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12月04号 06点 阅读 8099 评论5 点赞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解州关帝庙(二)
彭维新
在解州关帝庙于隋开皇年间创建之后的1000多年中,为顺应历朝历代统治者施政与民间精神及情感上的需要,它数次被扩建、修葺,其规模及内部规制、格局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多次受到火灾、地震、战火的破坏。
北宋时,解州关帝庙历经两次大兴土木。第一次是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重建。据说,当年盐池水少盐减,皇帝派使臣查核,回复曰,“盐池为患的是蚩尤!”龙虎山张天师奏请:“古代忠烈之士死后成神,蜀将关羽忠勇绝伦,陛下可祷告召之,必胜无疑。”皇帝遂令张天师在宫中焚化符策。一位美髯公旋即披甲佩剑而于阶下作答:“臣等会齐岳渎阴兵,立即为陛下灭妖!”几日过后盐池水积满如初。龙颜大悦,降旨在解州重建关羽庙。稽考史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这次重建,是历代帝王首次敕建。所以“殿皆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第二次是元祐七年(1092)知州张杲之重修关羽庙。此后不久,北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赵佶为体现对关羽的尊敬,以年号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解州关帝庙正殿遂被称为“崇宁殿”,并悬殿名匾额。
金代两次修葺:一为大定三年(1163),管军范公重修殿宇,贡士南涛作文记述;一为泰和四年(1204)奉朝命重修,知州田德秀撰有《重修关庙记》。
元代两次修葺:至元三年(1266),先有靖应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之旨护持解州关帝庙,并两建道院于关庙之左,称崇宁宫(即今之解州关帝庙东宫),从属于主庙。其徒孙张志安在大德七年(1303)地震损坏关庙之后重新修葺,起始于至治三年(1323),完工于泰定元年(1324)。
至明初,关公仰崇之风继续沿袭,官民对解州关帝庙的修缮也持续不断。弘治十八年(1505)初定祀典。嘉靖期间(1522-1566)官祭升格,明神宗朱翊钧先后追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敕赐庙额为“英烈之后”——解州关帝庙的营建达到了高潮。
清代,随着皇家崇祀关帝的频次和规模已大大超过前朝,解州关帝庙不仅延续着明末的盛况,而且作为"武庙之冠"逐渐成为了世人朝圣之地。从康熙始,几乎每任君王都对解州关帝庙有修葺与增建。
康熙四年(1665),陕西巡抚贾汉复重修关帝庙;三十七年(1698)五月,康熙帝亲笔书写"义炳乾坤"匾额,悬挂于庙内;四十一年(1702)四月庙会期间,一场大火使解州关帝庙焚毁无遗;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西巡临解,发帑金一千两重修,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州祝增才恢复旧规。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1753—1777)、嘉庆九年至十年(1804-1805)、十三年(1808)又有修葺。但嘉庆二十年(1815)解州一带发生6. 7级地震,关帝庙饱受摧残。
道光四年(1824)开始筹划修复,但因资金问题,搞搞停停,至同治九年(1870)主要建筑才恢复。此后,光绪、宣统年间又先后分别发生火灾,......
民国时期和抗战期间就不提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了解州关帝庙文物管理所,专门负责庙宇的保护、保养、维修和游客服务工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庙宇建筑的维护、修葺,历史文物的保护逐步实现了规范、标准、适时。
解州关帝庙的布局,包括结义园与正庙的分布,始于清乾隆时期。这期间,有不少调整、布置的决定出自知守韩桐、言如泗。
走过结义坊,面对的就是正庙门前的影壁。
一字形琉璃影壁,为明嘉靖年间遗物。影壁长13. 15米,高6. 65米,厚1. 54米。影壁上主要是由琉璃烧制的、形态动人的四条祥龙,该壁故而得名“四龙壁”。壁上另有一些祥禽瑞兽分布于四龙周边。
影壁前有三个高约六七十公分的铁柱交叉的“堆”,为清雍正年间铸造,名曰“梐枑”,俗称“挡众”,是文武官员至此落轿、下马的标志(下图)。影壁正对着的门便是正庙的正门,名曰“端门”。
端门是正庙的第一座门。它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一座古朴恢宏的砖结构宫门。外观砖雕为仿木结构,门楣正中镌刻“关帝庙”三个大字。两侧的次间门洞上的横额与庙院大门口的抱柱联同,东边是“精忠贯日”,西边是“大义参天”。整个端门建筑比例协调,造型典雅,雕饰苍劲,堪称明代砖构门庑中的杰作。
端门背面的正中门洞上方匾额为“扶汉人物”(上图)。
从端门进入正庙后,即面对雉门,左右钟楼、鼓楼耸立(下图)。
雉门是主庙第二道门(下图),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十八年(1753)解州知州韩桐主导修缮。该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式屋顶。上方的琉璃为清代山西琉璃艺术杰作。
雉门建筑的中门专供帝王进出,门上嵌一竖匾,上书“关帝庙”三字(上图)。
雉门建筑东西另各有一个门。东面是供文职官员走的“文经门”,西侧是甲胄之士通行的“武纬门”(下图)。
雉门反面是戏台(需要演戏时,台阶上端会盖上一块厚木板)。戏台上方挂横匾“全部春秋”(下图)。
走过雉门后便是午门,正庙的第三道门。午门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七架梁,有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原建筑毁于火灾。民国九年(1920)重建。其南面,匾额上“午门”二字为竖排(下图)。
午门周围有一圈石栏杆。栏板为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共144幅。厅内面南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周仓、青龙,廖化、白虎的壁画(下图)。面北的则是反映关羽一生主要经历的彩绘。故事起于桃园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当然没有败走麦城。
午门朝北一面的匾额“午门”二字为横书(下图)。从午门北边向南看,可透过雉门直视端门。
过午门继续向北走,在午门与御书楼之间有一座木牌坊。这座正庙中的第一道牌坊,建于明代,后毁于火灾,现存这座建筑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建之物(下图。站在午门口看)。
此坊四柱三间三楼,庑殿式琉璃瓦顶。两中柱间有木雕龙头张口衔着通雀替,通雀替上的浮雕花卉华丽繁复。
此坊额名“如在其上”。这四个黄色的字被书写于牌坊朝北的一面。因年代久了,有些斑驳,不大看得清(下图)。
牌坊朝南的一面上书“山海锺灵”四个字。但仔细看,“山海锺灵”四字是写在“如在其上”四字上面的(下图)。
“如在其上”一句出自《礼记. 中庸》,子曰:“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孔子借鬼神论中庸之道,说也许你看不到、听不到它们,但它们都在。此句在这里,形容关二爷就在我们头上、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在一起。现人们常会用“头上三尺有神明”一句互勉谨言慎行,大概也由此句延伸而来。至于“山海锺灵”,有说,山指中条山,海指盐湖水,形容此处山水锺灵毓秀而人杰。
下图为站在御书楼门前向南看这座漂亮的牌坊。
再从侧面看看它漂亮的身姿(下图)。
御书楼,早前因在楼内设有“八卦藻井”而取名"八卦楼"。后因纪念康熙在此书"义炳乾坤"牌匾而更名(下图)。
御书楼,三檐两层,通高17. 04米。明代的砖砌台基高1.54米,宽17米。台面四周设有石雕勾栏,由30根望柱和28块栏板组成。望柱高1.40米,柱头雕刻成狮子、仙鹤、猕猴、童子等造型,神态生动传神。栏板为高浮雕,共172方,除了刻有荷花、牡丹、祥云、龙凤、麒麟、狮子等图案外,还有"双阳开泰"、"加官进爵"、"封侯挂印"、"富贵康宁"等人物组图,逼真传神,祥瑞之气浓郁(下图)。
台基南北两面,分别设九级台阶与甬道相连。九脊歇山式庑顶,坡度陡峻,翼形欲飞,华丽而秀美。全部用筒板瓦覆盖,瓦件沟滴和鸱尾脊兽均为黄绿色琉璃制品,图案有卷草花卉、仙人武士、行龙、雄狮、凤凰等,庄严生动,美轮美奂。底层,每面宽五间,四周设有游廊,中间为甬道。实际楼身每面为三间。明间前后均出抱厦,通透畅通。前抱厦一间,为龟须座式单檐庑殿顶。后抱厦三间,为单檐卷棚歇山顶。楼之正面二层檐下,悬竖匾“御书楼”。游人不能上楼。但在楼的底层中央向上看,能清楚看到曾因此而取楼名的“八卦藻井”(下图)。
站在崇宁殿门前回看御书楼(下图)。
崇宁殿,因宋崇宁三年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命名,是解州关帝庙主要建筑(下图)。
该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以精美的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月台宽敞,勾栏曲折。殿周有望柱69根,回廊置蟠龙石柱26根,蟠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精美砌石栏板62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廊内立有青龙偃月刀四把,据说各重300斤(下图)
大殿明间悬横匾清乾隆皇帝手书"神勇"二字。檐下有咸丰皇帝手书"万世人极"匾额(下图)。
殿内供奉着关羽。他头戴冕旒,身穿帝装,腰系玉带,手持笏(下图)。他左右立有侍臣。殿内另陈列了清代銮驾,包括木轿、大鼓、华盖等物。
殿前苍松翠柏,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
站在崇宁殿北边的气肃千秋牌坊下回望崇宁殿(下图)。它的身姿、琉璃瓦屋顶,.......
从侧面看崇宁殿的飞檐和鸱吻(下图)。
气肃千秋坊,立于崇宁殿与解州关帝庙另一个主要建筑春秋楼之间,是这个庙院最壮观的木牌坊。该坊创建于明神宗万历初年(1573)。清嘉庆二十年地震损坏。同治六至九年(1867-1870)重建(下图)。
坊为四柱三楼庑殿式,立柱瘦高,形体秀美。屋顶全部用黄、绿两色琉璃构建覆盖。套首、花卉各具神态。正脊两端雕琉璃凤吻一对,蹲于吞口之上,翘首伏尾,迎面张望,极具吉祥之意。
迎风板与雀替间透雕着各种花卉、禽鸟、夔龙、龙形吞口。与普通牌坊连珠斗为奇数不同,额坊上平行布列偶数24枚连珠大斗。它另不同于普通牌坊的是,翘头和昂嘴坐中,致使中线与椽飞、瓦当均不对应,这很少见。尤其令人称绝的是,琉璃瓦顶大脊两端使用凤形鸥吻,与"结义园"木牌坊的凤吻前后呼应,据说是寓意凤鸟前后和鸣,预示稀世祥瑞将至的意思,彰显了建筑设计者的奇巧构思。
迎风板上彩绘了"温酒斩华雄"、"卧牛山收周仓"、"过头关斩秦琪"等《三国演义》故事。主楼横匾上线刻"气肃干秋"四字,意在赞扬关公的气节千古长存。
从气肃千秋坊继续向北走,没几步,便可见春秋楼前东西各有一栋楼相对而立。它们是刀楼与印楼。两楼形制、高低、大小相同。印楼在东,刀楼在西。
印楼创建年代不详。竣工于嘉庆十四年(1809)。三檐两层,十字歇山顶。内置曹操赐予关羽的“汉寿亭侯印”仿品(下图)。
刀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与印楼同样是三檐两层,十字歇山顶。内置关羽所用“青龙偃月刀”仿品(下图)。
春秋楼,正庙里另一个主要建筑,位于庙院后宫部分,掩映在翠柏苍松之间,是关帝庙扛鼎之作。因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而名之。该楼又名麟经阁(下图。透过气肃千秋坊可看到牌坊前面春秋楼的气势。如走过牌坊则不容易拍到春秋楼完整的正面相)。
春秋楼创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清同治九年;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屋顶,通高33米。上下两层均设回廊,四周勾栏相依,二楼可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花卉、流云、人物、走兽等内容,精致生动。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彩夺目。整个建筑大气磅礴。
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对北斗七星,谓之三绝。
整个正庙仿宫殿布局。前面分别介绍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除此,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崇圣祠、追风伯祠、胡公祠、碑亭等附属建筑。在两侧廊坊中,挂有近百幅各种形像和姿态的关羽画像。
本文集中从古建筑的角度介绍解州关帝庙。关于关羽的各种传说故事、关公信俗文化的渊源及内容,不在这里展开叙述了。各位有机会到山西运城,一定要去解州关帝庙看看。
细说解州关帝庙,自古枭雄多英豪。彭主任的佳作《解州关帝庙》(二),以详尽的史实资料和专业的视角,将解州关帝庙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功夫颇深!作者不仅仅只是走马看花游览,而是全面深入细致采撷、现场拍摄,让更多的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们也都叹为观止,心向往之。为彭主任的佳作《解州关帝庙》(二)点赞!向彭主任致敬!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