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24号 07点 阅读 10761 评论5 点赞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缓解家庭育儿教育焦虑的建议与方法 ——家庭教育公开课二 学习感言 赵妙娟 2025年7月18日17:00,教育部关工委主办的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二期如期播出,主题为“缓解家庭育儿教育焦虑的建议与方法”,由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二级教授吴重涵,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教授主讲。闵行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及时通过多渠道转发,组织“五老”家庭教育工作室、学校关工委等落实,引发家长和教师广泛关注并学习。我利用周五晚上和双休日,边收听收看边整理摘录了来自闵行区中小幼50位教师和家长(娄钧尧、张润、陈子宁、杨亦峥、夏妙涵、程薪洁、杨悠悠、解梓峪、高忻宸、赵以桐、徐静远、张智翔、顾思诚、曾雨荞、赵钟栩、邓羽芯、王沐宸、何文曦、朱昱晨、陆婉清、胡苡泽、顾珊珊、朱诺炎、赵佑怡、赵佳漪、刘蔚、窦金晶、姚歆怡、姜澄巍、庄晨馨、张雯莉、张曦芸、侯传彤、吴颖华、严林娣、洪玲玲、侯能玲、张燕、张天辰、程薪洁、张林凤、宋丽、毕晓红、孙翌诚、朱奕瑾、詹梓玥、胡若童、张奕柠、甘宗华、陈佑珈)的学习感言,现与大家分享,愿能提供启示。
一、专家精要观点 1. 家庭教育焦虑的定义 家庭教育焦虑是家长在育儿中持续的紧张状态,表现为对孩子教育过程和结果过度担忧,对“失控”高度敏感(如忧虑“上不了好学校”“考试失利”等),并试图提前干预以避免负面结果。这种焦虑源于亲子关系,围绕孩子未来展开,逐渐影响家庭氛围、亲子互动、父母职场及人际关系,甚至可能演变为社会性焦虑。
2. 教育焦虑的分类及辨别 教育焦虑分为建设性焦虑和破坏性焦虑。 建设性焦虑:适度且必要,能成为前进的动力; 破坏性焦虑:过度且需警惕,会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和家庭和谐。 有破坏性焦虑的家长,行为上会过度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情绪上会将孩子成绩与自身价值绑定,孩子表现不佳时易自责、焦虑,甚至损害自身健康、影响家庭关系。
3. 缓解与利用教育焦虑的方法 教育焦虑是时代产物,无法根除,但可缓解和合理利用,关键是找到平衡。 父母需保持自信,理解孩子成长规律,营造有爱的家庭环境,让焦虑回归正常; 传递积极生活态度,避免将焦虑传导给孩子;重构“童年生活”,通过自由玩耍、易子而教等模式稀释焦虑。 其中,“园丁模式”值得借鉴:家长应像园丁一样,发现孩子天性,提供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让孩子自由成长为独特的模样,而非按固定“图纸”雕刻。
4. 家校社协同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家校社协同能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家长需重构孩子“童年生活”,减少焦虑传播; 学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由玩耍;社会需规划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打造无强目的的玩耍场景,培养全民文化审辩思维,降低整体焦虑。
二、部分教师与家长学习感悟 5. 正视焦虑:区分类型,合理引导 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焦虑并非全是坏事,建设性焦虑可成为动力,破坏性焦虑则需警惕。家长和教师要学会辨别;过度担忧孩子说话能力、社交表现,甚至提前规划小学课程,属于对“失控”的破坏性焦虑;适度关注学习习惯、品德培养,属于建设性焦虑,能推动陪伴孩子成长。 应对孩子的焦虑,可通过放松训练、鼓励运动释放压力;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调整负面思维;耐心倾听并给予支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6. 缓解焦虑:家长需自我觉醒与调整 焦虑根源多为家长自身成长停滞、对孩子期待过高。家长应放下“完美孩子”的执念,关注自身成长——父母精神的丰盈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完美模板,而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独特火焰。要信任孩子的成长节奏,允许试错、探索,甚至“无所事事”也是成长的养分。家长需“活力自己”,以稳定心态为孩子撑起宁静空间,避免传导焦虑。 可采用“留白式教育”:每周留出让孩子完全自主的时间,允许发呆、涂鸦等,留白不是放任,而是为成长预留空间。
7. 践行“园丁模式”育儿 “园丁模式”强调:家长应发现孩子天性提供支持,让其自由成长。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需关注孩子的独特信号,比如爱问“为什么”是好奇心萌芽,不肯午睡可能是精力旺盛,尊重这些信号才能让天性充分发展。
8. 协同发力:家校社共筑成长沃土 教育需家校社协同,为孩子打造自由积极的环境。 家庭:以无条件的爱给孩子安全感,重构“童年生活”,多开展自由游戏,减少焦虑传播; 学校: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由玩耍,打破单一评价标准,引导家长理性参与教育; 社会:提供实践平台,让孩子在真实生活中理解责任、合作与自我价值。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慢艺术。缓解焦虑需要家校社共同努力,为孩子搭建自由生长的沃土,让他们在留白中听见成长的声音,在陪伴中长成应有的模样。
|
信纸作者:薇拉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