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07号 07点 阅读 2805 评论0 点赞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往事回顾 】—— 廉政风气话当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1956年年初,我被分配到外滩的一家机关工作,那种上下平等、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在机关里工作,政治气氛当然很浓,同时文明程度也较高。大家往往会提早一刻多钟上班,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争着打扫办公室,抢先提着热水瓶去灌开水。那时,等级观念相当淡薄,遵守制度与秉公办事却形成了风气。
比如办公室的电话,因为是公家的,所以各人处理私事一般都不用,难得有什么急事用了公家电话后,事后会向领导打个招呼。有的科室在电话机旁设置了投币箱,谁打私人电话,就投入5分硬币。
我所在的单位,是上海机电局下属的一个公司,因全行业大合营的需要,机电局下属成立了13个公司。我们公司的女经理李明(王若望前妻),原是局里的电工处处长,属正处级,是延安来的老干部,级别为13级。她去延安前是上海纱厂的童工。她担任经理时,已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尽管白天工作繁忙,下班后家务也很多,但中午休息时,她除了认真看报外,还常拉着我切磋数学习题,并鼓励我业余时间多读书多写作。
当时,公司下属有大小76家工厂,公司生产科倪科长看到领导时常下厂联系工作,乘公交车很辛苦,就与下面一家大厂厂长协商后,调拨了一辆旧的小汽车,由公司经理室使用,汽车司机也已调进公司上班了。不料向局里一汇报,局里领导认为这不符合条件,因为上海市委有规定,局级以上领导才可配备公车。于是,司机仍退回厂里去了。经理们上下班或外出开会,或下工厂调研,仍只能使用6元一张的公交月票。当年买月票要看工作需要,须经领导批准,然后由公家报销3元,自己也付3元。
私方副经理孙鼎先生是机电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每月收入995元。这么高的工资,是由中央特批的(当时每两黄金仅90元)。孙先生和同办公室的私方副经理杨逸卿先生(华生电机厂第二代资方),时时处处用国家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人感动。除了与局长一起下基层指导工作可坐小车外,孙先生平日也只乘公交车上下班。按理说他收入颇丰,当年出租车又很便宜,但他从不叫小车,常常坐五、六角车费的人力三轮车,三轮车也从不让停在单位门口,步行半里左右方才上下车,就是为了避免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
平时各科室的工作都很忙碌,除工作上的联系外,私人之间在工作时间不多交谈。同事间的交流沟通,主要是在午餐后近两小时的休息时间。午饭是在大楼底层的联合食堂就餐,那是同一大楼里与电器公司、电力设备公司等四五家单位合办的食堂。午餐后,除了外出散步或看报学习外,有些同事还喜欢聚到办公室或经理室聊天,交流各自的所见所闻。
有一天,孙鼎经理没有外出,见他情绪很好,我们几个年轻人中午就在他办公室里跟他聊了起来。平时孙先生言语不多,这次因谈及受到毛泽东主席两次接见的情景,他显得相当兴奋,语调高昂,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谈到1956年1月9日下午毛主席在上海锦江饭店接见他们并共进晚餐时,孙先生激情难抑:“……几个同行围坐在一张大会议桌边,正等待开会,大家心情舒畅谈笑风生。忽然,遮住会议桌另一边的幕布渐渐拉开,大家这才发现,毛主席竟与我们同坐在一张会议桌上。当时,我脑子里嗡地一响,昏沉沉的就像在做梦。这怎么可能呢?我用力捏了一把自己大腿,感觉有点痛,嘿,不是做梦!……
开头毛主席讲了点啥?我一点也沒有听清。后来渐渐好了,虽然还很激动,但头脑还算清醒……”听到这里,我们几个年轻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黄浦江潮涨潮落,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却无法冲淡对那个年代的记忆——那种纯朴,那种真挚,那种温馨……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