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25号 05点 阅读 4177 评论6 点赞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泰宁采风
(一)
何秋生
泰宁就是以丹霞地貌作底色,借仙人之手铺成的一幅山水画;就是一个让梦浪漫飞翔与自由生长的地方。——题记
起因
乙巳春天的一段时间,被雨水裹住了脚步。不像倒春寒,倒像是把春天放进冬天冷藏了。
泰宁作为福建省的一个旅游大县,很自信,就选在这么一个冷春,把上海的一干知名作家约来了。
不过,当沪上作家们一脚踏进这片土地后,就在无数游人的惊艳眼神里与啧啧的称慕声中,找到了泰宁人为什么自信的理由。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给他们的美,在春天,在四季,在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韵里,在万年的血色丹霞地貌里。
我的老家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清一色的徽派建筑。泰宁的土地上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便是与我家乡一样的徽派建筑风格,且满桌的豆腐宴、全鱼宴、腊味宴、菌菇汤等等色香味形俱全的佳肴美食竟也与我家乡异曲同工,甚至做工更加精美,让我忽然闻到了当年母亲的厨艺。远望山有异,静观景相同,我有了一种身在故土的亲切感。加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还是青涩年轻战士的时候,就在八闽大地从军站岗近八年,再次踏上第二故乡的土地,那种深深的怀旧感欲罢不能……
稍有遗憾的是,此次“沪明情•泰宁缘”知名作家看泰宁采风创作活动,刨去来回路程,在泰宁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足4天。4天的时间里,亦如急行军一般,跋山涉水看了十几个推荐观光点。真的是“走马观花”,不是拼眼力与记忆力,而是完全拼体力。
我想,就这样一个文化厚重的古城古县,每一处每个点都能写一部书。但这种浮光掠影式的赶法,太过抽象。就像一百零八道罗汉席,好吃的东西太多,只能挑最喜爱的几样小菜浅尝辄止。否则,暴饮暴食无法消化。作为一名外地作家初到泰宁,4天时间最好就让我在古街上走走,或坐下来听听书,看看戏,品品茶。
你可以按天算,也可以按小时按分钟算,肯定都能发现可观可写的好东西。于是,“景海拾贝”,我把“跑马观花”途中对泰宁这片土地留下的几处景点观感,囫囵吞枣一般写在纸上……
雨夜游古城
一辆客车从三明火车站把我们上海作家采风团一行接上开往泰宁。雨后的远山近水雾气蒸腾,亦如仙女身上披的一层薄薄的轻纱,忽隐忽现。一片片翠竹掩映下的小村落,白墙青瓦间,留给客车上一车文人无限的遐想。
就在我们的客车徐徐开进泰宁文艺创作基地的时候, 雨,选择最适宜的时机落了下来。这叫“喜雨洗尘”。泰宁,这片有文化的土地,用最高礼仪来迎接客人。
“接风宴”没有酒。但上来的菜,每一道都有品名,都有故事。确实品种繁多色鲜味美,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晚饭”,应该说是接待方不失时机地宣传当地丰富的“饮食文化”。
晚饭后,采风活动正式开始。我们举着雨伞,在细雨朦胧中,踩在“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石砌古道上。橘红色的灯笼,靠古街右沿整整齐齐吊挂成一排,不急不慢地向游人讲述着这座千年古城的过往。
夜间,雨中,游古城。我想活动接待方或许有更深层次的思想考量吧。同样一条古街古巷,夜间会不会比白天看上去更加深邃厚重幽长。或许是每一个王朝都是从黑暗中走向光明的吧!否则,宋哲宗为什么要取孔子阙里府号“泰宁”二字赐给他们作县名呢,寓意不就是象征国泰民安,幸福安宁吗?
这个古城每一处可看的东西都不少,红苹艺术馆、非遗馆、尚书第、九举巷,“傩戏”、梅林戏、上青古乐等等。或者你就在梅林戏的剧场(戏楼),一席两座,优雅地吃着小点,品着泰宁自产的“泰宁岩茶”,看着戏台上一对鸳鸯情侣眉目传情,岂不悠然自得。
是啊,就像“上青古乐”与“梅林戏”的戏台两边台柱上分别写的两幅对子:
“有声画谱描人物,
无字文章写古今”;
“古今人何处不相见,
天下事当作如是观”。
当然一个地处福建西北部,居闽赣两省三地交界,仅有十几万人口的袖珍县,历史上却出过兵部、吏部尚书这样的一二品的官员和“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类似的骄人历史不能不让他们的后人至今津津乐道。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民族是无希望可言的。“岩穴苦读”“家风家训”的传承,作为泰宁人的千年传家之宝,可见这个地区的文化传承是渗透到骨髓里的。
山水亦如此。有山的地方很多,有水更是正常,无水即无生命之源。但山水相连,水山一色,相依相偎的好地方,就难能可贵了。泰宁就属于这种。
“祖先之福不可不享享之必报”。无论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泰宁人的脸上都洋溢出一种自豪感。他们深知自己端的饭碗里有多少鱼肉是祖先给他们留下的。同时,他们也没忘如何珍惜好保护好这片“仙域”,让千年后的子孙们,依旧有饭吃或有更丰足的生活。
……
让人生梦的上清溪
山水逢甘露,心静遇桃源。昨日春雨洗浴,今晨的山村在轻纱漫帐中醒来。
我们居住的泰宁文创基地,在一片芳草青青的山坡上,幽静得就听山花开放百草漫长。窗外不远处一只鹧鸪鸟代替了晨钟,“布谷”“布谷”地一声声穿越晨雾穿越山谷,让满坡的一树树紫玉兰、野鸭椿与海棠花、李子花及遍地的二月兰,找到了和乐伴唱。
我照例六点起床,洗漱完毕后步出大门,回眸一望,大门两侧一副红纸黑字对联,字与联皆见功力——
“丹山碧水添奇胜,
慢养闲居乐泰宁”。
环顾眼前的山林竹海,做了个深呼吸,哦,空气是甜的。我转身来到花木丰沛的一侧,打开手机备用的“太极八段锦”配乐,正拉开架势开始晨练,却被正前方一彩绘建筑物上,用毛笔行书写的一段文字所吸引:“上清溪,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
没有书写者落款,亦未注明此话出处。我懵懵懂懂,一时难解其意。猜想大约是那位名士游完上清溪后的一段感慨吧。好在下午就游上清溪,到实地观实景定能找到答案。
全长50多公里的上清溪,亦如一条灵动的玉带飘浮在泰宁县城的东北部。
乘竹筏顺溪流而下,就见两岸纯原生纯野性的丹霞地貌,千姿百态,千回百转,或窈窕或彪悍,用尽各种姿势撞入你的眼帘直扑你的怀中。峡谷移步换景,巨型壁画般的落霞壁呈现十二生肖的图案,妙不可言。下船时,我在惊讶上清溪的每一处景观之下,突然想起了早上晨练时看到彩绘建筑物上的那段话:“转一景如闭一户……”从导游起步有着很宽知识面的县委宣传部长刘娟回答我说:“这是明朝厦门名士池显方游完上清溪后,留下的名句。”听到答案,我有一种释怀感。
船头掌舵的那位艄公,两手紧握撑杆,全神贯注,一板一眼地掌控着竹筏的方向与速度。当我见到两面的石崖壁上被艄公的撑杆撑出的一个个小洞穴而感叹他们的不易时,这位艄公兄弟说了沿途以来的第一句话:“都是我们这些人吃饱了饭——撑的。”
一句俏皮话笑倒一船人。
船尾的那位艄公好像兼着导游样子,每到一处景观都来一段解说。看到前方那个脚印了吗?那个就叫“一步登天”。“一步登天”的下方是不是有一只猫头鹰炯炯有神地看着我们?再往下看,是不是有一支巨臂在托举一块巨石,那个叫“盘古开天地”。
一路上就那些光怪陆离的丹霞巨石,这位艄公如数家珍,给我们说了许多名字——“鹰嘴崖”“鲤鱼跳龙门”“金钟长鸣”“五老看仙”“阳光三叠”……太多,很难一一记住。
“唉!石崖上挂着的一丛一丛像姑娘头上挑染过的辫子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有我同船文友好奇地问艄公。哦!那个叫“龙须草”,现在看上去像仙风道骨的老者胡须,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他们会绿油油如闺中少女的一头披肩发……
竹筏继续前行,或过险滩,或避岩石,两位艄公尽尽心心地撑着竿讲着崖壁传奇。这时三条竹筏一同来到一处水域较宽的河段。“何老师,转身过来看这边。”我闻着银铃般的声音转过身去,就见宣传部长刘娟举起手机,为我抓拍到了一张坐在竹筏上且融于山水间十分灵动的挥手照片。也就在那一刹,我看到了刘部长身后那块红色巨崖的中间,有一匹类似向山顶跃动的“狼”。这块石崖太传神了,我知道福建有个“七匹狼”的老品牌,这或许就是闽人的“狼图腾”吧!
……
上清溪的美丽传说有许多。其实,即便没有这些玄奇的神话和崖印,就像一位未出阁的清纯少女,上清溪一样芳华尽显。这时,我想起了李白的几句诗:
“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登台坐水阁,罗衣舞春风。”
虽不是李白专为上清溪而写,但与上清溪很贴合。离岸后,我一步三回头,看着那一弯绿悠悠的溪水欢唱雀跃,亦如一条绿色的血管流进了我的身体;望着那一座座丹崖,像我初识的恋人向我依依挥手作别。我的脑海中忽地蹦出一个词:“今夜有梦”。
于是我就想,上清溪就是先祖创作的一幅雄奇且丰富多彩的山水长卷,有意把题跋与点睛的活交给后人,抑或是让后人展开更长更远的想象翅膀……
未完待续
注:本文发表于2025年7月19日《上海纪实》。
信纸作者:相约爱晚亭
汉唐古镇泰宁行,两宋名城好风景。芳华尽显文脉精, 八闽大地寄深情。秋生老师的佳作《泰宁采风》(一)彰显了上海知名作家采风团队雄厚的实力,作品字里行间均折射出非凡的功底。江山如画,移步易景,都是作家取之不竭的源泉。让我们跟着秋生老师一睹泰宁的风采吧!为秋生老师佳作点赞!向秋生老师致敬!
今夜有梦 任你想象 很多人都挺自信、自豪,且理由充足;或因自身的家境、容貌,出彩、领跑;或因家乡的景色、物产,文化、民俗;泰宁人似乎还可多一些自信,由丹霞地貌作底色,如同仙人绘就山水画,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风、观光。 福建、泰宁,听这地名就可知寓意深远,身世不凡;说是旅游大县,其实只有十几万人口,如此袖珍却无损千年古韵、万年彩妆;可与婺源媲美,引来上海知名作家;“跑马观花”、“景海拾贝”,就已如“有声画谱”、“无字文章”;泰宁人脸上洋溢自豪,珍惜和感恩祖先的创造,懂得保护“仙域”,惠泽后代。 有山有水,山景朦胧,溪水长流;小洞穴让人惊叹,全靠众艄公“吃饱了饭——撑的”;今夜有梦、今夜无眠,任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为秋声老师的佳作《泰宁采风(一)》点赞!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