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09号 05点 阅读 3500 评论4 点赞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渔村最后的造船师
图文:金山记忆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去拜访金山嘴渔村最后一位造船师。
有人引路,不怕曲里拐弯的小巷,在沪杭公路北侧,渔业村8组一个普通的门洞,前厅墙壁上有3块悬挂的木牌,圆的那块小字是“上海最后的渔村——金山嘴渔村”,中间最醒目的鱼形木板,6个大字是“老船长姜品云”。
最下方的一段文字结合《渔业村志》,大意是:姜品云师傅,渔村人习惯称他为云师博。1980年渔船修理厂改为修造厂,地址在老朱山线一号桥、老龙泉港东侧滩地。设有木材加工、解板、修船等制品加工车间,负责人姜品云。
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村人,姜品云的身上有着深深的“渔村烙印”。像众多勤劳的渔民一样,有着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不善言辞却脚踏实地干事的品行。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老人的一双大手:这双手粗糙黝黑,右手大拇指根部长着硬邦邦的老茧,因为常用榔头,容易砸到指甲盖,左手大拇指指甲留着淤血。作为金山嘴渔村最后的手工造船师,姜品云的手,留下的都是造船的痕迹。
老人耳聪目明,精气神还在,与他握手时,肉都都的厚实而有力。问他最后一次造船是什么时候?回答是有三年没摸过了。语气中有遗憾,也有一丝无奈。
姜品云生在渔业村,长在渔业村,祖祖辈辈以海为生,和船打了一辈子交道。从零活打杂做起,年少时就成了徒弟、修船工。1957年,姜品云13岁,跟着师傅造出了金山渔业村有史以来第一艘舢舨木船,这可把大家高兴坏了,等于给即将到来的“大跃进”献了一份厚礼。
渔村的造船史,是一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简易的小竹排到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机帆船,对姜品云这一辈的渔村人而言,这些早已驾轻就熟。1980年,渔业村挂牌成立造船厂,由于技术好,群众中的威望高,姜品云被任命为厂长。
要想渔业繁荣,收获更大,就得扩大捕捞范围,到远洋捕捞。1976年,姜品云和他的师傅们,敢想敢干,凭一己之力造出了上海郊区第一艘机帆船。整个渔村都欢腾起来,敲锣打鼓,披红戴花,难以掩饰那份自豪和喜悦,这时的姜品云,俨然就是渔民心中的英雄、福星。
船长31米、宽6米、吃水2.5米,载重60吨,配上150匹马力的发动机,是东海渔场中的头牌、佼佼者。到了上世纪90年代,渔村自己打造的机帆船有20多艘,最大的远洋运输船达到载重100吨,动力250马力。姜品云不仅造船,同时也是修船师,每年的第三季度是修船的繁忙期,他的足迹遍布杭州湾北海岸。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是渔村发展的辉煌时期,渔业资源丰富,渔船也从小划子慢慢被大舢板船替代。“打造一条大舢板需要近半年时间,造船团队包括木工、小工、铁工、打油灰、打模板的工人近30人左右,还要为船厂专门配备锯板厂、机械厂、金属加工厂这些配套设施。”姜品云回忆说,那时他指挥建造的大船有十几条,都是长20米、高11米,宽4.5米的大帆船。久而久之,练就了一身“绝活儿”。他只要围着别人的船兜一圈,脚步测长度,眼睛看高度,回去就可以动手制造出一模一样的新船。
从撑竹排赶海,到木帆船、舢板船,再到机帆船捕鱼,一步一个台阶,一台一个层楼,船只的历史也是金山渔业的变迁史,当辉煌的渔业成为历史,渔业队没了,越来越多的渔民失水“上岸”,木帆船失去应有的功能,成了展览馆和博物馆的“常客”。
姜品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为展馆造出木船模型,从小在一起摸爬滚打的伙计们知道后奔走相告,纷至沓来,围着木船慢慢转悠,轻轻抚摸,咂舌感叹,边比划边说:“我当年就在这里拉网。”马上有人挤过来插话:“当年可是我在掌舵!”语气充盈着惊喜,眼眶中藏着泪花,饱含了言语之外的得意和自豪,似乎眼面前有海水之下的涌流或即将上岸的潮汐。
渔村要建渔具馆,需要一艘舢舨船在馆内展出,姜品云一听到又能动手造船了,连夜翻出了已搁置许久的斧头、锯子和凿子,再翻出当年造舢舨船的图纸,以1:10的比例画出草图。从打造龙骨开始,刨锯拼接两侧船体,再造船头,船尾。头舱、中舱、前连环舱、后连环舱一应俱全,船模展出后成了渔具馆内的镇馆之宝。
听了身世和造船历史的讲述,提议带我们到渔村渔具馆看看,马上起身,穿好衣服,向老伴打声招呼,除背影稍驼外,走路仍然那么精神。曲弄里巷,左拐右拐,太熟悉了,这一带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很快就到达渔具馆,给管事的人一说,票都免了。
展馆里有不少木船制作所使用的卷刨、竹刀、斧子等工具。各式各样的渔具,泛着时间积淀下的光泽,能工巧匠的手艺让人惊叹。一艘长2米、宽0.45米的舢舨船模型展现在我们面前,竖起的白帆,细长的头龙篙,甲板、木桨等配件一样不少。老人一见到造船工具和自己亲手造的船,眼睛也亮了,声音也高了,用手抚摸着,指点着,一一介绍着头舱、中舵,回门舱、大舱、前后连环舱,十余块甲板,盖在船舱上整整齐齐,严丝合缝。船尾右侧还有个长方体木箱,移动开盖,十分精巧:“这是存放淡水的水箱,出海时船上人饮水、烧饭都靠这些淡水。”
当年捕鱼,凌晨两三点出海,两人掌舵,四五个人拉网,另有四五个人坐着小船下海捞网,遇上大丰收,甲板上船舱里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鱼虾。生存的经验,智慧的造化,无不让人叹服和钦佩。眼前姜品云抚摸和讲述的画面形态,这身临其境的昏暗感触,就是一轴古朴典雅而又鲜活的油画。
像这样把大船造成小船模型,姜品云一共打造了8艘,其中一艘还是受上海博物馆之邀制作,最后一艘存放在金山区档案馆门厅内。2013年,上海博物馆联系到了姜师傅,希望他再打一艘舢舨模型,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展示其制作流程。姜品云历时3个多月,又一次真实还原了舢舨船。2014年7月30日,这种造船手艺成为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姜品云本人也被金山区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现在,村上几乎没有年轻人会画图纸,更不用说打造木帆船了。对此,姜品云略带伤感。当问到今天的生活,姜品云的回答很朴实:“现在多好,渔村的饭店生意兴隆,渔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渔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不用船,海鲜天天有。不下海,海鲜吃不完。”
分别留影,握手告别,老人佝偻的背影很快消失在小巷尽头,我的目光久久不愿收回。他那大刀阔斧、精雕细琢、一招一式的心性抒发,没有一丝一毫担心不再被需要情感失落的消极心态,更多的是收获与珍藏的才情展示,守望与与讲述的情感寄托,这些可贵的品德会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流淌在笔下的文字中。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