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浦关工委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中国节日荟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尝新节)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8月04号 14点 阅读 7494 评论0 点赞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中国节日荟萃】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尝新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秦文明

    8月(农历七月),我国大体上有20个少数民族过自己的节日,其中湘、黔、桂等省区仡佬族、侗族、基诺族、景颇族、阿昌族、佤族、哈尼族、拉祜族、白族、壮族、彝族、瑶族、傈僳族、畲族、苗族等15个民族过“尝新节”。

    “尝新节”,也叫“吃新节”或“新米节”。时间在每年夏历六七月间新谷登场时择日举行。

    “尝新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进行。

    确定的日期有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也有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内容也不尽相同,有农家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叫做尝新。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给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也有在节前,主妇们到田间摘新谷,舂出喷香的白米,到节日早晨,各家主妇蒸好新米饭,煮好鲜鱼,邀年老客人,带着儿童来到田间,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五谷丰登。有民族尝新节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

    各民族节日活动有不同的特色,但目的相同,庆祝丰收,期盼来年五谷丰登。

    “吃新节”是仡佬族一项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是仡佬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主要分布在金沙县安底、茶园一带,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相传盘古王教会了仡佬族先民开荒辟草、挖田种粮使得仡佬族在首领竹王的带领下得以繁衍生息。为此,每年到吃新米饭的时候为纪念盘古王的恩情、首领竹王的功绩举行祭祖祀典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

    吃新节主要有四项流程,祈神、采新、祭祖、献新,欢庆丰收欢聚尝新。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即将成熟要收割时,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先由一寨老或鬼师带领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间地角进行采新,摘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挂放古树下,然后杀猪宰羊杀鸡,用整鸡、猪头、羊头、九串猪肉和二十四碗饭祭祀祖先和神灵。族人按辈份尊幼排列,跪拜祖先,鬼师口诵仡佬语,用竹鞭指五谷六畜教识,众人如学生状规纪跟读。

    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节间,仡佬人还要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放生野生动物及鱼类。

    侗族“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广大侗乡。各地吃新的时间和仪式不尽相同。

    节日之前,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集体到河边将竹筒、水桶及粽巴叶、干蕨菜洗净,回家以糯米、高粱和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酿制甜酒。

    侗族南北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虽不尽同,但共同体现了侗家祭祖的虔诚心理。

    北部地区,有村寨以农历六月交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节”,有的则在七月“寅”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过节之前,各家泡糯米蒸熟酿制甜酒。这天宴食以鱼为菜肴,还炖一鼎罐不放盐的包谷和瓜菜。节日那天,将所准备的米饭、菜肴、甜洒一一摆放完毕,祭供祖先,并烧香化纸祈祷祖先英灵。

    南部地区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还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各家用准备好的菜肴、未出穗禾苞、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祭祖先。吃新节那天,房屋门一律敞开,以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

    侗族吃新节,还有村寨分别在六月初和稻谷成熟后过两次吃新节。

    侗族吃新节,除了祭祖祈祷丰收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一般以斗牛、斗鸟、演侗戏等形式为多见,斗牛娱乐是侗族人最喜爱的活动。

    侗族人民十分好客,有“人不走不亲,桥不走要烂”的说法,四方八寨亲戚朋友前来作客,一来预祝当年粮食获得丰收,二来交谈生产经验,传递信息,从而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友好往来。

    吃新节还给男女青年提供谈情说爱的机会,通过吃新节,互相认识,建立感情,结成终身伴侣。

    基诺族的新米节,由来已久。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于深山的基诺族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条狗衔着一包谷种,来到基诺寨,一位老人见此狗来历不凡,便把它收养起来,并把谷种撒在山地上,这样经过年复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来越多。从此基诺人学会了种旱谷,也吃上了米饭。

    基诺族新米节没有统一的日期,各家各户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个月内,由家长选定一吉日举行。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扫卫生,备办新米饭和菜肴,待日上三竿,由家长依自家种的地块,将菜饭分成若干份,到地里去祭谷,并吃顿午饭,直到夕阳西下才赶回家。入夜,邀请亲友共进晚餐,同庆新谷登场之喜。

    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

    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敬请神佛享用。

    景颇族“尝新节”俗称“吃新谷”,是景颇族在秋收前谷物基本成熟后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祭典,通常在农历八九月间举行。

    尝新祭祀时,各部落、村社的群众齐集官家;担任取尝新谷的老年妇女身着盛装,将收来的稻米、豆类、高粱用大而圆的青叶覆盖,背到官家,先由老年妇女用锅炒,炒后由姑娘用手碓舂,并把舂好的米用姜拌好,再由巫师主持祭祀,感谢各种神祇赏赐的丰收。

    祭毕,巫师为了预防众多的鬼类抢食祭品,用青叶把新谷和菜包成小包,以便让野精灵都能分享。同时,前来参加祭祀的男女老少都每人能分到一小包新米,做饭时主要加陈米作补充。待官家或头人家举行的尝新仪式结束后,群众才正式开始尝新。

    相传古时景颇人学会种谷后,不料有一天谷魂上天去了,因而谷子长不好,人们挨饥受饿。这时狗日夜不停地吠叫,终于叫回了谷魂,谷子又长好了。因此,尝新节正餐的饭菜,必须先让狗吃饱,然后家人和客人才能用餐。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景颇尝新活动作为四旧被禁。1980年后,一些景颇族地区的家庭又恢复了尝新节。

    以家庭形式过尝新节,主人先割一些新谷,恭恭敬敬地背回家,供在“鬼房”里。祭品有鸡蛋、酒、糍把等。请巫师祈祷“家堂鬼”和其他鬼类,保佑谷子在未收到家前免遭灾害。

    阿昌族不但有尝新节,还有播种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阿昌族中有位老奶奶,每年到庄稼成熟的时候,她总会把颗粒饱满的各种谷物的良种选留下来。

    老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年三月,人们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长得很茂盛,那一年人人都丰衣足食,为了纪念奶奶恩德,便把每年的播种日的农历三月十日定为撒种节,把八月十五日获得收成的日子定为尝新节。

    每到八月十五日获得收成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打扫卫生,准备祭祀用的食物和酒,除此之外还会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一棵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把稻米、豆类、蔬菜做成香喷喷的饭菜敬献在老奶奶灵位前。

    节日当天饭后,族内男女都会穿着他们的传统服饰,聚集在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为了纪念为这位终身勤劳的宽厚老人,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还利用媳妇回娘家过撒种节的机会,交流优选出来的品种,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佤族人的“新米节”各地一年两次:每年农历七月早谷成熟时,他们过第一次新米节,佤语叫“朋奥”或“波奥”;到了八月稻谷大量成熟,过第二次新米节,佤语叫“朋挺”或“奥瓦”。

    由于海拔气候的差异,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佤族过新米节,每个部落、村寨没有统一的时间。 一般而言,各家各户视其谷物成熟的早迟,选择一天最好的日子来过新米节。

    新米节这天,主人家起得很早,去地里采一些谷穗背回家来。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新米节”,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在稻子刚成熟的时候,各家各户根据头人公布的时间和地点,先到地里采摘一把“头谷”拿回家中。一部分放在备好的谷仓或屯箩 ,另一部分舂成新米,煮一锅饭,打出7 碗,饭头上各放一块大肉,再打7 碗水酒,一同放在供台上,请天神、地神、山神、谷神、列祖列宗来享用。再点亮7 根香火,老人就位念经做奠祭仪式,接着把供过的新米饭先请老少品尝。

    佤族人认为,老人和小孩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人,这样做,是对神仙、祖先的尊重,对老人和孩子的珍爱。夜幕降临,族人们聚在一起,围著灼灼的篝火,伸出油亮的手臂,踏著木鼓强烈的鼓点,和著调子,通宵达旦地欢度新米节。若有远客,主人便请客人共度良宵。他们把最上等的水酒,最上等的鸡肉烂饭端上来让客人品尝。让你感知这个民族的豁达和忠厚。

    新米节的第二天,全寨青年出动修道搭桥,准备好驮运新谷进寨的道路。妇女们更是不闲着,修补谷仓,屯箩、蔑笆、打扫楼内外的尘土,浆泡棉毯,清洗物件;爱游泳的小孩子好似泥鳅没头没脑地往河里钻。新米节的最后一天,人们尽兴欢乐,青年男女吹著悠扬的口弦,各自寻找著喜爱的情侣。

    哈尼族过“新米节”在每年农历七月或八月选择一个属龙日举行,为期三天。主要活动是尝新、祭天、祭亲奠等。

    头天早晨,各家一早就到田间背回一丛单数连根拔起的稻子。将新谷焙干后捋成谷粒,舂成新米。用甑子蒸饭时,要先放一层旧米,加一层新米,表示年年有余,岁岁增长。

    第二天杀一只公鸡,希望生活像公鸡的羽毛一样美丽。各种蔬菜都要尝一下,特别是要吃一碗竹笋,表示当年的庄稼要象竹笋,节节向上。

    第三天早上做糯米粑粑祭天,祈求日月永照人间。

    在尝新前,要先盛一碗米饭给狗吃,相传在哈尼人还不会开田种地前,整天靠吃野菜度日,天神的女儿很善良,要求父亲给人间一点稻种,却受到父亲的反对,于是偷偷地把谷种带到人间,并教哈尼人种植稻谷的方法。这事触怒了天神,他把女儿贬为了一只狗,哈尼人民不忘姑娘的恩德,每逢新米节时,把第一碗米饭给了狗。

    新米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拉祜族音译“扎四俄扎”,在农历七八月间举行,节期一天。

    拉祜族的新米节没有统一的日子,谁家的谷物先熟,谁家就先举行吃新米的活动。这天,主人家要杀猪宰鸡,邀请乡邻、亲朋来一起品尝新米饭和丰盛的酒菜。开宴前,先点燃香蜡,盛一碗新米饭敬献天神厄莎和祖先神灵,再给狗盛一碗新米饭,之后再给牲畜和农具献新米饭。

    相传,厄莎创造了拉祜族的始祖扎迪和娜迪,按厄莎旨意,他两婚配,繁衍后代。那时人们没有谷物吃,只吃土豆度日。厄莎派狗把五谷带给了人们,并教他们栽种。为了感谢天神厄莎,拉祜人形成了过新米节的习俗。每年出新米时首先用新米饭供奉厄莎和祖先神灵。拉祜人也忘不了狗,第一碗新米饭要给狗吃。

    白族“尝新节”,白族话叫“茵果顶”,是白族的传统节日。

    尝新节前几天,穿戴一新的大妈大嫂和姑娘媳妇,头戴着麦秸草帽,身背着竹编背篓,来到稻田田头,点燃红线香,插在田埂上,然后下田采选早熟、丰盈稻穗。稻穗采选回来晒干后,就用水碓舂打,舂出新米。

    白族过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子。哪个村子或哪些人家哪一天过尝新节,要由稻穗成熟的迟早来决定。

    白族过尝新节的习俗源远流长,明代学者谢肇淛在其《滇略·风俗》中,就写下这样的文字,“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晾之,致馈于亲厚,谓之尝新。”

    过尝新节这天,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喜欢在村里的大青树下,或听人唱大本曲,或看人们打霸王鞭;男女青年喜欢到湖岸边、田坝里,在龙头三弦伴奏下对唱调子;各家各户的主妇,则在家中煮“八大碗”新米饭。

    太阳快下山时,人们端着筵席,点着香火,先到田坝里祭“田公地母”“五谷神王”,再回家祭“灶王府君”“列祖列宗”。之后,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周围,共进晚餐。

    尝新节的晚餐很具民族特色,排骨炖荷包豆、白木瓜鸡、泥鳅钻豆腐、油煎乳扇等白族风味佳肴,在很多人家的席面上都能看到。

    这些年来,哪家的责任田种得好,选用了什么新品种,有哪些增产措施,往往成了过尝新节这天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壮族“尝新节”是砚山县本地壮族长期保留并传承至今的传统习俗,又称“民契谋”(壮语)、“吃新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壮族人饱受饥饿之苦,壮族忠实的伙伴九尾狗决定到神界求取谷种。一年播种节期,九尾狗来到神界,看到满地的金灿灿的稻谷,高兴得在上面打滚,神仙大怒砍掉了它八条尾巴,九尾狗慌忙逃跑,回到人间发现身上的谷粒都在逃跑中掉光了,所幸尾巴上还剩余几颗,壮族人就靠着这几颗谷种一代代辛苦劳作,慢慢的发展稻谷生产,终于可以吃上香甜的大米。为此,每年七、8月间新谷成熟开始举行“尝新节”,纪念忠实的九尾狗给壮族带来了稻种。

    “尝新节”一般是单家独户过,家主择吉日到田间接“谷魂”、拜“谷神”、割取新穗做成新米祭祀祖先,也有请邻近亲友来一起过的。

    尝新这天,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水果供在神龛上,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好后,把狗叫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每样菜都给一点,让它先吃饱,以犒赏、感谢它的功劳。接着让牛先吃,表达壮家人对牛付出的辛劳满怀感激。随后才让受邀而来的亲友乡邻入席共尝“新米”。

    在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砚山县壮族学术研究协会自2015年就开始举办中国砚山尝新节。内容包括唱山哥、舂粑粑比赛、毕侬秀、品尝美食等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并广邀四方宾客,极大地促进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旅游业的发展。

    彝家人在“尝新节”吃饭之前,先要舀一大碗米饭喂饱家里狗,然后人们才能开始吃尝新饭,这一种习俗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相传在远古时代、洪水淹天泛滥成灾,人世间生灵涂炭、万物绝种。彝族始祖阿笃兄妹带着自家小狗和一只公鸡,在洪水淹天时躲到葫芦里漂流、历尽艰辛最后漂泊到波罗海边的柳树湾。到洪水退去、阿笃兄妹藏身葫芦挂在了柳树上,当五更鸡鸣犬吠天破晓时候,从夭边飞来了只神鹰,啄通葫芦、阿笃兄妹得以生还、从此人世得以延续。

    脱险后阿笃兄妹惊喜地发现,在狗尾巴绒毛上还粘着几粒谷子,在狗膀子下还夹着两粒扁豆,原来是洪水到来之前、狗曾经爬到五谷堆上嬉戏打闹粘上。由于狗功劳,世上五谷粮种没有因洪水淹天而绝种,人之生计得以延续。从此彝族视狗为福禄化身,救命伙伴。平日里悉心喂养、出门劳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每当、年节或重大喜庆节日,都要先喂饱狗,然后人才能用餐。

    在家里,彝族对打鸣报晓公鸡也是十分珍爱的,只要是喜庆节日或者上山狩猎,都要先看鸡卦预测吉凶方才出行。他们认为鸡知晨懂时,能先知先觉有预测未来吉凶福祸的本能。同时,对患难与共过的葫芦和柳树也情有独钟。

    彝族吃新米饭时,长者为尊,宾客至上,长者和宾客要坐在正堂中央“上八位”,先由长辈举杯把盏,后生晚辈才能端碗拿筷,否则会被视为对尊长和宾客不敬。席间彝家姑娘会趁你不备,亲昵地给你的碗中添满新米饭,示意让你吃饱喝够,但忌讳泼洒浪费。

    是夜,男女老少在皎洁的月光下,吹起葫芦笙、笛噜,弹起大三弦,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切托咕”。未婚青年男女则相约成对,吹着柳叶,唱着情歌,手牵着手在幽静的村旁竹林间幽会……

    瑶族“尝新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尝新节这天,瑶族人把成熟最早的苞谷、稻谷等摘下来做成饭食先喂给狗吃,然后全家进食。

    相传很久以前,瑶族先民在迁徙中,因遇风浪,船被打翻,粮食全部落入海中。正当人们为将来的生活发愁时,有人惊喜地从狗尾巴上找到了几粒谷种,于是把它种在地里,精心护理,秋后收获了许多粮食,瑶族人民渡过了难关。因此为记住狗的恩德,人们自然煮成米饭先给狗吃,以示酬谢。

    傈僳族的“收获节”与“新米节”紧密相连。

    傈僳族的“收获节”一般在每年新谷收获后不久举行。届时傈僳族家家户户宰羊杀鸡蒸做米酒互相馈赠。入夜篝火通明,傈僳族男女老少满怀丰收的喜悦带着水酒食品聚集在村寨广场饮酒高歌,欢度这个节日。最有趣的是“合饮杯酒”,傈僳语叫“伴多”,即两个人共捧一大碗酒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然后一同饮酒。“合饮杯酒”一般在大家酒兴正浓时相当亲密的朋友间进行。它是亲密和友谊的象征。人们一边饮酒一边跳舞,老年人怀抱琵琶或月琴边唱边跳边说远古的历史,傈僳族青年男女则围成圆圈跳起嘎舞。

    傈僳族“新米节”,又称“尝新节”是云南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稻谷成熟时举行。节日这天傈僳族人怀着丰收的喜悦心情背着背篓提着箩筐兴高采烈地到田里拔回金黄饱满的谷穗加工后做成了香喷喷的新米饭。再用肉与新米搅和在一起全家共餐。食用前要先取少量喂家狗以表示对狗的感谢相传这谷种是大灾之年由家狗保留下来的。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吃团圆饭。这顿饭必须要全家人齐全了才能开始。

    畲族一年一度的“尝新节”,也叫“食新节”,是闽东畲族秋季水稻开镰之时举行的“尝新”祭祀活动。

    按畲族传统,祭祀活动在水稻开镰后,把头一趟割下的稻谷碾成米,煮成白米饭,先舀三碗,点上茗香。放在竹制米筛里,置于晾台祭天地,而后再舀三碗。点上茗香,分别拿到左右神堂和炉灶上,供祭地方神、祖公神和灶神。祭毕,还要增加几碗好菜好酒,请亲邻一起品尝新饭。品尝时,要请本家长辈先“动筷”,以示尊敬老人,祝贺老人健康长寿。尝新米时,客人越多越好。据说“多一人尝多一人粮”。各人饭罢,还要盛一碗米饭放在桌上。称为“剩仓”。

    畲族尝新祭祀活动,涉及到稻种起源的神话传说。在这传说中,稻米原为天庭的珍珠米,畲族始祖盘瓠不忍看着子民以百草果腹,就从天庭上偷回稻谷,不料他的行为被玉帝知晓,就派天兵天将追杀。盘瓠与之力战,最后被打落潮州凤凰山的山崖,跌死在一株大树丫上,稻谷也撒了。这时有麻雀飞到树上衔走了稻谷,但麻雀不小心将稻谷掉在岩缝里。又有水蛭爬进岩缝,用身上的黏液粘住稻种,最终将稻种带给了人间。

    就这样,畲族人获得了稻种,秋季稻谷变黄开镰之时,人们想起“这稻种是先王盘瓠舍命换来的,新米应该让他先品尝!”从此畲族就有了尝新节习俗,在收获稻谷后会将第一碗米饭献祭给先祖盘瓠品尝,而麻雀和水蛭因为有功于人类也得到了一些特殊的优待。

    畲族的尝新节及其传说,揭示了畲族是最古老的稻作民族之一。从河姆渡及淮河流域等文化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中国作为水稻的原产地至少具有八千年的稻作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稻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文化的最初创造者与很可能是畲族族源的东夷民族有着极大的关系。

    “吃新节”是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重要的传统节日,苗族称为“努莫”或“努嘎西”。农历六月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卯日过“吃新节,叫“吃卯”;农历七月、八月的“丑”“亥”日过“吃新节”,叫“努嘎西”。“努莫”以孕穗的秧苞为祭品,“努嘎西”以新产香糯为祭品。

    “吃新节”一般要过三天。

    第一天,被邀请的客人们穿上盛装,挑肩糯米饭、肉、鱼、鸡、鸭等礼品,赶着斗牛来到主人村寨过节,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祖先,主客饮酒庆贺。

    第二天,开展斗牛、赛马、跳芦笙、斗雀等活动。夜幕降临,屋内已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还荡漾着青春的笑语和优美的芦笙舞曲,浓装盛裹的姑娘们,随着芦笙的旋律在翩翩起舞;便装淡抹的妹仔后生,双双对对,三五成群,或在门边娓娓对唱,或在树林边飞歌斗趣,把苗家吃新的月夜变成歌舞的海洋。

    第三天,太阳偏西的时候,酒意微醉的老年客人已经返家,而青年们还在芦笙场上欢跳,或在游方场上尽情对歌。天黑了,客人才恋恋不舍地向主人告别,主人也依依难离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到山坳草坪分手时,主人还一再用歌声挽留,客人们又引歌回敬……

    “吃新节”规模较大的有雷山望丰乡的乌香、西江、响楼、郎德、凯里挂丁、开怀、凯堂、旁海、台江台拱、排羊等处,人数均达上万人。

    一般苗寨只过一次“吃新节”,而雷山千户苗寨西江每年过两次吃新节,第一次“开秧门”满五十天后,稻谷抽穗,逢卯就过;第二次是在又过五十天后,谷穗快成熟时,也是逢卯日过,但这次较简单些。

    台江县番召一带吃新节是在农历七月第一个“丑”日。节日这天,男妇老少带着节日酒菜,来到斗牛场、芦笙坪上参加活动,举行野餐,出嫁的女儿也要携女婿背孩子回来与亲人团聚。斗牛结束后,芦笙坪四周的山坡上、大路旁,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带来的米酒、鱼肉和糯米饭,有过往客人,不论认识与否,野餐的人们十分亲热地敬上一碗米酒,抓一团糯米饭或粽粑塞在客人手中,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秉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吃新节”是苗族重要的“娱神”节日,同时也是男女青年公开社交的大好时机。

 

(编辑:月浦镇关工委 金齐璐)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5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