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马路野史杂说之三十四 (之二)——路“风”、路“剧”,各有隐情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3月17号 06点 阅读 10715 评论3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马路野史杂说之三十四(之二)

——路“风”、路“剧”,各有隐情

 

 

繆新亚

 

 

自说自话说流派

 

       话说,上海马路取名的流派,始于老城厢,时间大约在同治光绪年间,彼时此地马路的取名规则,充满乡土气息,上海特色。

        历史翻篇,时代向前,改了地点,公共租界整出的“地理流”的取名规则,虽在当时,英国殖民者心怀鬼胎,自有想法,単从逻辑上讲,还算合理,对中国人而言,以中国地名命名的路名确实比较好记,后来,上海马路越修越多,马路起名的规则,一变再变,自成体系,各有说法,唯独“地理流”始终是主流,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原则不但沿用,还不断出新,对原先定的竖省横城的原则并不死抠,省份和城市的名字不够用,扩容到中国的山川河流、城镇乡村。

 

 

       马路的方位。基本和真实地名,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大体对应。例如:浦东在上海市区东面,多山东的地名,杨浦在市区东北,对应东三省地名,西边的长宁新虹桥映射贵州,位于西北的嘉定区对应甘肃、新疆之类,因此在上海,凡是以国内地名命名马路的方位,犹如一张平摊的中国地图,方位大错不错。

        至于,上海马路其他的命名的规则,千奇百怪,多得去了,各种规则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自成体系,规则变化,源于时势,没有错对,都有道理。

 

 

 

“民国风”二起二落

 

       孙中山开创中华民国,民国起于辛亥革命。上海,是辛亥革命的舆论基地、领导中枢与第三空间,鉴于在辛亥革命中,上海发挥的重要而独特作用。辛亥革命之后,为体现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马路,闸北有五条马路被重新命名为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为纪念谢晋元而改)、蒙古路、新疆路、西藏路。还有一些带有民国风味对的马路,诸如民国路(因与法租界交界,又名法华民国路,今人民路)、民立路、中华路、中华兴路(后改为中华新路)、共和路、大统路(原新闸桥路),是为纪念民国成立的华盛路、华康路、华昌路、中兴路等,象征中华兴盛崛起。这是上海曾刮过的第一阵浓浓的“民国风”。

        第二波“民国风”在1927年刮起,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欲想在站稳上海、控制上海,成立上海特别市,无奈上海黄金地段,已被两个租界占据,老城厢所处的老城厢地区人口稠密,无法推倒重建,只能另起炉灶,在上海东北角,江湾地区征地兴建新上海。1930年上半年开始建造,在一片农田间,修筑了包括黄兴路等在内的72条道路,还建造了一部分标志性建筑。

 

 

        有些路,修筑完成,有些路,胎死腹中,空留其名。这些马路的命名具有浓郁的“民国风”:主干道:有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大同路(今双阳路北段)。

        有以“中”开头的:中原路等;有以“民”开头的:民约路、民彝路、民壮路等;有以“国”开头的:国权路、国年路、国顺路等;有以“市”开头的:市光路等;有以“政”开头的路:政肃路、政修路、政化路等;有以“府”开头的:府前内路、府南路、府南右路等。构成“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两个短语,体现国民政府“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后因日本人入侵,“计划”就此夭折,“民国风”一阵刮过,不知是壮志未酬,还是美梦难圆?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知晓。

 

 

 

“去洋剧”闹剧一场

 

       之所以把这个流派,称之为“剧”,自有道理:1943年,存在了100年的上海租界,有了个交还中国的说法。其实,这完全是由日本人导演、由美英法诸国为主角,汪伪政权为配角的闹剧与傀儡戏。交还租界,不过是东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所上演的博弈的“拔河戏”;接收租界则完全是由汪伪政权的“滑稽剧”汪伪政权为了为了提升自己的合法性,在上海搞了一场“洋路名整治运动”。正式改名日子 ,定在1943年10月10日,所谓的“双十节”那天,玩起了“向国庆献礼”的套路,以满足“阿Q式”所谓“民族自尊”的把戏。上海滩的马路洋名,消失在一夜之间。新起的路名,倒还是承袭“地理流”的衣钵,改名的范围很大,许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但是,上海人民并不领情,始终把这个傀儡政权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大规则下“开小差”的例外

 

       上海马路的取名有许多“大规则下,开小差”诡异现象,造成众多例外,例如:作为“地理流”为主打的上海路名中,几乎囊括了上海所有省份的名字,但至今唯独没有“安徽路”!上海人宁愿用安徽省麾下的城市来命名,例如合肥路、安庆路之类,就不直接用“安徽”二字,一向包容的上海人,为什么变得如此小气,容不得“安徽”二字?事出有因,有传言说:因人废“徽”的2个安徽人:李鸿章和段祺瑞。李为晚清重臣,淮军首领,他的一支笔签下了众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让中国割地求和,仰人鼻息,这是一个原因。其次,他带的淮军,太平天国时期进入上海,淮军装束褴褛,行为粗鲁,被污为“叫花子军”且经常骚扰百姓。让百姓生厌。

         段祺瑞原为皖系军阀首领,追随日本人,1918年至1920年期间,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他的部队进驻上海,并实行军事统治。军队经常压榨百姓、抢夺民女、滥杀无辜,上海人民深受其害。世有“爱屋及乌”的成语,成为上海人恨人及“皖”,一个过不去的梗。以上说法并无实据,坊间传闻而已。

 

 

       但还有一说,似有实据1943年10月16日《申报》第四版有言:为了拾遗补缺,上海欲用“安徽”二字来命名马路的,却有人横插一杠说,上海已有“瑷珲路”,“安徽”和“瑷珲”读音相近,容易混淆,安徽路,与上海又一次失之交臂。上海读音相近的马路多得去了,为什么,唯独安徽?纯粹是一场历史误会!

 

 

 

“谐音梗”惹祸不少

 

       谐音双关其实是一种很正经的修辞手法,平头百姓嘴边的歇后语,文学大师创作的文章里,经常用到,这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别有谐趣,在上海话马路语境中,却经常会坑人。

       最近,上海电视台推出一档:题为“上海人讲上海闲话”的节目,搬出了沪剧大咖马莉莉,说到上海的马路中,有许多上海路名,读普通话,一点问题也没有,用上海话读就会“七里缠到八里,鞋子穿到袜里”,真是急煞老百姓!以下这些路,用上海话读,你搞得清楚吗?进坑,是分分秒秒的事,不信,试试?河南路、沪南路、湖南路、下南路;商城路,双城路;大统路、大同路等等。

       给上海马路起名字,还真是技术活,弄不好就给人挖坑,让人尴尬,形成谐音坑,谐音坑令人细思极恐,给马路起名时得多留个心眼,否则,跳进五四支路(我是猪猡) ,都市支路(都是猪猡),雅致路(野猪猡),赤水路(衩湿路),莘西路(寻死路)之类的坑,就叫人哭笑不得了。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136517303702024-03-17 10:18:15

    缪教授的佳作《马路野史杂说之三十四(之二)——路“风”、路“剧”各有隐情》,揭示了上海马路取名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意识流。虽然马路的名称只是代号而已,却折射出国风西风的碰撞。也因此埋下了长久的遗憾。纵横省市地理流,独缺一省堵心头!时代更迭路变美,但愿意深更上口!截至目前为止,本市又增加了不少新开辟的马路,有些是在接续原来的马路基础上加了“东路”“西路”冠以新的路名,有些很有创意但是感觉陌生。为缪教授佳作点赞!向缪教授学习致敬!

    举报

  • 张载养2024-03-17 09:03:26

    正经的趣说 取名,不只是技术活,绝对是正经事;大至国名、地名、路名,小至人名、书名、店名;既有美好寓意,又能上口好记,这才让人欢喜;即使算不上优雅精致,至少不能平庸俗气。 上海路名先土后洋,归于“地理流”,偶遇“谐音梗”,蕴含笑意,更多严谨;一度放开,几次清理,斗转星移,逐渐成型。 什么都会留下时代和地域的印记,别说地名、路名,人名、别称也都确定无疑;环顾四周,国庆、沪生可以千计,爷叔、老克勒、打桩模子,上海才是原产地。 为缪教授的佳作“路名趣说”点赞!

    举报

  • 书虫2024-03-17 07:20:32

    赞缪老师佳作 老城厢名有些土/ 饱含蕴意赛珍珠/ 公众租界地理流/ 纵横四海与五湖/ 两起两落民国风/ 共和理念漫天舞/ 只是处处皆受阻/ 壮志未酬梦难复/ 去洋闹剧失人心/ 汉奸钉在耻辱柱/ 魔都自然有魔法/ 卖国贼臣乡愁堵/ 沪上马路多如发/ 缪师举重若神梳/ 为我打开一扇窗/ 别有洞天满眼舒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