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3月12号 09点 阅读 7016 评论7 点赞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植树节的遐想 朱岭
又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了,也正值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之际。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把植树节放在了3月12日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植树造林的传统。据考证,大禹是最早重视封山育林的人,曾制定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西周时国家为了鼓励臣民植树,有过“不树者,无椁”的规定,意思是不种树者,死后不许棺椁安葬。相传西汉初期刘邦因多年在外征战,无暇回乡,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乡祭祖,然一时寻不到祖坟。在群僚的寻寻觅觅下才得以找到。他便命令修坟立碑,并植以松柏作为标志。恰巧这天是清明日,刘邦便根据儒士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同时,清明时节也正是植树的时节。据有关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已有清明植树的习俗了。有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姊妹,一株斜插丝云翘”。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以农桑为国之本业,令天下广泛种植桑、枣、柿、栗。朱元璋认为多植树饥年可以度荒,丰年可以换钱。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就将清明节为“植树节”,各机关、学校都要在此日里进行植树活动。我国真正的植树节创始人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一生始终十分重视植树造林。1893年,他亲手写过:“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刚好其时是植树的最适合时期。所以在1928年3月12日,为纪念孙先生逝世3周年,举行了植树仪式。1929年起将过去的清明节植树改为3月12日。后来因种种原因,植树节没有坚持下来。直到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再者,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便决定每年的3月12日,作为全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四枚题为“植树造林”的邮票。 当然,古代并没有植树节,然而有种树的实践。诗作被誉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柳宗元,官贬柳州时,“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刘禹锡有诗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那“桃千树”可是一个不小的植树成果啊!白居易还自己掏腰包,“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诗仙李白植树后写道:“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种我所种,别来向三年。”白居易种树很注重成活率,在忠州就“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凿渠;铲土壅其本,引泉灌其枯。”这位香山居士对绿化管理堪称楷模,他调杭州任刺史后,率领群众在西湖筑堤,蓄水灌田,后人纪念他而名之为“白堤”。他还在堤上广种柳树,仅三年光景,堤上便出现了“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旖旎美景。 人们常把植树和育人联系在一起,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话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十年的时间可以培养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培育一个人才。可见培育人才之不易,要花费更多时间,耗费更多心血,而且,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还未必能够培育出真正的人才。种树和育人,荫及的是后世子孙,种在当下,利在未来,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植树,自是人与青山绿水的缘分,雨露滋润,阳光普照,才有绿的萌动,黄的鼓胀,红的萌芽,紫的露脸。植树,绿在当下,功在千秋。植树节,不妨拥抱自然、绿化自然、美化自然,与自然美好地约会。 又将到了植树造林的季节了。让我们,见荒插绿,见土播青,为绿化祖国、绿化家园,绿化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吧! |
信纸作者:毛毛1943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