盘活了闲置资源,也催生了清末上海独特的二手衣物流通网络,甚至影响了城市消费风尚。
二是社会阶层与行业生态的互动。这里要讲到徽商主导下的行业垄断,晚清上海典当业多由徽商经营,形成“无徽不典”的格局。有竹枝词写道:“徽州籍贯最为多”,直接点明徽商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徽商通过专业化经营(如独特的“当体”文字、物品估值规则)和资本优势,控制了典当业的定价权,甚至将当铺与衣庄、钱庄等产业联动,形成跨行业商业网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上海经济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官僚资本的渗透与社会矛盾。有“颐安主人”的《上海市景词》写道:“取息时由官制定,富商得利小民安”,讲到了清末官僚资本介入典当业,如曾国藩、张之洞等官员通过典当放款获利,加剧了行业的利益纠葛。典当业从民间金融向权贵资本工具的异化,导致普通当客在估值、利息等方面更易受到盘剥,加深了社会阶层间的对立。
上海武定路上的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还原老上海当铺真实场景
三是社会文化与民众认知的深刻烙印。典当业发展处独特的行业术语与文化符号,例如,当票上使用的“当体”文字(如将衣物一概写成“破碎”“虫蛀”)和隐语数字(如“口、仁、工、比”代表一至九),成为行业封闭性的象征。民间甚至衍生出谜语“头上只有两斤,脚下称来半斤,腰间一目眼精”,以“質”字隐喻徽州朝奉的精明算计,足见典当文化已融入市井生活。社会上还由此产生了称谓背后的社会心理。上海人昵称当铺为“娘舅家”,称大当铺为“大娘舅”、小当铺为“小娘舅”。这一称谓既体现典当业与民生的紧密关联,也暗含对其高利盘剥的复杂情感。此外,竹枝词中对典当朝奉“高居柜上头垂下,又似双峰屎骆驼”的刻画,折射出民众对典当从业者的畏惧与嘲讽交织的心态。
四是社会稳定与风气的双刃剑效应。典当业具有危机中的临时救济功能。在灾荒或战乱时期,典当业成为部分家庭的生存依托。当铺通过抵押衣物、农具等维持其基本生活。“白吃白壮,明年开爿典当”的俗谚,间接反映典当业被视为稳定经济的“安全网”。同时,典当业也助长了不良社会现象。典当业与烟馆、赌馆的共生关系,加剧了城市社会问题。如当时著名的“九亩地”(指今露香园路附近一带)一带当铺与赌场、烟馆毗邻,赌徒输光钱财后频繁典当,甚至出现“仅剩一条内裤”的“白斩鸡”现象。竹枝词虽未直言批判,但通过描绘这一区域的畸形繁荣,暗示了典当业对不良风气的推波助澜。
综上所述,上海竹枝词中描述的旧上海典当业,既是维系城市经济运转的毛细血管,也是社会矛盾的放大镜。它通过应急金融和商品流通支撑民生,却因徽商垄断、高利盘剥和行业封闭性加剧了阶层对立;它以“娘舅家”的亲民形象融入市井生活,却在与烟赌行业的纠葛中沦为不良风气的温床。这些矛盾交织,共同勾勒出典当业在近代上海社会转型中的复杂图景。
转发浦江思源缪教授的点评:旧时典当行与现代高利贷相似,都通过苛刻条件获取利益。在典当行中,顾客经常面临不信任和剥削,与高利贷的运作方式如出一辙。虽然表面看起来当铺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在它的经营中所展现的剥削和不信任,与现代高利贷几乎没有区别。 社会角色转变 封建社会时期典当行业被视为剥削工具,社会主义阶段则转型为应急融资渠道,体现从“剥削性”到“服务性”的质变。
浦江思源
谢谢缪教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对典当行在不同社会阶段角色转变的观察特别精准,也让大家感受到您对行业历史与社会价值的深度思考。您说的“封建社会典当行被视为剥削工具,社会主义阶段转型为应急融资渠道”,这正是典当行在时代发展中最有价值的转变。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拜读曹老师佳作有感:小的时候经常听到和看到过典当行,那种居高临下的柜台和典当人“矮小”的身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凡想把家里所谓值钱的东西拿去典当的,都是迫于生活不得以而为之。拿去典当,看似能快速换钱应急,但心里都会像被刀割一样难受,因为那些(一件棉袄,一顶帽子…)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奢饰品”。 曹老师精彩佳作深刻揭示了过去底层百姓被层层盘剥的凄凉景象,反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今天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为曹老师精彩佳作点赞!
浦江思源
谢谢小草老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看到您这番饱含真情的留言,内心满是感动与欣慰。文章写下这些场景,就是想如实还原那个年代里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让大家看到他们曾经历的不易。而您能从中感受到当下“衣食无忧的幸福”,并生出“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的感悟,正是今天的我们的心声和愿望。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典当今昔,两个天地 好坏善恶两极,也许与世与史俱来;过往如典当,一开始抑或只是生意经营,不乏好意善举;以后就鱼目混珠,杂草丛生,甚至还有典妻。 上海地方志的史说诗说,话及了典当业;鲁迅也曾给久病的父亲去当铺当物买葯,丰子恺《高柜台》描绘的也是当铺一景;“典当凶如一把刀”,足见这一行的盘剝之凶狠;黄金与旧衣,面对的完全是两张面孔;“侬想当几钿”,剝去的决不止一层皮。 典当的产生,有土壤与环境;典当的运行,也有需求与功利;新旧社会同一行当,早已变了天地,不同今昔。 为曹老师的读史佳作《竹枝词说:典当凶如一把刀》点赞!
浦江思源
谢谢张区长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感谢您如此细致地品读与分享对典当业的思考,您这番对“典当今昔”的剖析,既含着对历史脉络的通透洞察,又藏着对行业肌理的细腻感知,读来特别受启发。您说“新旧社会同一行当,早已变了天地”,这话太贴切了。如今的典当业成了服务生活的 “帮手”而非“压力”。您这样带着历史厚度的解读,是文章是极大的肯定,也让读者对“行当随时代变迁”有了更具体的思考。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阅读了曹老师写的旧时典当业“凶如一把刀”的形象以后,真的直刺心底。鲁迅笔下那“高一倍”的柜台,丰子恺画中孩童踮脚举物的身影,以及竹枝词里朝奉高声逼问的场面,无不浸透着贫民的窘迫与屈辱。典当虽为民生调剂之一隅,实则却是高利盘剥、世态炎凉之缩影。它既是绝望中的“救命稻草”,更是权贵与商人互利之工具。字里行间,尽是底层无声的叹息,读来沉重,亦引人深思历史的另一面。点赞佳作!
浦江思源
谢谢小黄老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感谢您如此用心地阅读这篇文章,更感谢您能精准捕捉到字里行间那些藏在历史细节里的沉重与温度。您说“读来沉重,亦引人深思历史的另一面”——文字能勾起这样的思考,离不开您这般认真的品读。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大小娘舅皆凶狠,典当辱民遭怨恨。举步维艰心一忍,高进低出愁煞人。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88)《竹枝词说:典当凶如一把刀》,还原了彼时上海滩广大穷苦大众,因为生存困难不得已而为之的典当情形。作品刻画了当铺奸商的嘴脸,居高临下,欺压百姓,人面兽心,克扣压价,逢迎有钱人的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丑态。温故而知新,时代已变迁。如今的典当行业,遵纪守法,尊重顾客,买卖公平,典当有据,成为调节客户诸多用项的润滑剂,拾遗补缺,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为曹老师的佳作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浦江思源
谢谢开凯老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点评提到“温故而知新”,对此特别认同。文章不仅是为了记录历史、缅怀过往,更希望通过对比今昔,让大家看到时代变迁带来的进步。如今的典当行业以遵纪守法为根本,以尊重顾客、公平交易为准则,真正成为了帮人解决燃眉之急的“润滑剂”,这份“拾遗补缺、各得其所”的良性状态,正是社会发展与行业规范的珍贵成果。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赞曹老师佳作 老上海时的典当行/ 影视剧里曾见模样/ 高高柜台小小人影/ 受辱的痛苦泪千行/ 只为灾祸从天而降/ 或是父母病病殃殃/ 生活如溪水般断流/ 以物抵押度日勉强/ 金银珠宝和颜悦色/ 普通衣衫鄙视目光/ 为了一根救命稻草/ 宁可尝尽世态炎凉/ 高利盘剥似一把刀/ 斩断市井亲民形象/ 老师文笔深邃犀利/ 透出被封存的时光
浦江思源
谢谢王部长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诗评说文章“透出被封存的时光”,通过笔墨让那些藏在老建筑里、散在市井故事中的细碎过往,能被更多人看见、读懂。您用诗句让我们读懂了这份心意,用更凝练的语言深化了这份情感,这对笔者而言,是比任何赞誉都珍贵的鼓励。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