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11月27号 06点 阅读 10369 评论6 点赞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天凉好个秋 红薯茭白芋头
——【游览随记】之二十九
毕文杰
听说我们要回上海了,村民国兴又送来了红薯、芋头(芋艿)。“秋天吃这个最好了,你们回上海后,把红薯和芋头放在一起煮,放点调料,又香又糯,可好吃了”“吃完红薯芋头(即饭后)再喝点黄精酒或黄酒最养身了”。
两种蔬果,乡情滿满,天凉好个秋,红薯与芋头,恰是当下的时令风物。不止于此,村民们还把收好的红薯、芋头摆放在屋里阴凉之处,一直吃到明年开春。想像着在冬季的屋子里,身旁烤着柴火,吃着红薯、芋头,喝着自己烧的小酒,村民们猫冬也有乐趣。大诗人白乐天的诗句正应此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誉红薯为“长寿食品”,乾隆皇帝封它为“土人参”,文学家郭沫若赞其“功比神农”,元代诗人孙周卿有诗云:“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古人早把红薯、芋头放在一起品尝了,村民们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吃好喝好”的秘诀。
回到上海没几天,就与朋友结伴,去沪郊青浦淀山湖周边一游。巧合的是,在大千天鹅湖庄园和大观园两处景点就餐时,都品尝了当地特产茭白一菜。正如戏剧家、美食家李渔所言:“食不多味,每食只一二佳味即可”,餐桌上摆放八菜,著名的“三白”人们视而不见,一桌人却“集中火力”,筷头只指向白芽似笋、嫩若皎玉又清热解毒、补虚健体的茭白,不一会儿,一个“空盘”就出现了!在舌尖上感受那片晶莹,那片糯软,那片滋润,心中也似生出一份平和,一份舒坦,一份享受。淀山湖,“沪”的起源之地,上海第一大湖和后花园(相当于11个西湖),富绕的鱼米之乡,我要为家乡的绝色茭白唱一首赞歌!
“稻饭似珠菰似玉”,不仅今人喜欢茭白,古人对茭白也是情深款款。当时古人称茭白为“菰”(gu,念姑),古书《尔雅》中即有记载。魏晋时期的苏州人张翰在洛阳为官,当时他做的一件事让他名垂千古,即辞官退乡。文人辞官屡见不鲜,也符合孔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主张,但张翰避世的借口却很独特。他说归隐的理由是在北方吃不到老家的三样菜:茭白、莼菜汤和清蒸鲈鱼。李白还为此写下了“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的畅快淋漓诗句。从此,这三种菜便声名远扬。后代以此入诗者更是数不胜数,“莼鲈之思”成为思乡之情的代名词,张翰、菰菜、莼羹和鲈鱼则成为后世诗词语境原型及文化意象。
不仅如此,很多诗人、才子都有“茭白之作”,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对茭白入肴有大段论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更是“茭白之作”的翘楚。
苏轼诗云:“红薯与紫芋,远插墙四周,且放幽兰香,莫爭霜菊秋”。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盅惑”。天高气爽、硕果累累的秋季,红薯、茭白、芋头与春笋、夏藕、冬酿一样,总是让人想起江南水乡的季节更迭,让人想起乡村农家的辛苦勤劳,让人想起早年家乡的点点滴滴。
附录:淀山湖周边乡村,是盛产茭白之地。特别是练塘镇,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素有华东茭白第一镇的美誉。练塘镇的茭白,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即2008年10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练塘茭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功比神农,红薯与芋艿;好吃大补,随处都能买!毕老师的佳作《天凉好个秋 红薯芋艿茭白》——【游览随记】之二十九,是一篇热情奔放、洋溢着浓郁芬芳乡情的游览作品。坐拥淀山湖畔,我们上海有着与别处不一样的可口香糯的茭白,长期以来被誉为水中人参广为人知,食之有味,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以茭白为食材的美味佳肴,其功效与红薯芋艿同登榜首,勾馋了众人的味蕾!为毕老师的佳作【游览随记】之二十九《天凉好个秋 红薯芋艿茭白》点赞!向毕老师致敬!
“土人参”•精加工 王部长用四个“你用…”,盛赞了红薯茭白芋头,让普通农作物有了诗意的光泽;也让毕老师的文字、诗句,饱含乡情与敏感;我也挺想进门插话,不料,平日自我感觉良好的口齿伶俐,顿时变得笨嘴拙舌;不知是没有上过山、下过乡,抑或本来就是诗坛门外汉。 能有毕老师这样的乡居,真好,还有夫人作伴;能有这般友善的村民告别,真暖,贴心附送农特产;礼轻情意重,何况还是“土人参”,出自圣旨御封;农家土菜,精致加工,美味入口,心欢情浓;图文并茂,似热气溢香,让人见了嘴贪眼馋;闻君已归,真想一见,娓娓道来,口吐莲花。 为毕老师的佳作《天凉好个秋 红薯茭白芋头》点赞!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