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29号 16点 阅读 3149 评论0 点赞3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出满洲里20多公里,我们走进了铁木真大汗行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传奇之地。
铁木真大汗行营是呼伦贝尔境内最大的蒙古部落,位于东湖区达永山东侧,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周边是丰美的天然牧场,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在这里游牧,繁衍生息。
踏入铁木真大汗往昔栖居的部落,仿佛穿越时空,与八百载前的风云际会撞个满怀。这位“马背上的王者”成吉思汗,以铁血与智慧统一草原各部,其壮举被族人奉为神明般的存在,至今仍在牧歌与传说中熠熠生辉。
成吉思汗(铁木真)一生打了60余次胜仗,是中外历史学者公认的战神。但他在崛起之时打过唯一的一次败仗,即“十三翼之战”。12世纪末,在铁木真的领导下,他所在蒙古乞颜部迅速发展壮大,引起另一个部落首领札木合的不满。1190年,札木合藉口他的部落人在劫掠铁木真马群被射杀,联合其他十三部共三万人进攻铁木真。铁木真将自己的人马分成13翼(营)迎战,但失利了。
十三翼之战后,铁木真回到这里,重整旗鼓,他的军队在这里建营扎寨,休养生息,厉兵秣马。从而东山再起,终成霸业。
这里保留着当年蒙古大军的营帐,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金戈铁马的气势。行营内还保留着当年从中原招募、携掠而来的队伍的后代,他们在重建的铁木真大汗行营中,再现了当年的壮观景象。这里不仅是铁木真的福地,也是蒙古国名扬天下的地方。
“大汗行营”就是模仿当年成吉思汗休养生息的行营格局而建,由一个主营及80个小营组成,主营设在一辆威震天下的勒勒战车上,直径16米,高5米,实用面积200平方米。
正对厅门处有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塑像,旁边是一张完整的牛皮,上面刻有史学家翻译的“成吉思汗远征图”,详尽记载了这位民族英雄当年雄霸欧亚大陆的史实。
令人震撼的是这里依然流传的古老丧葬习俗。部落的人老去离世后,族人会为其净身,涂抹象征滋养的马油与牛油,再用白布裹体,交由一匹老马驮行。当马匹在广袤草原上自由驰骋,遗体掉落之处,便是命运注定的安息之所。十数日后,待肉体回归自然、仅余白骨,家人才会循着老马的踪迹将其埋葬,不立碑、不祭祀——他们坚信,生命本就来自天地,最终也应毫无保留地归还草原。所以,草原上看不到坟墓和墓碑。
据说这里还有一个著名的弘吉剌部落,以盛产美女而闻名。成吉思汗的母亲、妻子、情人都来自这个部落。在蒙元时期,弘吉剌部共走出18位皇后呢,可惜我们没有这个行程,无缘见到这个“美女部落”。
站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信仰的土地上,铁木真的豪情与牧民对自然的敬畏交织,诉说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穿行其间,似乎可闻当年的狼烟四起和战马嘶鸣,处处都有元蒙英雄策马扬鞭,弯弓射雕的历史背影。
正如铁木真大帐行营的那位讲解员所言:对一个逝去700多年的帝王,人民仍念念在兹,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使我由衷地钦佩蒙族人仗义重情,知根本,懂感恩和信念执着的情怀。
草原渐渐远去,穿越森林和冻土带,就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河市,它是中国最冷的城市 ,年平均气温-53℃ , 极端低温 -58℃ , 年封冻期210 天以上 ,有“ 中国冷极”之称。
前往根河的路上,白桦林悄然现身。洁白的树干在斑驳的光线中更显挺拔。树干上的疤痕历历在目,包裹着坚韧的筋骨,也镌刻着岁月的故事,无数银白的枝条伸向苍穹,它们以挺直的身姿,无言地对抗着时光的无情。
于是,朴树的那首《白桦林》,忧郁的歌声伴着忧伤的手风琴,一路都在脑子里回荡,当音乐和现实产生关联,确实可以直击心灵。
我们来到了根河市西郊的敖鲁古雅, 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鄂温克部族,中国闻名的驯鹿之乡。
鄂温克族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游猎民族之一,被称为“住在山林中的人 ”。他们信奉萨满教,以狩猎、驯鹿为生,与森林、河流、动物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16世纪中叶,他们从西伯利亚的勒拿河一带,历时百余年才迁徙到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河流域。17世纪中叶,他们逐渐迁徙至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因为驯养和使用驯鹿,被称为 “使鹿部落”和“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中国境内完整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之一。
2003年,因生态环境恶化(森林砍伐、苔藓减少)和猎民生活水平停滞,以及 “限枪政策” 的推广,政府决定实施生态移民。在此建立了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这个景区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现有人口1536人,由鄂温克、俄罗斯、达斡尔、蒙、满、回、朝、汉等8个民族组成,其中,鄂温克人213人,饲养着中国仅有的1300余头驯鹿。现在,景区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
高悬驯鹿头像的部落大门,满满的鄂温克所独有的民族风情。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这行大字,被骄傲地铭刻在一棵大木桩上。
好喜欢这样迷人的宣传海报。
我最早知道鄂温克使鹿部落,就是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看这块木牌的文字,基本上就能看出那本小说的大体脉络。
桦树皮搭建的"撮罗子"。
这是鄂温克族人居住的圆锥形白色木屋,它是将三根杉木主柱以叉相交的方式斜立,形成圆锥形的框架基础。然后在立柱的间隔上搭建辅助柱,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房屋顶部用样皮围子或扦皮围子覆盖,外墙用白桦树皮覆盖。这种圆锥形的房屋不仅提供了居住空间,也体现了鄂温克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森林小屋墙上挂的小动物好可爱。
林间随处可见不怕人的精灵小兔子。
阳光穿过针叶林上婆娑的枝桠,把斑驳陆离的树影,斜斜地投射在青翠的林间草地上,感觉如入仙境。有句词语叫“林深见鹿”,有驯鹿活动的森林,感觉充满了神性。
迟子建在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里说:“驯鹿逐苔藓而居”,说的正是驯鹿最爱吃苔藓。鹿儿们温驯地低头咀嚼苔藓,眼神沉静如水。或许在它们眼中,我们人类才是这林间的匆匆过客。
提着一篮子满满的驯鹿苔藓迎上去的游客,很快就被鹿儿们围住了,有这一篮子苔藓,这些“吃货”会乖乖的跟着走。
数千年与人类和谐相处的驯鹿,生性温顺,真的一点也不怕人。
你看,它轻轻滴靠着我,呼出的气息柔柔的,那美丽的鹿角暖暖的,软软的,触动了心中那个最柔软的地方。
有驯鹿为伴,拍个照也是满满的北极画风。
不知不觉和驯鹿玩了两个多小时,导游再三催逐,我们才依依不舍的与神秘的驯鹿告别,意犹未尽哦!
这里还有一个偌大的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文化博物馆,可是我们没有参观的行程,从而失去了深入了解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从古至今的历史的良机,不能不说深感遗憾了。
这次敖鲁古雅的寻鹿之旅,看到了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里所描写的一切,让我从书本走进了现实。我们还亲自站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与鹿儿亲密接触,确实感觉不虚此行。
我想,以后每当想起大兴安岭,想起北极圈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有驯鹿,会有鄂温克使鹿部落,会有在夜晚的森林中跳舞的萨满和响彻山林的鹿铃声。
好吧,下一站,我们将穿越大兴安岭林海,到我国最北的北极村找北去!
谢谢太良老师的信纸
信纸作者:太良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