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浩气长存映疁城
浩气长存映疁城
文/陶继明
我的家乡嘉定,古称“疁城”,这是一片古老而不屈的土地。作为长江下游的重镇,嘉定东滨大海,南据吴淞江,北枕刘家河,三面受敌。由于它扼守松江,是浙江、福建往来南京的要冲,水路通达入海口,平而无险,易攻难守,因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曾多次从海上过来,骚扰嘉定,嘉定军民同仇敌忾,坚守嘉定城,使倭寇始终未能得手,还产生了“石童子”这样的无名少年英雄。明清易代之际,乡贤侯峒曾、黄淳耀领导气壮山河的抗清斗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嘉定人民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骨头最硬的城市”(中医司令吕炳奎语)。
当历史进入近代,尤其是那两场永载史册的民族革命战争:“一二八”淞沪抗战与“八一三”淞沪会战,嘉定则又成为主战场。英勇的中国军队,以简陋的武器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惊天地,泣鬼神,写下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1932年1月2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7万多名日军妄图以嘉定为突破口,打开入侵华夏大地的通道。然而,他们遇到的是一群怀着高度的爱国热忱、视死如归的中华儿女。3万余名十九路军的官兵,在蒋光鼎、蔡廷锴将军的带领下,面对凶悍的日军,毫无畏惧。嘉定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了战场。战士们如钢铁长城般坚守,时值隆冬,他们中有不少却仍穿着单衣、短裤、他们的身躯虽不高大,却如巍峨的山峰,阻挡着侵略者的铁蹄。炮火轰鸣,硝烟弥漫,那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自由与奴役的抗争。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冲锋陷阵,用热血浇灌着嘉定的土地,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那些年轻的脸庞,被战火熏染,却依然坚定;那些稚嫩的双手,紧握着钢枪,射出仇恨的子弹。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
嘉定人民同仇敌忾,户出一人,自备工具伙食,为部队拓宽道路,以极快的速度铺筑南翔到绿杨桥的公路,供炮队通行。他们又协助部队掘壕挖堑,构筑工事。爱国人士筹款红十字会伤兵医院,收治前方伤病员。进步文化人组织“嘉定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编印快报,传递前方讯息。2月29日子夜,县长奉蒋光鼐的万急饬令,率县警察大队奔赴浏河配合我军作战。
由于兵力和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在血战一个多月后,同年3月3日,嘉定县城被日军占领,“日军入侵嘉定后,奸淫烧杀,罪恶滔天。史称“三三沦陷”。
1937年8月13日,22万日军再次席卷上海,史称“八一三”淞沪会战。嘉定再次沦为主战场。这一次,战火更加炽烈,敌人更加疯狂。而我方,除了中央军外,湖南、湖北、四川、山东、河南、安徽、广西、广东、福建、贵州,以及西北、东北等自全国各地的援军纷纷驰援上海。这场关乎民族命运与前途的空前战争,打了整整三个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抗日将士们并肩作战。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代际差异,战斗最激烈的罗店至华亭之间,称为“血肉磨坊”,而每天我方几乎要消耗一个师的兵力。
在艰苦卓绝的日子里,嘉定的天空被战火映得通红,大地在枪炮声中颤抖。但嘉定人民的意志,如同钢铁般坚硬,他们在废墟中顽强地抗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无数英雄在这片土地上倒下,却又有无数热血青年接过他们手中的旗帜,继续奋勇前行。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嘉定人民同仇敌忾,各界爱国人士组织抗日后援会支持前线。他们为抗日队伍带路送信,侦察敌情、筑路、修工事,勇敢地活跃于枪林弹雨中。嘉定报人出版的周刊《抗战的嘉定》,激发了嘉定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农民们将猪肉蔬菜挑担至戬浜、徐行等驻军,犒劳抗日队伍。嘉定街巷间,弥漫着战斗的气息。百姓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战士们送水送饭、运送弹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妇女们为战士们缝补衣衫,孩子们为战士们传递情报。每一个人都深知,这场战争,关乎着国家的存亡,关乎着民族的未来。
两次淞沪抗战,无数抗日健儿血洒疁城大地,他们的英灵长眠在这块不屈的土地上,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嘉定军民只能将他们草草埋葬,战场附近出现了一座座无名英烈的集体坟墓,嘉定人将其称为“无名英雄墓”。
如今,硝烟散尽,岁月的车轮已悄然驶过,嘉定的街头巷尾,繁华依旧。然而,那两场抗战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每一处曾经的战场,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伟大的历史。
(本文刊于由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的《又一春》杂志2025年第4期)
编发:姚鸣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