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5月06号 08点 阅读 2174 评论0 点赞1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泉 州 有 个 梧 林 村
本文作者:黄永婷
白岩松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很荣幸 ,时隔30多年,我第二次来到这个城市了。这一次不为开元寺,也不为洛阳桥,更不为小西街或五店市,只因为泉州有个梧林村。
梧林村始建于明朝、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真正的侨乡:小小的村落,户籍人口1800多人,侨居海外的侨民却有1.5万人。清末,梧林就开始有人“下南洋”,从20世纪20年代起,海外华侨开始盛行在家乡“起大厝”,他们陆续建起红砖大厝58栋、欧式洋楼11栋、番仔楼(即中西合璧的闽南民居)10栋……使村庄成了名副其实的“华侨建筑博物馆”。2016年,古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梧林村通过活化非遗(如出租“小娘惹”服装等)、开发文创产品(如经营优雅小巧的各种咖啡馆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受到青年人群的喜爱,所以现在,梧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走进村口不远处,就看见一个极尽奢华的、外表精致唯美的楼栋,但奇怪的是房子内里是“裸装”的毛坯房,这一看就是个未完成的“烂尾楼”!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朝东楼”。说起这栋楼,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1930年,蔡姓华侨开始建造楼房,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是菲律宾华侨建造的第一栋洋楼。建房所需的钢筋、水泥、木料等材料全部来自菲律宾。该楼由西班牙设计师设计,(罗马)拜占庭式的圆屋顶、(希腊)柯林斯式的水泥柱子、极具异国风情的石雕花窗……无不显示着主人的用心和用情。1937年,房子尚未完工,抗日战争爆发了!本想完美收工的房主毅然停掉了自家房屋的建造和装修,把所有本该建房的一大笔钱款全部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了!他慨然说道:“没有国,就没有家!”直到今天,虽然“朝东楼”依然是未完成状态,但凡是知道这段旧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如今,朝东楼依旧保留着90年前的模样,虽无金碧辉煌的内饰,但它已被辟为“梧林·记忆”主题的侨史馆,人们纷纷来此打卡,并把朝东楼戏称为“最美烂尾楼”和“爱国楼”。
走过朝东楼,慢慢往前走,一个高高大大的、由瓦片堆砌的“小高炉”让我们特别好奇。据导游介绍:这就是传说中的“烧塔”。说起“烧塔”,还跟一段历史有关:元朝末年,闽南人民饱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那时每五户人家被编为“一甲”,每“一甲”人家只能合用一把菜刀,由元朝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为“甲长”,这些“甲长”祸害乡里、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民众纷纷反抗,但终因势单力薄,屡屡失败。有一年,四乡八邻悄悄商议好,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各家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因为组织严密,人数众多,这次行动取得了很大胜利。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如今,“烧塔”已经演变成闽南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了。在梧林村,每年中秋节,烧塔活动从未间断。烧塔时,先在底部的“火门”里面放柴火,充分燃烧至瓦片通红透明才停止。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至午夜才结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本地群众争相观看。这种热闹非凡、人山人海的场景,令武林人倍感骄傲。
来梧林村前做过攻略,知道这里有个“侨批馆”特别有名,正在东张西望间,有团友大声叫起来:“邮筒邮筒!”侨批馆无疑就在此地了。走近一看,这是一栋用闽南红砖砌成的西班牙建筑,大门口右上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泉州市晋江档案馆梧林村分馆”。在闽南语中,“批”就是信的意思,带有汇款的家书便称为“侨批”,是海外华人向国内亲人汇款时所用的特殊的邮递载体。侨批曾伴随南洋侨胞走过了一个半世纪有余,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侨批,都始终有一个共同点:银(钱财)信(家书)合一。馆内珍藏着很多梧林人的侨批实物。有一张1908年腊月初四的侨批特别完整:底色是赭石色的,中间有一个红色的竖条,写着“拙内林氏启”,在底色的空白处另注明了汇款数及布料、椰油等物品的件数。馆内也有“回批”实物,回批是指国内亲友收到银信后寄往海外的回函。因为当时的“番客婶”(即留守妇女)大多不识字,回函一般都由她们自己口述,再由代书先生执笔完成。这些来回信件和物品都由“水客”传递。“水客”是一批常年往来于海内外替人带钱带物(有时还带人)的从业者。由于水客居无定所,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所以递送一次侨批和回批需半年之久!今天的我们,确实难以想象前辈们这种艰难又坚韧的生活状态。
今天的梧林村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也是一个展示闽南文化和华侨奋斗史的重要场所。漫步其中,能让人感受到古村浓浓的历史氛围和南洋华侨深深的家国情怀。如今,梧林村古老的身体里奔涌着青春的血液,它不仅有值得怀念的过去,更有值得期待的未来。如此。甚好!
(本文刊于由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的《又一春》杂志2025年第2期)
编发:姚鸣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