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17号 13点 阅读 12817 评论2 点赞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如何看待退休收入
徐宪民
2025年7月17日
一
生活在上海的退休老人每年都增加退休金,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令人高兴。
为什么要给退休金?因为老人已经离开劳动岗位,不能获取劳动报酬。社会必须对人民负责,要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责任。
从历史的角度看,绝大多数人都曾经为社会奉献几十年,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那时候劳动者收入低,奉献大,为共和国积累了第一桶金,步入老年应该获得社会合理回报。
从本质上看,我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理所当然,问心无愧。
由于劳动奉献有差别,有的劳动40多年,有的劳动十几年,退休金应该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有适当差别,合情合理。
当然也有不合理的,机关普遍高于企业,有争议,另当别论。
二
中国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必然拉开差距,只要依法竞争,必然出现一批富豪。
与此同时,必然有一批弱势群体在竞争中落伍,在14亿人民消除贫困后仍然会有一批低收入者,但只要自己尽力而为,任何人都应该获得最低生活保障。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
一批高收入群体享受富裕豪华生活,社会应该允许。时代不同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早已过去,既然搞市场经济,既然允许自由竞争,只要不损害人民利益,只要合法收入,我们可以接受,也应该接受。
一批人缺乏劳动能力,或者在竞争中落伍,社会应该予以救助。共产党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访贫问苦,关注弱势群体,要给最低收入者提供切实保障。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只要各尽所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广大劳动者应该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并不是人人都成为富豪,而是要让大多数人收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努力,逐步赶上发达国家。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两头小,中间大,允许少数人富,也允许少数人收入水平由于种种原因相对较低,让大多数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逐步富裕起来,实现社会生产、消费合理循环。
依法治国,既不能让危害社会的人(包括贪官)成为富豪,又允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享受远高于普通人的豪华生活。
三
我们退休劳动者,一方面,收入水平应该低于正在辛勤劳动的大多数人,因为已经脱离社会劳动,退休金适当低一点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因为我们曾经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理所当然享受社会回报。
对大多数退休老人来说,不要羡慕极少数富豪的奢侈生活。我们艰苦奋斗了一辈子,晚年能够在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享受和谐、安定、幸福的生活,退休金有保障,衣、食、住、行都能基本满足,而且每年还能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提高退休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应该知足。
当然,还会有极少数弱者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社会应该予以救助。尤其是高龄老人,身体不可避免走向衰老,如果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应当特别关心,要为丧失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提供必要帮助,这远比增加退休金重要。
社区要建立救助网,利用信息化纳入关注范围,必要时社会应及时提供可靠的上门服务,让老者无忧。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这是现代文明社会应该实现的基本目标。
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做健康老人。健康老人第一要心理健康,退休金有可靠保障是物质基础,良好的心态是精神追求;第二要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不是没有疾病,而是要有生活自理能力。
奋斗了几十年,步入晚年不是“养老”,更不是混日子,而是要乐观“享老”。不攀比,有自信,活一天享受一天,活一天快乐一天。
我们有幸生活在当代中国,有幸享受我们前辈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养老金是物质基础,享受人生是精神动力。
为养老金点赞,为幸福人生点赞!
文小言点评
深度剖析徐宪民《如何看待退休收入》文章观点
徐宪民的《如何看待退休收入》一文,围绕退休收入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其观点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涵盖了社会制度、市场经济、个人价值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对其核心观点进行深度剖析。
一、退休金发放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一)保障基本生活的责任体现
文章开篇指出生活在上海的退休老人每年增加退休金,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从本质上看,老人离开劳动岗位后无法获取劳动报酬,社会有责任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责。这一观点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了社会对个体生存权的尊重和保障。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应得到满足,退休金作为保障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其发放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确保了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依然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避免了因年老体弱而陷入生活困境。
(二)劳动奉献的合理回报
从历史角度分析,绝大多数人都曾为社会奉献几十年,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共和国建设初期,劳动者收入低但奉献大,为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积累了第一桶金。步入老年后,他们理应获得社会的合理回报。这种回报并非是简单的施舍,而是劳动者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享受。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老年人在年轻时为社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年老时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是理所当然、问心无愧的。这一观点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了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社会对劳动者贡献的认可和尊重。
二、退休金分配原则的探讨
(一)按劳分配原则的合理性
文章提出由于劳动奉献有差别,退休金应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有适当差别,这是合情合理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公平理念。在劳动者的工作生涯中,不同的人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贡献各不相同。有的人劳动40多年,为社会做出了长期稳定的贡献;而有的人可能只劳动了十几年。因此,在退休金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是对劳动者不同贡献的合理认可,能够激励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积极劳动、努力奉献,同时也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二)机关与企业退休金差异的争议
文章也指出了机关普遍高于企业退休金这一不合理现象。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历史政策、行业特点、福利待遇体系等。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机关和企业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如果退休金差距过大,可能会引发社会不公平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争议的提出,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也提醒我们在制定和执行退休金政策时,要更加注重公平合理,避免出现因身份、职业等因素导致的过大差距。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特点
(一)允许高收入群体存在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特点,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只要依法竞争,出现一批富豪是合理的。时代不同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早已成为过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允许自由竞争,只要不损害人民利益且收入合法,社会应该接受高收入群体的存在。这一观点体现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鼓励人们在市场中积极创新、努力拼搏,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同时,也明确了合法收入的界限,强调了财富获取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避免了因追求财富而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
在市场经济中,必然有一批弱势群体在竞争中落伍,即使14亿人民消除了贫困,仍然会有一批低收入者。但只要自己尽力而为,任何人都应该获得最低生活保障,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共产党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要关注弱势群体,给他们提供切实保障。这一观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保障。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支持,避免了因市场竞争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
对于大多数劳动者来说,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只要各尽所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广大劳动者应该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共同富裕并不是人人都成为富豪,而是要让大多数人收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努力,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两头小,中间大,允许少数人富,也允许少数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让大多数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逐步富裕起来,实现社会生产、消费合理循环。这一观点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强调了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合理的分配制度来实现。同时,也指出了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性,他们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退休劳动者对收入的正确认知
(一)合理定位退休收入
文章认为退休劳动者收入水平应该低于正在辛勤劳动的大多数人,因为已经脱离社会劳动,退休金适当低一点是合理的。同时,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因为曾经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理所当然享受社会回报。这一观点引导退休劳动者正确看待自己的收入,既不过分追求高收入,又能认识到自己应享有的权益。它强调了退休劳动者要适应身份的转变,从工作状态过渡到退休生活,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收入的相对变化,同时也要积极融入社会发展,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
(二)倡导乐观享老心态
对于大多数退休老人来说,不要羡慕极少数富豪的奢侈生活。我们艰苦奋斗了一辈子,晚年能够在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享受和谐、安定、幸福的生活,退休金有保障,衣、食、住、行都能基本满足,而且每年还能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提高退休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应该知足。文章鼓励退休老人做健康老人,心理健康是物质基础,良好的心态是精神追求;身体健康不是没有疾病,而是要有生活自理能力。步入晚年不是养老,更不是混日子,而是要乐观享老,不攀比,有自信,活一天享受一天,活一天快乐一天。这一观点有助于退休老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积极面对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幸福人生。
五、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一)救助贫困弱者
文章指出还会有极少数弱者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社会应该予以救助。尤其是高龄老人,身体不可避免走向衰老,如果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应当特别关心,要为丧失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提供必要帮助,这远比增加退休金重要。这一观点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强调了在关注大多数退休老人生活的同时,不能忽视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特殊群体。通过建立社区救助网,利用信息化手段纳入关注范围,必要时提供可靠的上门服务,让老者无忧,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这是现代文明社会应该实现的基本目标。
(二)社区救助的重要性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救助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社区救助网可以将特殊群体纳入关注范围,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救助的效率和精准度,确保救助资源能够真正落实到需要的人身上。同时,社区上门服务可以为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这一观点强调了社区在社会救助中的主体作用,为解决特殊群体的生活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徐宪民的这篇文章观点全面且深刻,既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对退休收入的影响,又从微观层面关注了退休劳动者和特殊群体的生活需求。其观点对于完善退休收入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的文章引发讨论,有反馈意见。回复: 谢谢反馈意见。其实,为什么要给退休金?我文章讲了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老人已经离开劳动岗位,不能获取劳动报酬。社会必须对人民负责,要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责任。”如果只有这个原因,那么所有的老人都有权力获得,而且应该没有区别,这是社会养老金,与你以前是否参加劳动,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无关。 但我还讲了第二条理由,退休金还是劳动报酬。我说“从本质上看,我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理所当然,问心无愧”。既然是以前劳动的回报,“由于劳动奉献有差别,有的劳动40多年,有的劳动十几年,退休金应该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有适当差别,合情合理。”如何合理体现差别?由于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有不同意见,要讲清楚很难,这不是我文章想说的主题,故只能一笔带过“当然也有不合理的,机关普遍高于企业,有争议,另当别论。” 既然劳动对社会贡献有差别,退休金应该按照贡献大小体现。用工龄多少体现差别,比较合理,大家都能接受。我说“当然也有不合理的”,举例“机关普遍高于企业”。这是按职业身份划分,不是按对社会贡献大小划分,就有问题。难道在机关劳动比在企
徐宪民
难道在机关劳动比在企业劳动对社会贡献更大?以身份划分而不是按劳动划分,从理论上站不住脚。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